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意平 鄧可卉
摘 要:三正說關(guān)于是一個新王朝建立時須進行歷法改革的一種學(xué)說?!叭f”的觀點“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認為夏商周三代采用的是不同的歷法、以不同的月份為歲首,歷代君主為了顯示政權(quán)正統(tǒng)性,會通過“改正朔、易服色”來證明。“三正說”對歷代歷法的制定都影響深遠。
關(guān)鍵詞:三正說;歷法;歲首;夏商周
1、三正說的含義
現(xiàn)在所說的“三正”,一般認為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所使用的夏歷、殷歷、周歷的歲首不同,夏歷是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殷歷是以建丑制之月為歲首,周歷以建子之月為歲首。三者因歲首不同而被稱為“三正”。周歷歲首是在冬至所在當月,殷歷歲首是冬至次月,夏歷歲首為冬至后第二個月,這樣算來,周歷就要比夏歷早兩個月,就導(dǎo)致了三種歷法的四季略有差距。
理解“三正說”首先要了解“三正”的含義?!叭笔且罁?jù)北斗斗柄所指的時辰為準的,由子至亥,每月變化的度數(shù)為一辰。在考古發(fā)掘出的殷代甲骨文上有“日南”、“至南”等的記載?!叭笔窍纳讨苋鷼v法以建寅、建丑、建子為歲首得的夏正、殷正、周正的合稱。一種理解是“正”即“正月歲首”也就是每年的第一個月的意思:在古代歷法形成初期,隨著朝代的變化,“歲首”即每年的第一個月也會隨著統(tǒng)治者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另一種理解是“正”字蘊含著“正統(tǒng)”的意思。
三正說與三統(tǒng)說相聯(lián)系,一般認為是西漢時期董仲舒所提出的歷史循環(huán)論中的一部分?!叭北闶窍纳讨苋返暮喎Q?!罢笔侵敢荒曛技匆荒戤斨械臍q首,而“朔”是一月之始。正朔不同“三統(tǒng)”不一。在夏商周時代,所對應(yīng)的為黑、白、赤三統(tǒng),夏朝對應(yīng)黑統(tǒng),正月為寅月;商朝對應(yīng)為白統(tǒng),正月為丑月;周朝對應(yīng)赤統(tǒng),正月為子月,其朔為夜半。后來朝代在此“三統(tǒng)”、“三正”的基礎(chǔ)上,循環(huán)不已,每個王朝在建立初期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以示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所以明乎天統(tǒng)之義也”①。“三統(tǒng)”“三正”說是為漢王朝統(tǒng)治政權(quán)服務(wù)端的神學(xué)理論體系。
三統(tǒng)三正說主張循環(huán)往復(fù),繼周者當為黑統(tǒng),用夏歷。由于漢初關(guān)于漢代應(yīng)當是什么統(tǒng)的問題爭論不休,漢初歷法就沿用了以十月為歲首的秦歷。但董仲舒的三統(tǒng)說吸收了陰陽五行理論按照陰陽五行的循環(huán),夏代為木德,色尚青。殷代為金德,色尚白。周代為火德,色尚赤。秦代為水德,色尚黑。取代秦的漢應(yīng)當是土德,色尚黃②。董仲舒提出三統(tǒng)三正說的目的,也是為了證明新王朝是“受命而王”,是合乎天意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說:“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tǒng)于天下。所以明易‘生非繼仁,通以已受之于天也?!雹?/p>
2、“三正說”的由來
“三正說”具體始于何時,有學(xué)者認為“三正說”的主要宣揚者是漢儒,認為“三正說”是漢儒的一種臆說。誠然,司馬遷《史記·歷書》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政若循環(huán),窮則返本。”④
班固《白虎通德論·三正》:“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這是認為夏商周三代所用歷法的歲首分別為冬至所在的前兩個月、前一個月和當月,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
《淮南子·時則訓(xùn)》記載:“孟春之月,招搖指寅”⑤。古代以月建、亦稱斗建作為季節(jié)判定的標準,斗建即北斗星斗柄在初昏時所指的方向。若一年中第一個月開始時斗柄所指方向為寅,即稱為“正月建寅”。
《尚書注疏》中說到,東漢馬融認為“三正”是指建子、建丑、建寅⑥。梁啟超則指出“然據(jù)彼輩所信,子、丑、寅三建分配周、商、夏。《甘誓》為《夏書》,則時未有字丑二建,何得云三正?”⑦而顧頡剛更是認為《尚書》中的三正是董仲舒的曲解,董仲舒認為建寅、建丑、建子三種歷法夏以前本來就有的,夏、商、周三代不過順了三統(tǒng)的次序循環(huán)沿用,但是夏當時用的是寅正,也不存在“怠棄三正”之說⑧。因而認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三正說”最早見于《尚書》這種觀點是有待考量的。
在早于漢代著作的文獻《左傳》中就有關(guān)于“三正說”的記載。《左傳·昭公十七年》有記載:鄭國梓慎曰:“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意在說明大火星在東方天空出現(xiàn)的日子,在夏商周三代是不一樣的,夏朝時在三月出現(xiàn),商朝時在四月出現(xiàn),而到了周朝又變成了五月。由此可見,“三正說”的出現(xiàn)應(yīng)是早于《左傳》成書之前。
3、“三正說”的破產(chǎn)
對“三正說”現(xiàn)代學(xué)者多不贊成,認為“三正之說,起于周末,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歷日制度,不應(yīng)看作是三個王朝改正朔的故事。⑨“三正”的說法由來以及久,歷代學(xué)者也均是沿用前人的說法。在現(xiàn)代之后部分學(xué)者對三正說存疑,試圖推翻這種學(xué)說。洪業(yè)“周之正月建于所謂子者,固多;然亦有建于丑者,甚至有建于亥者?!粍t三正之說,不攻自破?!雹?/p>
“正月”名謂的出現(xiàn)最早應(yīng)見于《詩經(jīng)》。《詩經(jīng)·小雅·正月》有詩云:“正月繁霜,我心憂傷?!盉11夏商周乃至后來的秦漢時期,正月的具體月份次序設(shè)置,都有更改。戰(zhàn)國至秦漢便形成了所謂的“三正說”,三正說認為夏商周三代歲首各不相同,“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三代輪流更改正朔?!妒酚洝v書》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薄5趿ο壬浴斑@并不可信”。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改夏歷十月為歲首,即為建亥;漢武帝時改建寅之月為歲首,后代至今除王莽改為殷正、武則天改為周正外,大多沿用的依然是夏正。因此可見,歷史上的王朝統(tǒng)治者,并沒有將正月與“正統(tǒng)”綁定在一起。
錢寶琛先生也認為“三正說”不是針對夏商周三代歷法沿革,他認為“事實上,建寅、建丑、建子是春秋時期不同地域的歷日制度,不應(yīng)看成是三個王朝改變正朔的故事?!盉12顧頡剛、劉起釪認為“東周時歷法還在演變中,不能簡單說它是建子。至于甲骨文所見商代歷法更較原始,還沒有以十二支代表各月,根本談不到建首者是什么,夏代就更渺茫了??芍恼f法完全沒有歷史事實作根據(jù),是非科學(xué)的東西,完全是漢儒的臆說?!盉13
歷代星歷學(xué)家 對“三正說”表示懷疑的比比皆是,但目前看來,三正說的影響依然無法根除。以致在考古發(fā)掘中發(fā)掘出的青銅銘文中若是出現(xiàn)歷法問題,都會以建子來作為一年的歲首,這對于歷法的研究是極其不利的。按照“三正說”的觀點,夏商周三代朝代更迭、為表“受命于天”周朝歷法建正應(yīng)為建子。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事實上,在春秋初期、僖公以前使用的并不是建子為正,而是建丑。隱公三年寅月戰(zhàn)國時期,紛爭割據(jù)嚴重,混亂不已,但在歷法使用上,各諸侯國所行己巳朔,依據(jù)“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可推得當時的歲首是建丑;恒公三年未月定朔壬辰,依據(jù)“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推算也是以建丑為正。還有很多的例證,都可以證明春秋初期的歲首是有建丑存在的。
《夏小正》有記載“六月初昏斗柄在上,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所用為殷正建丑;《詩經(jīng)》中的記載“六月莎雞振羽、七月流火”所用亦是殷正;《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孟秋之月昏建星中”所用也為殷正,都不是“三正說”中所說的周正建子。《尚書·堯典》“五月日永星火……八月宵中星虛”可推得所用為夏正建寅,也不是周正建子。
4、小結(jié)
“三正說”在我國歷法史上存在已久、影響深遠,但是“三正說”是否科學(xué)、有沒有事實依據(jù)仍然值得探討。周代一系列的論著中記載表明,在西周時代,并不是以建子為正的,“三正說”也便沒有了存在的可靠依據(jù)。另外,張汝舟先生將“三正說”列為歷法研究的四害之一,這是因為“三正說”不破除是無法客觀恢復(fù)古代歷法的原貌的B14。
[注釋]
①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232.
②劉延勃、劉延勃等. 哲學(xué)辭典[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35.
③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
④[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張守節(jié)注. 史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⑤(漢)劉安著、陳廣忠校點. 淮南子·時則訓(xùn)[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102.
⑥李民、王健. 尚書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⑦梁啟超. 陰陽五行說之來歷[A]. 上海:上海書店(據(jù)樸社1935年影印版). 350.
⑧顧頡剛.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A]. 上海:上海書店(據(jù)樸社1935年影印版).406.
⑨高振鐸主編. 古籍知識手冊[M]. 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8:945.
⑩洪業(yè). 春秋經(jīng)傳引得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9.
B11王秀梅譯注. 詩經(jīng)·小雅[M]. 上海:中華書局. 2015.
B12錢寶琛. 從春秋到明清的歷法改革[J]. 歷史研究. 1960年第3期.
B13顧頡剛、劉起釪. 《尚書·甘誓》校釋譯注[J]. 中國史研究. 1979年第1期.
B14張聞玉. 張聞玉文集·古代天文歷法論集[M]. 貴州大學(xué)出版社. 2017:163.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上海 2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