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群不拿工資卻心甘情愿漂泊異鄉(xiāng),忍受孤獨和寂寞,放棄個人閑暇和愛好,進城幫兒女帶孩子的老年人,雖然每天過著子孫繞膝的日子,但他們卻因為生活習慣、周邊環(huán)境、人生地不熟等諸多原因,始終覺得自己是兒女家的“局外人”。因而,他們生活得并不輕松,也不快樂,更談不上所謂進城享福的“幸?!?。
3年前,吳阿姨和老伴兒從吉林老家來到北京,照看剛出生的外孫。2018年9月,外孫上了幼兒園,按說老兩口應該回老家享福去了??删烤故橇粝聛?,還是回老家,吳阿姨一直沒有作出決定。
“他們小兩口在北京打拼不容易,剛剛貸款買了房子,又生了孩子,生活壓力真的特別大?!眳前⒁陶f,當初來北京是老兩口主動提出來的。她說:“我們要是不來,他們就得找保姆,一個月少說也得五六千。即便不考慮錢,讓保姆一個人帶孩子我們也不放心,更何況本來經(jīng)濟上就不寬裕。”
吳阿姨說,自打來了北京,雖然有孫子陪伴很開心,但生活卻沒有在老家舒心。首先就是各種不適應,不會講普通話、不認識鄰居等等,特別是剛從農(nóng)村來的時候,連住宅樓的電梯都坐不慣,“一坐電梯就頭暈,就因為這個我開始都不怎么出門,就在家呆著”。
而最讓吳阿姨不適應的,就是沒有了嘮嗑兒的老姐妹:“在村里,搬個凳子往院里一坐,幾個同齡的老姐妹就湊上來了,村里的人和事大家也都知道??稍谶@高樓里,一共也不認識幾戶人。”這讓她的生活少了許多樂趣。
現(xiàn)在外孫終于上了幼兒園,老兩口也總算松了口氣,準備回老家。可他們又有些放心不下:“現(xiàn)在還是我們接送孩子,孩子的爸媽下班太晚根本顧不上。孩子從早到晚離不開我倆,和他爸媽在一起也經(jīng)常吵著要姥姥、姥爺。”吳阿姨和老伴兒思來想去,最后決定再幫忙帶幾年,但之后總還是要回老家去的,“就是個時間的問題,老家還有房子還有地,不可能總沒有人管”。
“外孫子是我一手帶大的,如今已經(jīng)上小學六年級了。這小子學習打小兒就好,將來一定能考上好大學?!泵棵空f起自己的大外孫,王阿姨都樂得合不攏嘴??擅慨斂吹匠抢锖妥约耗挲g差不多的老年夫妻有說有笑,一起上街買菜,一起在公園鍛煉身體,王阿姨不由得又傷感起來:“這些年苦了老頭子,一個人在農(nóng)村老家生活。等外孫子長大了,我就回老家,好好伺候他幾年?!?/p>
做家務之余,王阿姨常去小區(qū)花園遛彎兒,但是卻一直找不到能聊到一起的人。她感覺在自己和城市里的老人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他們討論的要么是投資,要么是出國旅游,還有孫子、孫女上什么興趣班,這些話題我都插不上嘴?!?/p>
在老家村里,王阿姨可是名人,能說會唱,有很多好姐妹,生活特別樂呵?!霸诎硞冝r(nóng)村,基本上大家都認識,走在路上經(jīng)常打招呼,沒事兒大家伙兒聚到一塊嘮嘮嗑,可樂呵兒了?!蓖醢⒁袒貞浀馈5堑搅吮本?,王阿姨的朋友圈是一片空白,除了子女,沒一個熟人,平時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悶得慌??!”王阿姨不禁感嘆,來北京這么些年,自己在語言、氣候、飲食等方面還是很難適應,沒有朋友更是讓她感覺很孤獨,難以真正融入北京。
不僅“退而不休”義務帶孩子、操勞家務事,這些忙碌在子女家的老年“局外人”雖然生活在子女身邊,卻依然面臨巨大的“心理空巢”。
張阿姨自打來北京帶孫子,每天的作息時間就排得滿滿當當。工作日早上5點半起床做早飯,6點半叫兒子、兒媳起床,幫忙給孫子穿衣服。兒子、兒媳上班后,就送孫子上幼兒園,緊接著去買菜,買完菜回到家就開始洗衣服。因為中午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便只吃前一天的剩菜。下午切好菜,去幼兒園接孩子,到家后,孩子玩的時候她便開始炒菜,讓兒子、兒媳下班到家就能吃現(xiàn)成的?!懊刻靸裳垡槐?,忙到睡覺?!睆埌⒁炭偨Y(jié)說。
要說這一天天忙碌個不停,應該沒有時間和力氣想家。但每天晚上,卻是張阿姨最失落的時候:“他們回來要么對著電視,要么對著電腦,要么玩手機。我忙活了一天,他們也不和我說句話,我始終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
張阿姨來北京前是退休教師,“多少也算體面”。不承想到了北京,張阿姨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和小時工沒什么區(qū)別,甚至有時做得不好,兒子不滿意,還遭埋怨”。雖然有心理落差,但在兒子家也只好忍著,因為畢竟還是想少讓兒子、兒媳操心,讓他們能安心工作,在北京有更大發(fā)展。所以,每當感到孤獨寂寞,張阿姨就給遠在老家一個人生活的老伴兒打個電話,相互安慰安慰,排解一下心中的苦悶。
“兒行千里母擔憂”,放不下兒女,有的“老漂族”義不容辭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城市。也有兒女為了盡孝,而把父母接到身邊。還有的老人“養(yǎng)兒防老”,不得已追隨兒女漂泊在外生活。不論什么原因,這些老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難以適應的無奈困境,如何才能讓他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呢?
專家建議,兒女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要把老人充滿愛的幫扶當成他們理所當然的義務去求全責備,對跟父母在習慣、觀念上的不同要多包容。與此同時,兒女下班后要早回家,盡量減少應酬。節(jié)假日要給老人放個假,有時間多帶老人、孩子出去玩一玩,讓老人享受到天倫之樂,通過精神撫慰的方式對他們一周的疲勞進行補償。
對于一些多子女家庭,因老人對不同子女付出多少的問題產(chǎn)生的矛盾并不鮮見。對此專家認為,父母照看隔輩人絕對是親情使然,無義務可講。父母不照看隔輩人既不違法也無過錯,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是無條件的,必須履行。
專家同時建議,老人的晚年生活要由自己做主,而不是只圍著兒女轉(zhuǎn),要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養(yǎng)老方式,照顧隔代人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家庭等綜合情況量力而行。同時老人要有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主動參與社區(qū)的老年活動,常與街坊鄰里交流,主動融入其中,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不管是老人還是兒女,都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理解、多包容,遇到問題多為對方想一想,這樣就不會覺得委屈,孤獨感就會減輕,就會快樂很多。最關(guān)鍵的是,兒女一定要在情感上多關(guān)注父母,對于老人來說,情感上的關(guān)注遠比物質(zhì)更重要。
在中國,人們習慣安土重遷。而對于“老漂族”來說,在異鄉(xiāng)生活的不適感只會更加濃重。陌生城市里的水土不服、生活方式的變化、與兒孫之間的代際沖突、鄉(xiāng)愁的難以排遣以及社會保障的缺乏,都會對“老漂族”構(gòu)成巨大的困擾。
在城鄉(xiāng)二元格局尚未打破的今天,“老漂族”在城市即便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一樣有自己的“夏洛特之煩惱”。故土難離,鄉(xiāng)愁難解。從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走向陌生的生活方式,對于這樣的挑戰(zhàn),縱使是適應能力更強的年輕人,恐怕也會心有戚戚。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由于老年人離開原有的生活環(huán)境就意味著必須經(jīng)歷再次社會化的過程,重新建立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這對老年人來說往往是一個巨大的困難,因此“無聊”“孤獨”就成了描摹“老漂族”心理狀態(tài)最常用的詞語。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給予漂泊的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發(fā)揮社區(qū)的組織協(xié)調(diào)功能,引導子女在奔波之余關(guān)注進城老人的精神需求……凡此種種,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時光不老,青春難再。無論年邁時漂在哪里,老人們都是憲法意義上的公民,都該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關(guān)愛身邊的“老漂族”,兒女責無旁貸,社會也該拿出制度化的脈脈溫情。
(摘自《京郊日報》201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