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胃癌是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12年全球新發(fā)胃癌患者95.2萬人,中國人約占42%居世界第五位[1-2]。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我國80%患者在發(fā)現疾病時已到晚期階段,長期化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繼發(fā)性睡眠障礙,并引發(fā)疲勞[3],疲憊和無力感在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4]。因此需對晚期胃癌患者提供積極科學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消除癌癥因素疲勞,提高生活質量。該模式包括確定循證問題,檢索證據資源,評價文獻質量,循證應用及效果評價五個過程[5]。更審慎明智的把臨床經驗和科研理論結果結合 ,通過針對性科學性的循證來改善患者睡眠質量?,F我科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與循證后護理干預相結合,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本研究納入2018年1月-2018年6月入住本科室60例晚期胃癌患者。納入標準:(1)病理診斷確診胃癌,腫瘤TNM分期IV期;(2)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認知障礙者;(2)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根據患者入院順序編號,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4.1±13. 6)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4.2±14. 8)歲。兩組性別比,年齡和臨床分期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循證后的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建立循證護理(EBN)小組
科室護士長為組長,負責護士任團隊成員,均學士學位,均接受EBN知識體系培訓及實踐指導。
1.2.2 循證問題的篩選
評估患者病情精神心理睡眠等方面情況。建立循證問題:(1)晚期胃癌(2)睡眠質量(3)護理/護理干預。
1.2.3 證據檢索及證據評價
根據循證問題,在知網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生物醫(yī)藥數據庫進行檢索,小組集體進行文獻篩選及證據等級評價,批判性吸收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評價,確定證據推薦等級,篩選最優(yōu)證據。
1.2.4 應用循證護理干預的具體措施
(1)化療護理:根據醫(yī)囑給予化療藥物,解釋作用和不良反應,采取適當預防措施,如根據醫(yī)生的建議給予止吐藥,減少副反應。(2)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僅在有睡意的時候上床睡覺,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動作[6],如看電視,思考問題等。睡前禁刺激運動及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等,提高患者依從性,動態(tài)觀察健康教育效果。(3)病室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房間安靜,溫濕度舒適。(4)生活指導:白天適當活動,如在病房散步,與病友聊天,聽音樂,閱讀等,晚21點準備上床休息,保證足夠睡眠時間。(5)家庭和社會支持:患者治療期間,除需要經濟支持外,更需要家庭的關愛,及時安排親戚朋友同事和領導的訪問,提供心理,精神和社會滿足感[7]。
比較兩組患者在入院當天和出院前一天睡眠質量的變化情況。通過PSQI量表進行睡眠質量評價,共21分,睡眠質量良好PSQI評分≤7分;睡眠質量差則PSQI評分]>7。
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前睡眠質量好18例,睡眠質量差12例;常規(guī)護理后睡眠質量好24例,睡眠質量差6例。對照干預前睡眠質量好20例,睡眠質量差10例;干預后睡眠質量好26例,睡眠質量差4例。通過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及白天功能七個項目的評分比較,觀察組睡眠質量好者顯著多于對照組(P<0. 05)。
現階段晚期胃癌治療方法有限,綜合患者原發(fā)疾病及用藥因素,患者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常常誘發(fā)睡眠質量下降,晚期胃癌患者睡眠狀態(tài)與健康人群差距明顯。循證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眠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用藥,日間功能, PSQI總分改善。結果表明,基于證據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睡眠質量,比傳統(tǒng)護理方法更能確保護理計劃的目科學性。
通過整合科研成果,教科書和護理實踐經驗,探尋胃癌患者睡眠障礙護理的最佳證據,結合患者的個性特征,個體化制定護理干預措施,使晚期胃癌患者的睡眠質量得以提高,值得在臨床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