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麗君
(湖北省黃梅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黃岡 435500)
盆腔臟器脫垂疾病的病因復雜,主要是因為盆底支持組織薄弱,造成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引發(fā)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外陰部塊物脫出,排尿異常、排便異常,外陰部出血、炎癥等,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有研究表明,陰道傳統(tǒng)手術可有效治療盆腔臟器脫垂并提高此類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此,本研究為探究陰道傳統(tǒng)手術對于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分析陰道傳統(tǒng)手術對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選取了2015年4月~2018年3月期間治療的48例盆腔臟器脫垂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研究?,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婦科進行陰道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48例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為研究對象,其平均年齡為(49.53 5.17)歲,全部患者意識均清醒且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同時排除以下情況:1、患者伴有意識障礙或精神類疾病患者;2、患者伴有對本次研究存在影響的癥狀。。
陰道傳統(tǒng)手術方法包括改良曼氏手術、陰道前后壁修補術、陰式全切+前后壁修補術、陰道封閉術等,其中:(1)曼氏手術是治療子宮脫垂安全、有效、簡單、經濟的手術方法之一,其最大特點是術式較簡單,不需進入腹腔,對患者影響較少。此手術適用于子宮脫垂1度或2度,年輕患者伴宮頸延長及陰道前后壁膨出,重度宮頸炎經電熨術治療無效并希望保留子宮的患者;(2)陰式全切+前后壁修補術適用于子宮脫垂Ⅱ度重、陰道前后壁膨出Ⅲ度、膀胱膨出Ⅲ度、直腸膨出、慢性宮頸炎等;(3)陰道封閉術適用于盆地重建的患者。
數據用SPSS 18.0分析,t檢驗,P<0.05表示數據比較差異有意義。
48例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經陰道傳統(tǒng)手術治療后盆腔臟器均復位或切除;48例盆腔臟器脫垂患者中有40例患者伴有尿失禁,46例患者伴有疼痛,經陰道傳統(tǒng)手術治療后28例尿失禁癥狀者消失(好轉率70%),30例疼痛患者顯著緩解(65.22%)。經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5項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分):65.16 5.07、66.59 5.15、64.15 5.43、51.27 4.01、59.27 3.68,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對應數據為(分):44.78 4.35、32.14 5.34、41.22 6.48、34.32 4.05、43.49 3.29,差異顯著,(P<0.05)。(注:采用簡明健康測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女性盆底由封閉骨盆出口的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有尿道、陰道和直腸穿出,盆底組織對保持子宮、膀胱、直腸等盆腔器官位于正常位置起重要作用。盆底肌肉和筋膜組織的薄弱將導致盆腔臟器脫垂。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由于盆腔內臟器脫落壓迫輸尿管而使患者產生尿失禁、性交痛等癥狀,嚴重降低了此類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有效治療盆腔臟器脫垂疾病并提高此類患者的生活質量備受關注。
陰道傳統(tǒng)手術包括改良曼氏手術、陰道前后壁修補術、陰式全切+前后壁修補術、陰道封閉術等幾種常規(guī)手術類別,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類型而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以治療患者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3]。本研究為探究陰道傳統(tǒng)手術對于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分析陰道傳統(tǒng)手術對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選取了2015年4月~2018年3月期間治療的48例盆腔臟器脫垂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研究。結果得出,48例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經陰道傳統(tǒng)手術治療后盆腔臟器均復位,且此類患者的尿失禁癥狀及疼痛癥狀明顯減輕,顯著提高了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得出結論,對盆腔臟器脫垂患者行陰道傳統(tǒng)手術,能夠顯著提高其盆腔臟器復位效果,并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尿失禁及疼痛癥狀的形成,對促進其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