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齊家文化時期(4 200~3 600 cal.a BP)青藏高原高廟盆地植被重建及與現(xiàn)今對比

      2019-02-13 03:18:38侯光良李生梅魏海成侯小青
      關(guān)鍵詞:高廟孢粉店子

      侯光良,李生梅,魏海成,侯小青

      (1.青海師范大學(xué) 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huán)境過程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 810008; 2.青海師范大學(xué) 地理科學(xué)學(xué)院,青海 西寧 810008; 3.中國科學(xué)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青海省鹽湖地質(zhì)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 810008)

      0 引 言

      齊家文化是分布于西北地區(qū)的一支重要青銅文化,活動時代在4 200~3 600 cal.a BP[1]。隨著青海民和喇家遺址[2]和甘肅臨潭磨溝墓地[3]等齊家文化遺存考古發(fā)現(xiàn),齊家文化的研究引起廣泛關(guān)注。多學(xué)科綜合成為齊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它們多集中在齊家文化時期的人地關(guān)系上,包括自然災(zāi)害與文化演變、氣候變化與生產(chǎn)方式轉(zhuǎn)變等。喇家遺址發(fā)現(xiàn)了齊家文化時期地震、洪水等災(zāi)難遺跡[4],有學(xué)者認為毀滅喇家遺址的洪水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提供佐證[5];也有研究指出齊家文化時期氣候干冷化,促使原始農(nóng)業(yè)有所衰落,畜牧業(yè)比重加大[6];喇家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世界第一碗面條[7],淀粉粒分析也表明臨潭磨溝墓地和喇家遺址齊家先民食用了麥類、蕎麥和粟等[8-9],說明齊家先民生業(yè)活動中包括種植業(yè)。齊家文化分布地域廣泛,不同地域生業(yè)方式有較大差異[10]。例如,大通河谷金蟬口、湟水支流長寧遺址是以畜牧業(yè)和狩獵為主的生業(yè)模式[11];青海湖畔的沙柳河遺址含有較多的魚骨[12],說明青海湖盆地齊家文化時期存在捕魚活動。

      齊家文化衰退及其向青銅時代中晚期文化的轉(zhuǎn)型被認為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guān)[13],但其與植被變化的關(guān)系研究較為薄弱;現(xiàn)有研究僅探討了齊家先民對遺址周圍木材的利用狀況,研究表明櫟屬等木材是當(dāng)時最主要的利用對象[14]。植被是古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資源,人類活動會對區(qū)域植被產(chǎn)生直接影響。自全新世中期以來,共和盆地植被變化與人類活動之間有密切關(guān)系[15],在河西走廊地區(qū)青銅時代的人類活動可能導(dǎo)致森林破壞[16]。孢粉和炭屑是重建過去植被環(huán)境的最直接代用指標(biāo),既可以用來反映植被演變,又可以指示人類活動對植被的作用與影響[17]。因此,開展齊家文化遺址周圍植被及其演變研究,對于深入認識區(qū)域人地關(guān)系變遷具有重要科學(xué)意義[18]。

      青藏高原高廟盆地是齊家文化遺址分布密集區(qū)和核心區(qū)之一,店子坪遺址是位于湟水下游高廟盆地的一處齊家文化遺址。店子坪遺址與著名的大型齊家文化柳灣遺址隔河相望[19],直線距離僅約2 km。因此,在湟水流域,該遺址在自然環(huán)境和考古文化上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以店子坪遺址為研究對象,在對典型剖面進行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礎(chǔ)上,揭示店子坪遺址人類活動年代及其當(dāng)時區(qū)域內(nèi)植被狀況,進而討論區(qū)域人類活動與植被變化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1 研究區(qū)概述

      高廟盆地位于青海省樂都縣,盆地東西長11 km,南北寬2.5 km,呈葉狀,平均海拔1 870 m,盆地周邊為中山地(圖1)。盆地屬于高原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均溫為7.6 ℃,年均降水量為333.7 mm。湟水河自西向東貫穿盆地,盆地內(nèi)發(fā)育3級保存較完整河流階地,階地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西北地區(qū)水熱資源搭配較優(yōu)越的區(qū)域之一,也是人類活動歷史較悠久、較集中的地域。目前盆地內(nèi)多為人工植被,河流階地及其低山已墾為農(nóng)田,被栽培植被所替代,主要有小麥(TriticumAestivum)、蠶豆(ViciaFaba)、豌豆(PisumSativum)以及核桃(JuglansRegia)、花椒(ZanthoxyLumBugeanum)、楊(Populus)、柳(Salix)等喬木。周圍的中—高山地保留有自然植被[20],中山地為以長芒草(StipaBungeanaTrin)為優(yōu)勢種的溫性草原,局部地段有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群落和鐵桿蒿(ArtemisiaGmelinii)群落;高山地陰坡則分布著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eL.)、毛枝山居柳(SalixOritrepha)、高山杜鵑(RhododendronLapponicum)等灌叢,局部也有以青海云杉林(PiceaCrassifolia)和青扦林(PiceaWilsonii)為主的寒溫性暗針葉林。南部拉脊山和北部達坂山海拔3 200 m以上高山區(qū)發(fā)育以嵩草(KobresiaSpp)為主的高寒草甸。

      2 剖面描述與分析方法

      2.1 剖面描述

      店子坪遺址位于湟水河下游南岸的三級階地上,拔河水面約50 m,地理坐標(biāo)為(36°26′28″N,102°34′51″E),海拔為1 938 m(圖1)。遺址剖面深度約350 cm,為穩(wěn)定的風(fēng)成黃土沉積,層序較簡單,包含植物殘體、炭屑及灰燼層。根據(jù)沉積物的顏色及性質(zhì),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5層:第1層(0~60 cm),為現(xiàn)代土壤層,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大,故剖面不取該深度的樣品;第2層(60~140 cm),為棕黃色黃土層,鈣結(jié)核較多,有蝸?;坏?層(140~170 cm),為棕黃色黏土,色較淺,草根多;第4層(170~240 cm),為文化層,色較深,其中170~175 cm含有較多的細顆粒炭屑,形成一層色偏黑的沉積層,205~228 cm有一灰坑,其中出土較多炭屑、石塊、陶片;第5層(240 cm以下),為質(zhì)地較均勻、顆粒較細和色黃的風(fēng)成黃土層,不見底。店子坪遺址剖面在60~350 cm深度采集樣品。

      2.2 分析方法

      本研究選取50個樣品用于孢粉分析,在70~280 cm深度段以4 cm間隔取樣,該深度段主要包含了棕黃色黏土和文化層,因此,這是本文關(guān)注的重點層位;在280~311 cm深度段以6 cm為間隔取樣,該深度段以黃土層為主,性質(zhì)較為均一,故取樣間隔稍大。實驗按照標(biāo)準流程[21]進行,每個樣品取50 g左右,并加入一片石松孢子片(每片有27 637±563粒),用10%鹽酸(HCl)去除碳酸鹽,蒸餾水洗至中性,再用40%氫氟酸(HF)脫硅,蒸餾水洗至中性后在超聲波清洗器內(nèi)用尼龍篩網(wǎng)清洗(孔徑為10 μm),離心并加甘油保存。每個樣品統(tǒng)計鑒定孢粉200粒以上,用外加石松孢子計算樣品的孢粉濃度。用Tilia軟件繪制孢粉百分含量圖式。炭屑統(tǒng)計采用11點觸法并計算其面積濃度[22]。

      從店子坪遺址剖面地層108、173、194、205、241 cm深度中選取5個炭屑樣品,送到北京大學(xué)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第四紀14C實驗室進行AMS14C年代測定,并采用OxCal 3.10軟件進行年代校正[23]。

      3 結(jié)果分析

      3.1 年 代

      實驗測定結(jié)果經(jīng)高精度14C-樹輪曲線校正得到日歷年齡。最終結(jié)果采用誤差范圍的年代平均值(表1)。結(jié)果表明:店子坪遺址剖面雖有3.5 m深,但其年代卻集中在4 000~3 700 cal.a BP之間,對應(yīng)考古學(xué)的齊家文化時期;該剖面出現(xiàn)年代倒置,特別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層,年代倒置現(xiàn)象非常普遍;地層中出現(xiàn)陶片、炭屑、灰坑等人類活動遺跡,結(jié)合年代分析結(jié)果可以確定該地層為齊家文化時期受人類活動影響明顯的沉積地層。

      表1 店子坪遺址剖面地層年代分析結(jié)果Tab.1 Analysis Results of Ages for the Profile of Dianziping Site

      另外,在店子坪遺址剖面的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一些陶片,為泥質(zhì)紅陶、夾砂紅褐陶,其表面打磨光滑,部分陶片表面上有繩紋和籃紋。根據(jù)上述陶色、陶質(zhì)和紋樣來看,其屬于典型的齊家文化陶片(圖2),這與年代分析結(jié)果相吻合。

      圖2 店子坪遺址剖面出土的齊家文化陶片F(xiàn)ig.2 Qijia Cultural Potteries in the Profile of Dianziping Site

      3.2 孢 粉

      研究表明,遺址地層孢粉雖然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但是仍能較好反映遺址周邊的植被環(huán)境[24]。店子坪遺址剖面深3.5 m,年代集中在4 000~3 700 cal.a BP,其孢粉組合基本穩(wěn)定,且文化層與其下自然地層孢粉組合特征相近,顯示其受人類活動擾動影響有限,可反映高廟盆地齊家文化時期的植被狀況。因此,店子坪遺址剖面孢粉分析對于探討遺址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是有意義的。

      店子坪遺址剖面孢粉類型較為豐富,共鑒定出49種。孢粉組合中,喬木含量較高(圖3),主要為松屬(Pinus),平均含量(質(zhì)量分數(shù),下同)高達62.6%,次為云杉屬(Picea),平均含量約6%,另外還有少量的樺屬(Betula)、榆屬(Ulmus)、鵝耳櫪屬(Carpinus)和榿木屬(Alnus),平均含量低于1%;灌木含量不高,平均含量約1.8%,主要有沙棘屬(Hippophae)(平均含量0.18%)、白刺屬(Nitraria)(0.22%)和麻黃屬(Ephedra)(1.4%);草本植物平均含量為26.6%,主要包括蒿屬(Artemisia)(9.9%)、禾本科(Poaceae)(2.3%)、藜科(Chenopodiaceae)(10.7%)、菊科(Asteraceae)(1.3%)、蒲公英屬(Taraxacum)(1.8%)和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1.8%)。

      根據(jù)剖面孢粉組合特征、CONISS聚類分析并結(jié)合炭屑指標(biāo),將店子坪遺址剖面自下而上劃分為3帶:帶Ⅰ(240~350 cm),喬木花粉占優(yōu)勢,以松屬和云杉屬為主,并出現(xiàn)少量樺屬,草本次之,以蒿屬和藜科為主;帶Ⅱ(170~240 cm),為文化層,仍以喬木花粉為主,主要有松屬和云杉屬,但含量較帶Ⅰ稍有下降,且波動明顯,草本以蒿屬和藜科為主,禾本科、蒲公英屬和菊科含量明顯增加;帶Ⅲ(60~170 cm),喬木花粉以松屬和云杉屬為主,灌木中麻黃屬含量較帶Ⅱ明顯增加,草本以蒿屬和藜科為主,禾本科較帶Ⅱ明顯下降。

      3.3 炭 屑

      炭屑可以很好地揭示過去區(qū)域性火事件,在人類活動地域,炭屑又是指示人類活動強度的良好指標(biāo)。炭屑大氣傳播模型研究表明,炭屑傳播距離的遠近主要受控于炭屑粒徑的大小。>125 μm的炭屑顆粒絕大多數(shù)沉降在7 km的范圍內(nèi),代表地方性火事件;50~125 μm的炭屑則用來指示區(qū)域性火事件;<50 μm則指示更大尺度地域性火事件[25]。

      店子坪遺址剖面炭屑孢粉濃度序列顯示,<50、50~100、>100 μm炭屑的孢粉濃度分別在200~225、200~250、200~210 cm深度達到峰值,即區(qū)域性火事件主要發(fā)生在200~250 cm層位,地方性火事件則主要集中在200~210 cm。結(jié)合年代分析結(jié)果,說明店子坪遺址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3 900 cal.a BP前后,人類活動干擾較強,其他時段干擾相對較弱。值得注意的是,典型伴人植物禾本科孢粉含量在整個地層203 cm深度處達到28.9%的峰值,其他層位都較低,基本不到10%,這與炭屑結(jié)果較為一致。這也說明店子坪遺址剖面除人類活動干擾顯著的層位外,大部分層位人類活動干擾較弱,還是能反映當(dāng)時遺址周邊植被狀況。

      4 討 論

      4.1 植被特征

      許清海等研究表明松屬孢粉氣囊發(fā)達,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松林內(nèi)孢粉平均含量在50%以上,而無松屬植物生長的樣點中其孢粉含量一般低于30%[26]。云杉孢粉傳播能力較弱,北方地區(qū)表土孢粉研究表明云杉孢粉在純云杉林中平均含量超過30%,距離云杉林帶生長區(qū)5 km范圍內(nèi)表土中云杉孢粉含量平均高于10%,而距離云杉林帶生長區(qū)10 km以外的樣點中云杉孢粉含量基本低于5%[27-28],因此,云杉孢粉是低代表性,地層中出現(xiàn)云杉孢粉,指示周圍有云杉生長。樺屬孢粉具有超代表性,鵝耳櫪屬和榆屬孢粉具明顯指示意義和低代表性[26]。齊家文化時期高廟盆地內(nèi),松屬孢粉平均含量達到62.6%,云杉孢粉含量為6.3%,雖然樺屬、鵝耳櫪屬以及榆屬孢粉含量較低,但可以指示有該植物存在。因此,可以推測店子坪遺址周圍齊家文化時期植被為溫帶針葉林,可能以松林為主,附近分布有云杉、樺木、榆為主的針闊混交林。目前,湟水河分布的松屬和云杉主要為油松和青海云杉。油松喜暖,屬于暖溫性常綠針葉林,分布于海拔1 700~2 100 m的山地陰坡;青海云杉也較為常見,分布于海拔2 500~3 900 m的山地陰坡,由于遭到人為砍伐,呈島狀不連續(xù)分布(圖4)。店子坪遺址與青海云杉現(xiàn)今生長區(qū)最近距離為14 km,油松為20 km,樺木為18 km。因此,現(xiàn)今青海云杉、油松分布區(qū)較齊家文化時期顯著萎縮,至少退卻10 km左右。

      店子坪遺址孢粉組合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為26.3%,以蒿屬(Artemisia)、禾本科(Po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菊科(Asteraceae)為主,并且有少量灌木孢粉,如沙棘屬(Hippophae)、白刺屬(Nitraria)等。青藏高原東北緣河湟谷地自然環(huán)境具有顯著的垂直地帶性,同時本區(qū)也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黃土堆積厚、面積廣。黃土高原基巖山地、溝谷和塬面的植被類型有明顯的差別,全新世以來有厚層黃土分布的塬面上并沒有穩(wěn)定、大面積的森林生長;而黃土高原外圍一些地區(qū)的植被群落更多地受到地形及地下水的控制[29-30]。故在河湟谷地黃土發(fā)育的廣大中低山地陽坡、洪積沖積臺地地下水條件差,黃土中沒有充足的水分,無論地質(zhì)時代還是歷史時期,均難以發(fā)育天然林。

      同屬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共和盆地達連海(海拔2 800 m)孢粉研究演變表明[31]:9 400~3 900 cal.a BP,環(huán)境適宜,以云杉和松為主的針葉林擴張,喬木花粉在20%以上;3 900~1 400 cal.a BP,溫度和濕度下降,盆地森林縮小,荒漠?dāng)U大,周圍山地針葉林大幅度衰退,云杉基本消失,松林逐漸退縮到某些水熱條件稍好的谷地小片生長。青海湖盆地(海拔3 200 m)植被演變也表現(xiàn)出類似的變化趨勢[32],全新世中期植被為森林草原,森林是以松、云杉、冷杉和混有樺木的針闊混交林為主,全新世晚期草本孢粉比重增加,喬木減少,喬木孢粉以松為主,含量在15%左右,有少量云杉、冷杉和樺木。因此,全新世中期,青藏高原東北緣2 800 m以上的較高海拔地區(qū)廣泛發(fā)育以針葉林為主的森林,4 000 cal.a BP以后森林開始萎縮,河湟谷地水熱條件相對較好,能滿足以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得以繼續(xù)生長。

      地貌類型包括:f1為中海拔洪積沖積平原;f4為中海拔洪積沖積臺地;P1為中海拔洪積平原;P4為中海拔洪積臺地;R7為小起伏中山地;M7為中起伏中山地;H7為大起伏中山地;H8為大起伏高山地。植被類型包括:11為青扦林;13為青海云杉林;15為祁連圓柏林;17為油松;82為楊、柳、榆林;83為山楊林;87為白樺林;89為紅樺林;104為山楊、川白樺林;233為毛枝山居柳灌叢;238為金露梅灌叢;249為杜鵑灌叢;360為長芒草草原;486為小嵩草草甸;548~556為栽培作物

      根據(jù)店子坪遺址孢粉組合,結(jié)合高廟盆地的地形地貌、現(xiàn)今植被分布以及區(qū)域全新世孢粉研究,推測齊家文化時期高廟盆地區(qū)域植被為寒溫性森林草原,并呈垂直地帶性分布。盆地內(nèi)湟水河漫灘上由于靠近水源可能生長沙棘、白刺等灌木群落;在低階地(一、二級河流階地)上,由于水熱條件較好,發(fā)育了蓋度較高的松林,并包含了少量的榆、鵝耳櫪和樺木等溫帶落葉闊葉性樹種,屬于溫性針闊混交林;在高階地(三級及以上河流階地),地形為小起伏中山地地帶,黃土堆積厚,遠離水源,水分條件較差,陽坡為以蒿屬(Artemisia)、禾本科(Po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菊科(Asteraceae)為主的溫性草原,陰坡則可能是云杉、松以及樺木為主的寒溫性針闊混交林。

      現(xiàn)今高廟盆地區(qū)域植被屬于湟水-黃河森林、溫性草原地帶,喬木是少量殘存在山地陰坡的青海云杉林和青扦林[33]。目前,河谷低階地是現(xiàn)今人類活動最強烈的地帶,植被幾乎均為人工栽培,包括春小麥、蠶豆、豌豆等農(nóng)作物,及其楊、柳、榆、杏、蘋果等林木;在齊家文化時期,低階地保持較好的原始植被,有面積較大、蓋度較好的松林,并伴有一定喜暖的鵝耳櫪和榿木等溫帶落葉闊葉性樹種[26]?,F(xiàn)今高階地為以長芒草為主的溫性草原,基本不見喬木;在齊家文化時期,陽坡為溫性草原,溝谷陰坡可能發(fā)育有松林和云杉。中山地陰坡發(fā)育了較現(xiàn)今面積更大的青海云杉(表2)。河漫灘則與現(xiàn)今差異不大,可能是灌叢。高山地則以疏林草原為主[33]。

      4.2 與現(xiàn)今植被差異及其影響因素

      達連海、青海湖及高廟盆地孢粉研究揭示,全新世中期氣候較為適宜,青藏高原東北緣廣泛發(fā)育森林,4 000 cal.a BP以后,氣候向干冷化發(fā)展,高海拔地區(qū)森林迅速萎縮,海拔較低、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的河谷地帶尚有森林發(fā)育。

      考古證據(jù)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湟水流域森林植被就已經(jīng)受到人類活動干擾和破壞。高廟盆地柳灣遺址是一處以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為主的大型史前聚落,發(fā)掘半山時期(4 500~4 300 cal.a BP)墓葬257座,大部分有木構(gòu)葬具,馬廠時期(4 500~4 300 cal.a BP)墓葬872座,有木棺具的達729座,占總數(shù)的83.6%,齊家文化時期(4 200~3 600 cal.a BP)墓葬366座,有木棺具的288座,占78.7%。經(jīng)鑒定,上述棺具所用樹木均為松柏類樹干[19]。這說明在4 500~3 600 cal.a BP,先民能較容易地從遺址周圍取得木材,而且樹木的種類為松柏類,與本文店子坪遺址剖面齊家文化時期松屬孢粉占主導(dǎo),低階地發(fā)育面積較大、蓋度較好的松林結(jié)論相一致。據(jù)此可以推測齊家文化時代松林分布廣泛,距離遺址近,容易獲得,成為重要用材林木。齊家文化時期之后,青藏高原東北部森林植被明顯萎縮[34],萎縮最為嚴重的就是河谷低階地的松林。據(jù)宋代李遠《青唐錄》對湟水河沿岸記載“夾岸皆羌人居,間以松篁,宛如荊楚”,說明湟水河兩岸還殘存一些松林;但到明代就有了“果則丹杏充贄,芳槿蘺橫,長堤楊拂”(李素《西平賦》),一般松林和云杉遭砍伐和破壞,山楊和樺木成為侵入的先鋒樹種[33]。因此,明代湟水流域已經(jīng)有不少人工栽植的樹木,河湟谷地內(nèi)原先的松林和云杉已經(jīng)被次生楊樹林等人工林所替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楊應(yīng)琚在《西寧府新志》中記載了植被狀況,“蓋湟中諸山,類皆童阜”,用材時不得不“取巨木于遠山”,說明谷地內(nèi)森林資源缺乏,天然林已經(jīng)萎縮至海拔較高的拉脊山與達坂山等中—高山地帶[33]。據(jù)1934年記載,距離高廟盆地以西約30 km的張家寨,“村南大山(拉脊山)望之郁郁蒼蒼,乃松柏天然林也。聞彼處樹粗數(shù)圍,高數(shù)丈,產(chǎn)地周約三百余里。木商伐而編筏,放河下流,暢銷他省,實占青省經(jīng)濟之一大來源”[35]。

      表2 高廟盆地齊家文化時期與現(xiàn)今植被差異Tab.2 Veget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Qijia Culture Period and Present in Gaomiao Basin

      根據(jù)中國全新世氣溫變化[36]與青藏高原東北緣青海湖—達連海降水變化[37](圖5),齊家文化時期以來,本區(qū)氣候與現(xiàn)今類似。從氣溫與降水變化序列來看,4 000 cal.a BP以來,氣溫與降水雖呈下降趨勢,但總體較穩(wěn)定,波動不大,這說明氣候?qū)愉夜鹊氐纳治s有影響,但影響并不大。從本區(qū)人口數(shù)量變化來看,4 000 cal.a BP以來河湟谷地人口呈現(xiàn)波動增長趨勢,尤其是明代(600 cal.a BP)以來,人口數(shù)量快速增長[38-39]。宋代時,湟水河兩岸仍間有松林,但到明代松林已經(jīng)被次生或者人工栽培的楊樹林等取代,河湟谷地的天然林樹種與分布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清代只有在人類活動較弱的中山地和高山地才遺留有呈島狀分布的天然林。因此,森林萎縮趨勢與區(qū)域人口變化相關(guān),而且人類在河湟谷地的擴張與發(fā)展,需要大量砍伐林木,這從歷史文獻中已經(jīng)可見一斑。另外,目前在研究區(qū)仍有局部天然的松林與青海云杉分布,這說明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是可以滿足松與云杉的生長,因此,4 000 cal.a BP前后的青藏高原東北緣高海拔區(qū)域森林減少[30],可能是氣候變化的結(jié)果。但歷史時期河谷地帶的森林減少,氣候變化并不是主要原因,人類活動才是森林萎縮最主要的驅(qū)動力。

      圖5 青藏高原東北緣全新世氣候與青海東部人口變化Fig.5 Variation of Climate and Population During Holocene in the Northeast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5 結(jié) 語

      (1)青藏高原高廟盆地店子坪遺址剖面年代為4 000~3 700 cal.a BP,對應(yīng)齊家文化時期,剖面中出土的陶片也是齊家文化陶片,科學(xué)測年與出土遺物年代一致。孢粉分析表明,齊家文化時期高廟盆地植被為森林草原,森林是以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主要的喬木孢粉為寒溫性針葉松屬、云杉屬,并含有少量的樺屬、榆屬、鵝耳櫪屬和榿木屬等溫帶落葉闊葉性樹種,草本孢粉平均含量為26.6%,主要有蒿屬、禾本科、藜科和菊科等。

      (2)根據(jù)地形地貌及現(xiàn)今植被分布狀況,重建的齊家文化時期高廟盆地植被狀況為:低階地(一、二級河流階地)上,生長有溫性針葉林,并有少量的榆等溫帶落葉闊葉性樹種;在高階地(三級及以上河流階地)及中山地,主要為溫性草原,溝谷陰坡可能發(fā)育有云杉等針葉林。

      (3)齊家文化時期,高廟盆地發(fā)育有面積較大的針闊混交林,柳灣墓地考古發(fā)掘廣泛出現(xiàn)的棺木為其提供有力佐證。歷史記錄表明宋代河谷地帶也保留有一定面積、不連續(xù)分布的松林,明清之后隨著人口增長,河谷地帶的天然林逐漸被楊樹林等人工林取代,而高山地帶殘留有島狀分布天然云杉林,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可能是河湟谷地植被變化的重要驅(qū)動力。

      猜你喜歡
      高廟孢粉店子
      光武帝“退呂進薄” 詔令研究
      東北地區(qū)末次盛冰期以來孢粉數(shù)據(jù)庫構(gòu)建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幺店子記憶
      岷峨詩稿(2022年2期)2022-09-03 19:49:33
      濟南黃河北店子水閘管理現(xiàn)狀與建議
      山東水利(2021年4期)2021-01-17 19:40:20
      高廟文化與湘西地區(qū)文化自信
      孢粉在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進展
      人民珠江(2019年10期)2019-11-11 03:22:22
      西藏仲巴縣隆格爾地區(qū)漸新統(tǒng)日貢拉組孢粉組合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
      店子鄉(xiāng)群眾希望建一座紀念館
      上海師范大學(xué)揭示花粉壁孢粉素合成的調(diào)控機制
      蔬菜(2018年8期)2018-01-16 15:39:27
      內(nèi)蒙古阿巴嘎旗寶力高廟組地層劃分及年代探討
      西部資源(2016年4期)2016-10-18 07:11:00
      宁明县| 兰溪市| 全南县| 绥江县| 景宁| 嘉禾县| 庆城县| 灌阳县| 尚义县| 大同县| 沭阳县| 徐汇区| 策勒县| 武定县| 赣榆县| 洛川县| 平和县| 上林县| 兴仁县| 巴彦淖尔市| 江陵县| 同德县| 罗江县| 南康市| 体育| 肇源县| 平乐县| 北海市| 乐安县| 云龙县| 改则县| 新乡市| 温宿县| 通海县| 泽库县| 崇义县| 雷波县| 永年县| 开阳县| 华宁县|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