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蓉蓉
【摘要】箏,流傳至今已經有將近兩千多年的歷史,而“秦箏”是最早被人們廣泛熟知的,而此后在陜西地區(qū)一度瀕臨滅絕,是20世紀50年代才再次崛起的箏派,所以說,“陜西箏派”是既古老又年輕的派別。本文從傳統(tǒng)陜西箏派創(chuàng)作演奏風格、當代陜西箏派創(chuàng)作演奏風格、陜西箏派的一些技法特點進行探究,結合陜西箏派箏曲的音樂素材、樂曲的風格,進一步加深對陜西箏曲的認知,以更好地演奏陜西箏曲。
【關鍵詞】陜西箏派;演奏風格;流派變遷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陜西地域環(huán)境和語言文化對箏派的影響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正是體現了不同的地域產生不同的音樂文化。陜西箏最早出現在秦地,當時的秦地包括如今的陜西省和甘肅的河西及東南部。這一地域的地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多數地方覆蓋著深厚的黃土層,經流水長期侵蝕,形成溝、壑等特殊地勢,這種特殊的地形、地貌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長期面對惡劣的的生存環(huán)境,內心充滿了悲憤與無奈,從而造就了當地人剛直率性,質樸硬朗的性格。因此,陜西箏曲、聽上去總有一種“苦”的感覺,所謂的“秦箏聲最苦”正是陜西箏派曲風最直接的現。
陜西的方言屬于我國北方方言語系,和普通話聽上去最大的區(qū)別是沒有第三聲,從這點可以看出陜西人語言表達比較率直,箏曲中表現為慷慨激昂,內心酸苦。陜西箏派的箏曲尾音都較長,敘事樂段委婉凄苦,從而也體現了陜西人民內心情感豐富。
二、陜西民間音樂在“陜西箏派”樂曲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陜西地域的文化地理位置特殊,內外文化交流相對閉塞,因此較多的保留了原生態(tài)藝術表形式,如秦腔、榆林小曲、鼓樂等。這些都將陜西地域特點、人文風俗凝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代又一代陜西人的淳樸情感。
(一)秦箏與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一種說唱音樂,主要在陜西一帶流行,和其他陜西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有很大的不同。傳統(tǒng)的榆林小曲多由男聲演繹,演唱方法是真聲、假聲交替,現如今也發(fā)展到由少女演繹,演唱方法也多改為自然嗓音演唱,伴奏樂器為箏、揚琴、三弦、琵琶等。
雖說箏的起源地是陜西,但“真秦之聲”一度絕響,只有在榆林地區(qū)才被作為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在秦箏的發(fā)展過程中,很多箏樂也借鑒了榆林小曲的音樂素材,這種發(fā)展而來的陜西箏樂作品又被稱作“榆林箏”,著名秦箏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余緒”。榆林箏的演奏技法相對于其他箏樂來說較為簡單,彈奏時只需右手佩戴“義爪”,左手的揉弦、吟弦也較少,只是偶爾在箏的“mi”“l(fā)a”弦上做出“fa”“si”的按音。榆林箏的琴弦易松動,容易發(fā)生“跑音”的現象,演奏者需要在彈奏時多調動琴碼。為防止琴碼翻動,演奏者還需將左手平按于左側弦面?,F在,陜西箏派中根據榆林小曲改編而來的箏樂有《柳青娘》《五更鼓》《繡荷包》等。
(二)秦箏與秦腔
秦聲即是秦腔形成的最初源頭,秦腔的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兩種聲腔體組成??嘁羟皇乔厍惶赜械囊环N唱腔,演唱時深沉、高亢,抒發(fā)出悲涼、凄苦的情感。而歡音腔則歡快、明朗,抒發(fā)出活潑、喜悅的情感,秦腔這種音樂表現手法突出了當地人民爽朗耿直、淳樸敦厚的民風。秦腔的表演或深刻細膩或粗獷樸實,極富張力,所以又被人們贊美道:“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痹谇厍话l(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箏一直作為伴奏樂器,伴隨其共同發(fā)展、進步。
秦箏特有的表現手法更是豐富了秦腔,用秦箏來演繹秦聲音樂,二者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秦箏中最常用的音階是(2 1 7 6 5 ,4 3 2 1 7)和(6 1 2 3 5 ,1 2 3 5 6),這也是秦腔中苦音的下行音階和歡音的上行音階。為了豐富箏樂中秦腔的韻味,秦箏也豐富了其的演奏技法,如小三度滑音、顫音、搖指滾奏、倚音、同音托劈以及重音上的刮奏等。陜西箏派中也有大量的箏曲是根據秦腔的素材創(chuàng)作而來,如《鄉(xiāng)音》《夜深沉》《花月吟》等。
(三) 秦箏與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又名為長安古樂,最早起源隋唐,歷經唐、宋、元、明、清后逐漸衰落。從樂譜、器樂、曲式結構可以分析得出它與唐代的燕樂大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樂譜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譜,為手抄本。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有行樂和坐樂二種。行樂,即在行進中進行演奏,多以演奏曲調為主,節(jié)奏平穩(wěn),速度緩慢;坐樂,顧名思義坐著演奏大型的聯(lián)套、散套樂曲。坐樂表演手法豐富多樣,十分精致,在現有保存的珍貴半字譜箏曲《大琴門》中,也保存有“殼子”譜。曲云先生在《西安鼓樂中的箏》一文中說道:“直到現在,無論問到哪一位會演奏《座樂》的老藝人,他們都會脫口說出有關箏與打擊樂合用及管樂器配用的口頭語‘梅管夏笛,殼子大琴。”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西安鼓樂的伴奏樂器中,箏一直是重要的彈撥樂器。依據這一陜西民間音樂,也創(chuàng)作了一批箏曲如:《香山射鼓》《柳含煙》《三秦歡歌》等。
(四)秦箏與碗碗腔
碗碗腔又被稱作“燈碗腔”或“阮兒腔”,稱之為“燈碗腔”是由于擊節(jié)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稱之為“阮兒腔”是由于其主奏樂器為阮咸而得名,主要盛行于我國陜西渭南一帶。
碗碗腔的唱腔不但清麗脫俗、悠揚延綿,而且感人肺腑、優(yōu)美抒情,能夠淋漓精致地表達不同人物的復雜情感。碗碗腔的唱詞或整齊劃一或長短不一,以上句押韻落板,但都必須講求聲韻和諧。在碗碗腔的伴奏樂隊中,箏仍然占有主要地位。
在眾多以碗碗腔作為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的箏曲中,《秦桑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沿用戲曲板腔體的板式轉換,其中引子部分便是碗碗腔中蘇板的原型,引子采用的是徵調清樂音階,其中的“si”音為其骨干之音,調性穩(wěn)定而明確,之后進入慢板,音階也轉為燕樂音階,出現“二變之音”,體現人物內心情感紛亂之感,進入快板段,音階又轉為中立音階。這種音階轉換的模式在碗碗腔的唱段中已經成為固定模式,也是碗碗腔的音樂在秦箏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標志。
(五)秦箏與眉戶
眉戶是我國陜西省的主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又被稱作“迷胡”“弦子戲”“曲子戲”。眉戶以民間業(yè)余演出為主,盛行于隴東和關中一帶,山西、河南、四川等部分地區(qū)也有流行。眉戶是在北曲的基礎上上發(fā)展而來的聯(lián)曲體音樂,曲調十分豐富,委婉動聽,深受廣大群眾的熱捧,伴奏器樂有板胡、箏、三弦等。
眉戶箏曲有著以下幾個音樂特點:(1)腔調:多以兩種腔調為主,及歡音和苦音;(2)音階:以清樂音階和燕樂音階為主,fa音介于還原fa和升fa之間,si音介于還原si和升si之間;(3)按音技法:左手的大指要與其余的三指交替或同時按弦,或八度,或二度,或六度,從而來加強苦音的渲染力;(4)旋律:樂曲中上行旋律多以跳進為主,表現樂曲歡快活潑的風格;下行多以級進旋律為主,表現樂曲高亢悲壯、慷慨激昂的音樂特點;(5)歌唱性:樂曲旋律歌唱性較強,左手的上滑音、下滑音要等右手彈后再緩慢地演奏,這樣才能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癡纏和憤懣之情。
三、結論
通過對比分析以上五種特有的陜西民間音樂在秦箏中的運用,我們可以得出秦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是有起有伏的,盡管如此,秦箏的發(fā)展仍和這些地方的曲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也可說二者是共同發(fā)展。我們在學習陜西箏派的樂曲時,不僅要熟練掌握樂器的演奏技法,還需多了解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音樂素材,抓住其特有的音樂性,才能更好地演繹此樂曲,表達出樂曲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曲云.陜西箏曲及其調式音階[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6(4):10-12.
[2] 王珣.從地域文化角度看古箏流派的成因[J].中國音樂,2009(4):147-152.
[3]魏軍.秦箏源流三證——質疑箏源于越地及西漸之說[J].中國音樂,2007(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