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永
摘? ? 要: 隨著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公布施行,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駛入快車道。山東棗莊歷史文化悠久,非遺資源豐富。本文在肯定棗莊非遺保護成就的基礎上,梳理分析了棗莊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形成了具有棗莊地方特色的非遺保護傳承與活用路徑,希望該路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棗莊? ? 保護與活用
一、引言
新時期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家更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遺產界的精英分子大力呼吁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理念在社會和民眾之間萌芽、扎根并日趨成熟。提起文化遺產的保護精英,我們十分容易想起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從二十世紀九十年初開始,馮氏便投身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憑借知識分子的文化良知和文明自覺,馮氏慷慨解囊,出版了許多遺產保護的書籍,做了諸如古村落保護、舊城改造等遺產保護的實事,向社會、向政府呼吁、宣傳遺產保護的理念。除有目共睹的遺產保護功績之外,筆者認為馮驥才通過個人的努力,更新了民眾和社會對待文化遺產的觀念,這方面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作為齊魯文化發(fā)祥地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潮中,山東審時度勢,很多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如2006年開始,山東進行了全方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首創(chuàng)“四個一”普查評估辦法,該辦法后來成為國內可復制的樣板。截至目前,山東共173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位居全國省域單位第二名,省級名錄75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方面,全國共3068人,其中山東104人,居于國內前列。
二、棗莊非遺保護現狀
棗莊地處山東省南部,歷史文化悠久,是北辛文化、東夷文化的發(fā)源地,先秦時期已散布有薛國、滕國等7個小國。棗莊是造車鼻祖奚仲故里,墨子文化蜚聲海內。迦運河(京杭大運河棗莊段)流經這里,孕育了臺兒莊獨特的運河文化。作為承載文明、沿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棗莊地區(qū)同樣分布廣泛。據棗莊市文化館的介紹,自2006年以來,棗莊共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琴戲(戲曲)和魯班傳說(民間文學)2項,省級項目31項,市級項目252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1人,市級傳承人55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基本成型。棗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等眾多門類,以市文化館為主體積極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2012年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棗莊臺兒莊古城成功舉辦,該活動位列當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大亮點的第一位。棗莊圍繞臺兒莊古城,建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辦春節(jié)旅游產品博覽會、春節(jié)大廟會等文化活動,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的古城品牌。棗莊市逐步形成非遺博物館、傳習所、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聯動的非遺保護機制。
三、棗莊非遺保護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
盡管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發(fā)展迅速,甚至形成“中國經驗”,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從農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型的進程中,伴隨著社會的轉型、生產及生活方式的轉變,依附在農耕文化上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急劇流變消失。目前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人青黃不接、傳統(tǒng)技藝失傳、市場萎縮等問題。棗莊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堅定不移地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留住更濃的鄉(xiāng)土記憶。棗莊是一個因煤而興的城市,但隨著煤資源的枯竭,經濟社會發(fā)展一度陷入困頓,目前正處于創(chuàng)新轉型發(fā)展的階段。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棗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如資金投入不足、業(yè)務人員基礎薄弱、生產性保護效益不高、整體性和數字化保護剛剛起步等。
1.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的數量、層級方面,棗莊對山東非遺資源的貢獻度較低,在省內不占優(yōu)勢,相比同處魯西南的菏澤市、濟寧市差距較大,與近鄰臨沂在非遺項目數量上也有一定距離。這與棗莊4300年的城邦文明、近代民族工業(yè)文明重鎮(zhèn)的歷史地位不相吻合。今后,棗莊在非遺資源普查、挖掘、開發(fā)、申報、管理方面大有可為。
2.棗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慢,社會對非遺的關注度不高。許多市民甚至不清楚什么是非遺,更遑論保護傳承。這些問題導致在非遺保護實踐中,出現“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fā)輕傳承”“重技術輕文化”“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陳功,王成科,2019:79)。此外,非遺立法滯后,保護傳承的制度化、規(guī)范性有待加強?!渡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自2015年發(fā)布實施,山東要求縣以上文化主管部門制定本地區(qū)的非遺保護條例及規(guī)劃,筆者注意到菏澤市已于2018年出臺《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相關法規(guī)在棗莊仍舊空缺。
3.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嚴重。國家級非遺擁有品牌效應,曝光率高,如滕州柳琴戲的“名家授徒”項目,成功入選文化部2016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傳承發(fā)展計劃”戲曲扶持項目。與文化產業(yè)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古琴、傳統(tǒng)青銅器、陰平毛筆等項目有了比較成熟的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發(fā)展后勁充足。像棗莊嶧城區(qū)陰平鎮(zhèn)的毛筆,除內銷外,還出口日韓、歐美等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陰平毛筆制作技藝傳承人劉慎海在2018年也成功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像一些流布范圍窄、經濟效益不明顯的項目,卻面臨著傳承人數量少、年齡大、后繼乏人、技藝失傳的問題,部分非遺衰退乃至消亡的風險迫在眉睫。
4.人、財、物及空間等因素的短缺,影響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目前棗莊的非遺保護工作主要通過市縣兩級非遺保護中心開展,但其工作人員大體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兼職人員多。受編制和經費所限,專業(yè)人才引進困難,斷層現象明顯。棗莊非遺項目中,市縣級的數量多,地域分布廣,保護難度較大。兼之政府的經費投入有限,瀕危項目的搶救性保護難以開展,流散民間的大量珍貴實物和資料不能有效整理,已整理的項目數字化工作進展遲緩。
四、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路徑
1.政府主導,突出重點,強化全民非遺保護意識。
隨著2011年《非遺法》的頒布,我國非遺保護進入有法可依的時代,但各地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山東前列的菏澤市2018年出臺了非遺保護條例,作為近鄰的棗莊市應緊跟先進,盡快制定非遺的相關法規(guī),為當地非遺保護工作保駕護航。棗莊非遺資源豐富,要繼續(xù)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挖掘非遺資源,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承基地、傳承習所、生產性保護企業(yè)建設方面夯實非遺保護的基礎。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非遺保護機構,加大對從業(yè)人員的培訓力度,成立非遺保護專業(yè)委員會。此外,政府還應主導建立行業(yè)標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近年來,江蘇鎮(zhèn)江發(fā)布了12項市級地方標準立項計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納入標準范疇(邵國興,萬凌云,2019)。通過行業(yè)標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進行規(guī)范和固化,將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發(fā)揮積極推動作用。
棗莊非遺保護應采取以點帶面的重點扶持策略。柳琴戲是棗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兩百余年的演化,該劇種從鄉(xiāng)村發(fā)展至城市,具備良好的社會基礎。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傳承演職人員,發(fā)揚優(yōu)秀劇目,通過多種途徑擴大柳琴戲的影響,讓柳琴戲這一“國家品牌”對棗莊的非遺保護發(fā)揮突出示范和引領作用。棗莊市博物館設有專門的柳琴戲展覽館,很好地推動了該劇種的保護和宣傳。但相比固態(tài)的展示,戲曲的發(fā)展更需要動態(tài)和活態(tài)的演出。無論商演還是義演,柳琴戲都應更多走入民間,以激發(fā)當地群眾對本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同。
此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的棗莊市文化館,需更加注重網絡傳播,及時更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等項目,加強網絡宣傳,以鮮活的非遺相關活動或信息獲得公眾更多的關注。
2.以傳承人為主體,民間參與,形成非遺保護的全社會合力。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遺活態(tài)傳承的代表性人物。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加大對傳承人群的資金扶持力度,擴大傳承培訓,推進非遺職業(yè)教育。為防止“人走技失”,要及時組織力量采取口述歷史、原生態(tài)記錄、制作全程影像等方式,借助高科技手段保存非遺資料,建立非遺資料數據庫。通過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影像資料,力求達到根據影像資料可以復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要求。
高校和文化部門的科研工作者需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為引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區(qū)域文化軟實力塑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新等方面展開廣泛深入的研究。
3.再造非遺文化空間。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傳播形態(tài)單一、效果差強人意、年輕受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度普遍較低。針對這樣的問題,棗莊可通過文化空間的再造,深厚非遺保護的社會基礎。應堅持不懈推動非遺進校園、進書店、進社區(qū)、進景區(qū),培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欣賞者、關注者和潛在的從業(yè)者。探索非遺文化元素與城市公共景觀融合的有效形式,讓非遺成為城市的個性化標簽或文化名片,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擴大非遺傳播。打造非遺特色小鎮(zhèn)或非遺聚集區(qū),使成為傳承棗莊民風民俗,留住文化根脈、體驗鄉(xiāng)愁記憶的文化故里,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大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博物館、鄉(xiāng)村博物館的結合,獲取更強的展示空間。
近年來,作為我國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的棗莊臺兒莊古城,注重挖掘整合柳琴戲、運河大鼓、皮影戲等非遺資源,通過舉辦各類文化展演和主題活動,叫響“非遺年”品牌,實現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與文化景觀的有機融合,對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保護和傳承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今后要繼續(xù)發(fā)揮臺兒莊運河文化省級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區(qū)位優(yōu)勢,利用古城的影響力,將臺兒莊古城打造成為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橋頭堡和文旅融合的典范。
4.探索“非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機制。
促進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fā)展,如增加“臺兒莊二日游”的非遺內涵,甄選棗莊特色的非遺旅游商品進行推介。開發(fā)新的非遺旅游線路產品,或將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提升為鄉(xiāng)村休閑的非遺體驗基地等。
充分利用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挖掘其商業(yè)價值,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邊經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搭臺,唱響經濟戲。比如棗莊縫繡、印染、手編等傳統(tǒng)技藝項目,可在制作材料、工藝、設計等方面與時俱進,通過尋求與現代生活、時尚和審美的契合,獲得新的營銷增長點。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如火如荼的當下,要根據棗莊文化遺產的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大非遺的傳播力度。除常規(guī)的網絡宣傳外,具備條件的傳承人還可大膽嘗試非遺技藝與網絡直播結合,憑借其中靈活的互動性和多樣的表現形式,使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感受到活生生的非遺的風采。不僅網絡直播,還可利用AR、VR等新媒體技術,拓寬非遺展示平臺,進一步創(chuàng)新非遺傳播手段。以臺兒莊運河文化省級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為依托,整合棗莊優(yōu)勢非遺資源,形成非遺聚集區(qū),大力發(fā)展非遺文創(chuàng)等周邊產品,創(chuàng)建O2O文化產業(yè)電商平臺。通過電商“平臺+商家”的O2O模式,加強與淘寶、天貓等電商品牌的整合營銷。
五、結語
本研究展現了棗莊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對促進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與健康發(fā)展,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將起到積極作用。囿于時間及篇幅的限制,本論主要從宏觀上粗線條地勾勒了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對諸如柳琴戲等代表性的重點非遺項目的精細化研究尚不充分,今后可將日本歌舞伎或能劇等戲曲形式與柳琴戲展開保護傳承方面的對比研究。另外,還應結合時代要求,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持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參考文獻:
[1]陳功,王成科.左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tài)保護模式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76-81.
[2]邵國興,萬凌云.鎮(zhèn)江在全省率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納入標準[R/OL].(2019-07-29)[2019-08-08].https://news. sina.com.cn/o/2019-07-29/doc-ihytcitm5398732.shtml.
基金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柳琴戲與日本歌舞伎的保護傳承對比研究(ZD201906338);棗莊市社科聯應用研究課題: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研究(LX2019072);棗莊學院科研基金一般項目(2017Y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