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剛
余味,意即留下的耐人回想不盡的意味;充滿詩意、撩人思緒,若能在余味裊裊中憩息逗留、恍然迷醉,那更是美到極致,妙不可言。
父親作為資深戲迷,對地方戲情有獨鐘。曾記得父親一日與老友相聚聽戲歸來,一進院,便沖簾內忙飯的母親喊:這河北梆子實在太好聽了,我這倆耳朵灌得滿滿的全是。進屋躺在炕上閉眼哼哼著,手指在空中還劃呀劃的。母親不懂戲,只回道:那你慢慢回味吧,晚飯又不用吃了。
“灌得滿滿的”,感覺這是父親對“余味”最通俗最恰切的注腳。母親不屑的應答,煙火味十足,透著幾分淡淡的嗔怪和調侃,似是慪氣卻又是逗趣。父母簡單的對話,時隔十余年,仍印象深刻,除了那戲,更有二老相依相偎、平淡終老的生活“余味”在心頭縈繞不絕。
戲曲悠長的韻味。似是通過血脈,從父親那里傳給了我,以至于別人取笑“年紀輕輕看什么戲”時,我自以笑回應,心言“你們哪里懂得”。戲曲從歷史長河傳承創(chuàng)新而來,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腔一調、一服一飾、一絲一扣皆精致入微,洋溢著中華文化之大美,透露著國粹藝術之精深。品一出折子戲,真有余音繞梁三日、意蘊回味無窮之感,怎能不令人著迷。閉眼、晃頭、打拍,一聲“叫好”,余味留心。
唇齒留香,是對美食的絕佳贊譽,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的味道最有味道。不管走多遠,永遠忘不了母親手搟的那碗面、腌制的那壇菜、鹵煮的那鍋肉,永遠忘不了故鄉(xiāng)的桑葚甜、花椒麻、酸棗酸、香椿香,那是親情鄉(xiāng)情寄予美食編制的“余味密碼”,不論身處何地,只需與味道重逢,相思瞬間即打開。一家餐館經營得成功與否,余味帶來的回頭客便是證明。小城僻靜一隅的那家“陽春面館”,提起名字便有清新爽口的香味和老板濃郁柔美的江南口音,在心頭耳際回旋,迫不及待地再次光臨,讓余味更新,隨口嘆道“就是這個味兒”,鮮!
走進影院,靜賞一部心儀的電影,何其走心。曾坐車數小時進省城,追《大魚海棠》。滿影院飄逸的爆米花的奶香味,瞬間扯著思緒在匆匆那年與現實時光間徘徊流轉,一切皆那樣美好。精美靚麗的畫面、悠揚婉轉的音樂、清新質感的配音,一時代入故事,難以自拔。“人生是一場旅程。而這個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膽一些去愛一個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個夢……上天讓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讓我們創(chuàng)造奇跡。”最喜歡這段臺詞,點醒了迷茫的我。待影片字幕緩緩走完,我仍坐在椅子里,沉思良久、意猶未盡。
好文最是講求余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言“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便是道出了文學表達的至高境界。下語三分,言此意彼,意在文外,余味不盡;在留白處,任由讀者遐思,將文中“曲包”的“余味”補說出來,令“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一部小說,高潮處,戛然而止,余韻悠長。這恰到好處的手法,非鋪墊不足不可用,非功力不達不可為。當然,這絕非吾輩淺薄之作者所能及,只得在“余味”中潛心玩味修煉罷了。
一向對音樂,有著深入骨髓的情結。那悠揚清麗的曲子,更如一劑良藥,大有治愈療傷之效。那首饒有味道的《味道》,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都撓到了心底最癢的部位。“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煙草味道/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游離于旋律之外,僅詠嘆的愛情便“余味”繚繞。故而,我更愿想信,正因了刻骨銘心愛的“余味”,才注定了塵世間一段段平淡尋常的佳期良緣。
做人交友更是如此。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余香便是真性情所在。在別人危難之際,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于人是助力,于己是修行。人生在世,不忘初心,多行善事,平凡中創(chuàng)造專屬自己、有益社會的不平凡,亦可留得一世芳名。淡如水的交情,不需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不會常常提及,卻又珍藏心里;有事就聯系,無事各忙各的……如此,友情的余味自會留存心底,一生的朋友自會永不走散。
一盞茶,一杯酒,一道菜,一段曲,一本書,一幅畫,一個人,一座城……只因那與心與情緊緊關聯、絲絲糾纏的“余味”,便從此深愛、欲罷不能,直至地久天長、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