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悄然無語的世界,任何人都不能忍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首先伴隨著的就是哭聲,哭聲就是嬰兒的語言。說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說話也是保持身心健康必要和重要的條件。為了健康,人們就天天都要說話。老年人有話更需要說出來,不要憋在心里。
很多人都有體會,在有煩惱、不高興的時候,找朋友或者親人述說一番之后,心情就變得好起來。這里面的道理很多。首先,說話的過程就是宣泄的過程,自己有了想法,沒有輸出的渠道,憋著就很難受。第二,說出來也是討論問題,也許在聽別人的意見時會獲得解決方案,哪怕得到一點兒啟發(fā)也是好的。第三,上了年紀的人,人際交往的機會相對少了,行動受了限制,那么就更需要留意與人多說話、多交流。日本的社區(qū)小醫(yī)院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讓老年人有一個地方說說話、聊聊天。在那里,老人有不舒服時可以看病,沒有不舒服則是為了說話。日本老年人的平均壽命是全世界最長的,可見說說話、聊聊天與瞧病是一樣的重要。
人人都要學會傾訴,老年人更應學會傾訴。當遇到煩惱時,大多數(shù)人都有發(fā)泄的欲望,想找人傾訴,若將煩惱、怨恨、悲傷或憤怒的情緒發(fā)泄出來后,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這種發(fā)泄或傾訴,是人們獲取心理平衡的一種需要。傾訴,就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是怒和哀)毫無保留地傾倒給對方。這是一種感情上的排遣,也是一種心理調(diào)節(jié)術。人生在世,經(jīng)常會碰到不如意的事兒,難免會產(chǎn)生苦悶和煩惱。這些苦悶和煩惱如果長期郁積于心中,就會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英國一位心理學家認為,郁積于心中的煩惱和憂郁就像一枚定時炸彈,若不及時加以排解,一旦觸發(fā)即可釀成大禍,如若及時加以發(fā)泄或傾訴,便可祛災免病。傾訴,是一種釋放不良情緒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擺脫惡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傾訴的對象很多,既可以是足以信賴的親人,言無不盡的知己,也可以是素不相識的陌路人。
老人的自言自語是個好習慣,應該受到贊同和鼓勵。思想是個很活躍的東西,每天有那么多不確定的、無聲的念頭在頭腦里轉(zhuǎn)啊轉(zhuǎn)的,有的時候會生出一些莫名的煩惱來,所以確實需要清理。說出來,就是清理。跟誰說呢?老人可以跟自己的老伴、朋友、兒女說,也可以參加一些老年社團。如果身邊沒有人,醫(yī)學家和心理學家建議,可以對自己說,或?qū)χR子里的自己說?!白晕覍υ挕钡哪康?,是幫助自己對不合邏輯、不合理的思想保持自覺。譬如:把一件小事情看成了天大的事情時,你就對自己說“這件事情并不重要,也不復雜,不用老惦著”;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有情緒化的、夸大其詞的念頭時,你就對自己說“注意呀,我有過處理這個問題的經(jīng)驗”;對某些事物充滿疑慮或者不滿意時,你就對自己說“情況還沒有搞清楚呢,有時間我再問問,現(xiàn)在著哪門子急呀”等等。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對自己的念頭作清點時的“言語結論”,這些話說出來后,就會使人截斷負面思想和情緒的自我渲染擴大,增加自信,避免在情緒上陷于過度敏感、自我責備、緊張、自憐,甚至于絕望。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一類“用有聲的言語下的結論”,對身體、心理有很大的引導、定型、安撫作用;如同臉上常掛笑容,心情就會好起來。
老年人也可以大聲地朗讀詩歌、小說以及自己喜歡的任何書籍,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用聲音傳達出語言來。世界上許多發(fā)達國家的老年社區(qū)都有朗誦俱樂部,那是因為有關研究證明了,大聲朗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聲音是神奇的,“宇宙大爆炸”就是一聲巨響。生命帶著聲音而來,隨著靜寂無聲而終。毋庸諱言,一個人每天說的話中可能大部分是廢話,或者是為說話而說話,那又如何呢!如果一個人想等到有了足夠的智慧才開始說話,才與周圍的人們聊天,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不要鄙視談天說地的男人們和議論“張家長李家短”的女人們,如果他們那樣做的前提是不傷害別人,又有利于自己的健康,那就沒有錯。認為交談就必須要說出點什么道道,那是對思想家的要求,未免過于學究氣。
因此,對于該為健康而說話的老年人,讓我們“有話說出來,千萬別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