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芳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學科評估作為“雙一流”建設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既是高等教育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既是創(chuàng)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改變高等教育低質發(fā)展的基本渠道;既是高等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也是國家政策調整的著力點。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雙一流”建設和學科評估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國家、社會和個人對此充滿期待,但高等教育規(guī)模增長與質量提升形成巨大反差,大學的現(xiàn)狀和人們的期待之間有一條深深的鴻溝,人們日益增長的優(yōu)質高等教育需要與高等教育發(fā)展不充分、優(yōu)質高等教育供給不充足、區(qū)域高等教育發(fā)展不均衡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擔憂的話題。
張繼平博士長期致力于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研究,在高等教育評估價值取向方面有獨到的思考,其傾力推出的新著《高等教育評估的價值取向博弈——“雙一流”建設與學科評估的視角》,是一部理論深厚、視角新穎、材料豐實、觀點獨特的學術著作。該書準確把握“雙一流”建設的價值取向,以作者參與中國高校學科評估的親身經歷為素材,有效運用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及國內外關于高等教育評估價值取向研究的最新成果,著重闡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科評估的本質內涵及其價值追求,用博弈的觀點分析中國高校學科評估的價值取向沖突,并努力尋找破解沖突的策略。全書結構嚴謹,行文流暢,讀來有行云流水的感覺。讀罷全書,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該著作具有五個顯著特征,同時,這五個特征也是學科評估科學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系統(tǒng)性。該書突出的理念特色是運用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將學科評估看作一個有機運行的復雜系統(tǒng),從評估理念、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指標、評估標準、評估方法、評估程序和評估結果等方面分析學科評估的技術要素,從制度、文化、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分析學科評估的非技術因素,并將這些技術要素和非技術要素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揭示其在促進“雙一流”建設中發(fā)揮的各自不同的功能。該書秉持的系統(tǒng)觀是,“雙一流”建設要形成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合力,不僅要關注高等教育系統(tǒng)與外界的能量交換,多方匯聚優(yōu)質資源,形成政府、高校和社會和衷共濟的辦學局面,而且要關照學科評估本身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使各要素之間有機聯(lián)系,協(xié)調統(tǒng)一,交相輝映,形成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
第二,時代性。著作典型的思想特色是立足于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戰(zhàn)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從“質量、成效、特色、分類”視角詮釋以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fā)展、藉此爭創(chuàng)“雙一流”的核心內涵,從“品牌、地位、實力”的視角解讀學科評估服務“雙一流”建設的本質之謎,從“馬太效應”“商標效應”“鰱魚效應”視角剖析高校在適應內外環(huán)境情形下找到合適“生態(tài)位”的機制。著作框架合理,邏輯嚴密,緊扣時代脈搏,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體系的生長為核心議題,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為研究主線,探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和方法,尋求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的動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政治方向性。
第三,實踐性。該書重要的方法特征是從實踐層面深入剖析學科評估價值取向的沖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展開研究。定量分析采用兩種方法收集材料:一是依托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發(fā)布的數據和文本材料進行分析;二是借助相關研究文獻和數據進行分析。定性分析采用三種方法開展研究:一是到國內高校進行調研,與相關高校領導、學院負責人、研究生院負責人、學科帶頭人、主管學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長、學科評估材料填報人、各院系分管研究生教育的輔導員及政工人員等進行會談,獲取第一手資料;二是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絡訪談,收集第一手資料;三是通過收集網絡、媒體發(fā)表的關于學科評估的信息,進行定性分析。實踐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公眾對學科評估整體上持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開展學科評估非常重要,但盲目照搬國外標準、過分倚重主觀判斷等做法值得反思,這對政府、評估機構創(chuàng)新評估制度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體系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四,辯證性。該書鮮明的理論特色是用博弈的觀點解析高校學科評估的價值取向沖突。首先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構建學科評估服務“雙一流”建設的理論分析構架;其次分析“雙一流”建設視域中學科評估價值取向之權利性沖突、任務性沖突、過程性沖突和利益性沖突的種種表現(xiàn);再次從合作博弈、信息博弈和重復博弈的視角分析學科評估價值取向沖突的內外原因;最后探尋使學科評估從疏離走向合作的解題之策,立足困境博弈構建理性合作策略,著眼信息博弈構建分類評估體系,落腳利益博弈構建帕累托最優(yōu)策略,結合權利博弈建構委托代理制度。在運用博弈理論分析學科評估中的利益、信息和權力之間的交織關系時,作者生動形象地寫道:“學科評估就像一場游戲,這場游戲是在一定條件下,各參與者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依靠各自掌握的信息選擇行為或策略,以從中獲得相應的收益和減小風險成本的過程。簡單地說,學科評估就是高校與高校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為謀取利益而競爭。因此,學科評估博弈的焦點是利益,紐帶是信息,矛頭是權力”。諸如此類的新觀點全書隨處可見,發(fā)人深省。
第五,前瞻性。該書最獨到的眼界是預見性地提出學科服務“雙一流”建設的策略。著作指出,“雙一流”建設是一項關乎民族未來、國家未來和社會未來的事業(yè),學科評估的發(fā)展不只是面對現(xiàn)在,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因為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是一個建構中的事實,它遠沒有完成,需要予以深入的、長久的關注。在描繪學科評估的未來圖景時,作者富有創(chuàng)見性地認為,選擇有效的策略,使各博弈方從不合作走向合作,是學科評估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雙一流”建設的必然選擇。環(huán)顧當今社會,思考民族未來,積極地協(xié)調國家與社會、高校與學生、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矛盾,乃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評估和諧發(fā)展的當務之急與長遠之計。
高等教育評估價值取向的變遷發(fā)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就像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人們對高等教育評估價值取向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反復、無限發(fā)展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這是人類認識的總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高等教育評估價值取向進行認識和再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構,可能意味著用一個永遠都無法企及的理想模型來確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機制,它旨在促進人們的理論認識再提高,旨在促進人們的質量觀念再強化,旨在促進人們的職責意識再落實,旨在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再加力。為著這樣的目標,向著這樣的目標,張繼平博士傾多年之力對高等教育評估價值取向進行研究,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此著作。愿此書的出版能將作者關于高等教育評估的價值取向撒播到讀者的心田,并引起有識之士對高等教育質量更深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