[英]修·切格內爾
自上世紀初廣播誕生以來,廣播一直作為媒體人研究和討論的對象。例如廣播歷史研究、廣播話語本體研究、廣播劇研究等方面著作頗多。
在英國學術界,廣播媒體研究的命題主要是由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霍爾發(fā)起的。正如斯坎內爾(Scannell)解釋的那樣:“當時在研究中心,主要探索新聞、廣播和電視,在這三重唱中最后一部分,在當時也就是1960年代,是英國大眾每日生活中娛樂、政治信息和社會言論信息獲取最為流行的方式。”然而,在這個中心里一些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往往體現在電視研究方向,而暫時性忽視了廣播研究。過去比較普遍的是,有關廣播研究的著作會被冠以相當謙卑的理由去寫這個“被忽視”的媒體。
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傳播時代,電視占據支配地位,廣播被忽略了,這是一個事實。然而,今天的發(fā)展現狀有所不同了,我們提及的廣播,不僅僅意味著模擬信號播出的廣播,也涵蓋數字廣播、互聯網廣播和播客,廣播業(yè)已經發(fā)展到這個程度,不能再無視其現實存在。有人可能認為,那是延展了的“廣播”概念,具體指向互聯網技術和播客。我認為這種看法沒有必要,媒體不會被它的傳輸技術所定義:因為它的生產方式,播客形式可以保留在廣播中。電影仍還是電影,盡管電影已經使用數字攝像機錄制,并在電視機上進行觀看。
最近,我們寫作完成了一本書——《廣播媒體核心概念》,提出了廣播研究中存在的核心問題。這里所選擇的概念,分成兩個主要的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廣播行業(yè)的內容生產本身,包括節(jié)目類型和節(jié)目模式(熱線電話、新聞、喜劇等),也包括廣播行業(yè)中一些核心的想法和多種實踐(如廣播類型化、聽眾、廣播新聞業(yè))。有一些術語在廣播行業(yè)中應用,也就是在專業(yè)領域內通行。另外一個來源則是媒體研究,包括廣播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有關廣播的著作。此外,有一些概念不是廣播媒體獨有的,例如“想象共同體”不是起源于廣播的概念,但關于這個角度的論述出現在很多著作中。另外有一些概念,如“公共服務廣播”“宣傳”“發(fā)展”,我想說這些概念擴展了廣播研究的視野,這些研究課題使我們可以對媒體的理解更為寬泛。最后,還有一些概念,在過去的著作中提及得不多,但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對于廣播研究具有很大的潛力。針對這些概念,我使用了所謂的“詩意許可”來形容。比如“廣播政治參與”“廣播化”“廣播世界”,實際上如何定義目前尚無共識,但很清楚,它們是很有用的概念。
廣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對學者來說。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電子媒體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所在。曾經是唯一的電子媒體,之后成為電視成功背后的受損者,后得益于成為流行音樂和青年文化自然的聲音表達而獲救,現在則處于更民主、用戶自制音頻形式的巔峰,廣播看起來似乎既古老又現代。
過去如此,明天也會如此。我們身處視覺文化壟斷下,不帶有視覺影像的廣播仍在堅守。作為“不可視”的媒體,正是這種“非視覺”化讓廣播擁有一種特別的傳播力量。盡管視覺傳播是重要的,帶有壟斷性的,但在廣播中這種經由面對面交談、經由電話、經由音樂的聲音傳播,既顯得非常不同,又顯得非常重要。我們不再生活于所有傳播行為和知識都是通過話語達成的口語傳播時代,但我們卻生活在“第二個口語傳播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中,電子媒體(包括廣播)在話語和聲音的即時性、親密性上正蓬勃發(fā)展著。
(本文作者系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媒體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