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利 李宗超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
蜂蜇傷屬于惡蟲叮咬中的一類,以接觸蜂螯毒液或蟲體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炎性反應,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急性病癥之一[1]。皮膚被刺傷后即有灼癢及刺痛感,不久局部紅腫,發(fā)生風團或水皰,中央被蜇傷處有一瘀點[2]。為及時改善患者難忍的自覺癥狀及局部癥狀,減少出現(xiàn)更為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對輕癥蜂蜇傷必要有效的處理尤為重要[3]。筆者采用刺血拔罐配合金黃如意膏封包治療輕癥蜂蜇傷患者3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yī)標準參照2017年四川省急診醫(yī)學專委會 《四川省蜂蜇傷規(guī)范化診治專家共識》[4]中的診療原則作為指導[3];中醫(yī)辨證標準暫參照2009年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中醫(yī)外科學》蜂蜇傷熱毒蘊結(jié)證,熱毒入侵,致經(jīng)絡阻塞,氣血瘀滯,則局部腫脹疼痛[5]。納入標準:有蜂蟲蜇傷病史,并伴有風團樣紅斑、丘疹,上有針頭大小瘀點、丘疹或水皰,自覺奇癢、燒灼或疼痛等。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蜂蜇傷患者已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狀(畏寒發(fā)熱,頭痛惡心,胸悶、呼吸困難等)者;妊娠期婦女;出血性疾病者;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性疾病者;不能接受刺血拔罐療法和對金黃如意膏過敏者;中途改變治療方法無法判斷療效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皮膚美容科門診輕癥蜂蜇傷熱毒蘊結(jié)證患者共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8~65歲。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16~64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前首先檢查患處如有折斷的毒刺,應先拔除。對照組采用消腫止癢、抗炎止痛等治療。根據(jù)《實用皮膚性病學手冊》蜂蜇傷的治療方法,地塞米松(5 mg)注射液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以1∶1比例混勻,作蜂蜇傷處局部封閉[6],現(xiàn)臨床多使用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與1%利多卡因注射液按比例1∶1進行配比[7]。再予氯雷他定片10 mg口服,每日1次,患處使用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與1%利多卡因注射液按比例1∶1進行配比,以紅斑為面積單位,圍繞紅斑邊緣外均點封閉注射于皮下 (根據(jù)患處面積確定注射點的多少),間距約0.8~1 cm[8]。治療組在對照組口服藥的基礎上給予刺血拔罐配合金黃如意膏封包。操作方法:患處消毒,選取1 mL空針針頭于患處局部圍刺及中心瘀點點刺放血,深度約0.1~0.3 cm,即刻選用適當大小火罐拔于患處,留罐10 min,觀察罐中瘀血排除情況,10 min后取下血罐,用消毒紗布擦拭患處,再以金黃如意膏于外封包8 h后取下。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療程結(jié)束后按療效標準判定。
1.4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中醫(yī)癥狀體征消退時間。
1.5 療效標準 依據(jù)文獻[4]擬定。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完全消失,患者基本痊愈。有效:患者癥狀有所好轉(zhuǎn),但仍需要加強治療。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多組均數(shù)比較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8.27±3.44)mg/L、(10.34±3.16) mg/L, 均顯著低于治療前的 (46.23±2.38) mg/L、(45.11±2.88) mg/L, 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
2.3 兩組中醫(yī)癥狀及體征消退時間比較 見表2。治療組治療后眩暈、惡心消退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蜂蜇傷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蜂蜇傷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s)
組 別 n 奇癢(d) 腫脹(h) 疼痛(d)治療組 30 2.33±1.78 4.63±3.22 4.78±2.34對照組 30 3.45±2.03 5.23±3.07 5.08±2.75眩暈(h) 惡心(h)2.56±1.33△ 3.27±2.66△3.06±1.54 3.22±2.98
蜂蜇傷屬中醫(yī)惡蟲叮咬、蜂叮瘡范疇。多因蜂蟲叮咬,蟲毒或毛刺侵入肌膚,先天稟性不耐,正邪交爭劇烈,毒邪入于營血,或侵蝕筋脈而成[1]?,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蜂蜇傷是蜂尾的毒刺和蜂體后數(shù)節(jié)的毒腺相通,蜂蜇人時毒刺刺入皮膚,隨即將毒汁注入皮膚內(nèi)而引起全身變態(tài)反應[2];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損害,全身過敏狀態(tài),以及臟器功能損傷等癥狀?,F(xiàn)目前在治療輕癥蜂蜇傷的方法上比較局限,多以抗炎抗過敏治療為主[9-10]。
蜂蜇傷臨床上以預防為主,輕者外治可愈,中醫(yī)治療則以外治為主。中醫(yī)辨證為熱毒蘊結(jié)證,治法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癢[11]。中醫(yī)學認為以病痛局部或病痛的反應點(有酸、麻、脹、痛、重或斑點、色變、腫脹等反應)作為阿是穴,在臨床診療中往往可以取得奇效;當蜂蜇傷發(fā)生時,蜂蜇部分就會發(fā)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在蜂蜇患處采用刺血拔罐療法,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可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表明,通過針刺局部放血的良性刺激,可調(diào)節(jié)人體神經(jīng)遞質(zhì)的釋放,達到解毒鎮(zhèn)痛的作用[12];再配以金黃如意膏封包治療,金黃如意膏是由金黃如意散加入蜂蜜、麻油等介質(zhì)調(diào)制而成[13],具有清熱解毒、散瘀化結(jié)、消腫止痛的作用。臨床上常外用于治療癰癤腫痛、丹毒、暑濕流注、跌撲扭挫傷、急性淋巴結(jié)炎、乳腺炎等[14]。金黃如意散是明·陳實功《外科正宗》里的經(jīng)典方,藥物由姜黃、大黃、黃柏、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組成。方中大黃、黃柏清熱解毒,逐瘀燥濕;姜黃與天花粉同用,破血消瘀止痛;厚樸、陳皮、蒼術(shù)、天南星、白芷行氣燥濕,散結(jié)消腫止痛;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熱毒得解,瘀血得散,濕毒得化,紅腫熱痛自除[15]。
蜂蜇傷患者在臨床上的特點是發(fā)病急,病情重,發(fā)展快,病情多變[16]。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治療蜂蜇傷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17],刺血拔罐配合金黃如意膏封包治療輕癥蜂蜇傷具有臨床可行性,可做進一步研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