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影《快把我哥帶走》的導演,感謝大家的關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這部電影的心情吧。
我的父母重男輕女,所以有了兩個姐姐、一個哥哥的我,在我父母抱著我是第二個男孩的期待失望了之后,就把我放養(yǎng)了。由于我跟我的姐姐都是不被重視的女兒,所以我哥哥得到了父母所有的寵愛與栽培,他想要有什么就有什么,他愛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我小時候恨他,甚至因為恨他而恨所有身為兒子的人。
這份恨從小時候的打架,到長大后的相敬如“冰”,我以為我跟我哥哥就只剩下血緣關系,直到我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出了意外——我撞壞了別人的車欠下巨額車款要賠償。我正惶惑如何解決時,我哥哥不知怎么突然冒了出來,主動出面跟保險公司協(xié)商賠償問題,用自己的定存替我還款,還跟我工作的公司理論他們讓他妹妹過勞導致發(fā)生意外,萬一受傷的不是那臺車而是他妹妹呢?
看著哥哥站在我面前替我對付那些當時讓我害怕的人和情況,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靠山了,不管我們的關系看起來再怎么“冰”,都改變不了我們是兄妹的事實。平常沒事鬧著玩的時候妹妹可能是很好欺負的對象,可是只有身為哥哥的他能欺負,當有外人要欺負他妹妹的時候,他會第一個沖出來保護自己的妹妹。
這份兄妹之間的情感,我放在了電影《快把我哥帶走》里。
拿到劇本初稿的時候,我有點費解,比如編劇會寫哥哥用呼朋引伴的方式去招呼妹妹,可事實是正值青春期的男生可以跟哥們兒在一起,但是絕對不希望自己妹妹在旁邊當跟屁蟲的。我看到編劇很努力地揣摩兄妹之間的互懟,很用功地表現(xiàn)兄妹之間的情感,但方向不對,方法也不對。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編劇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不曉得從小一起生活、一起長大、真正有直系血緣關系的兄弟姐妹,跟旁系血緣關系之間的差別,也不知道兄弟姐妹跟同學、同事、小伙伴、情侶、閨密等你想得出來任何組合關系的差別。你可能會嫉妒你的朋友比你優(yōu)秀,甚至想給他使絆子,但是但凡兄弟姐妹有一點出類拔萃的地方,你卻比他們本人還驕傲;你跟同伴翻臉不等到有第三方來勸和或是有利益交換不會和好,但跟兄弟姐妹翻臉,和好就跟翻書一樣,翻過去就是了,不用原因不需要堆砌;你也許會對心儀對象噓寒問暖,但兄弟姐妹只要沒到瀕死邊緣,你一定是粗聲粗氣地罵他們怎么不會照顧自己。
愛,到了親人身上,就變得恨鐵不成鋼,但你真成了廢鐵,我也還是會把你拎回家。
你們有兄弟姐妹的,一定懂,你們是獨生子女的,也能感受到有兄弟姐妹的幸福。謹以《快把我哥帶走》獻給每個人,希望每個人的生命旅程,都有一個兄弟姐妹,為自己帶來幸福感。
(選自知乎)
【素材解讀】
作為國內(nèi)首部兄妹題材的電影,影片《快把我哥帶走》拋棄了傳統(tǒng)的青春電影的表現(xiàn)形式,不再討論愛情,而是將情感聚焦在往往被大家忽視的親情上,希望借此來喚起觀眾對于親人的關心和重視。鄭芬芬說,她把自己的兄妹之間的情感,放在了電影《快把我哥帶走》里。所有的細節(jié),都那么恰到好處地契合了生活,戳中了觀眾的淚點。成年人用來回憶兒時,青年人用來想象這才是最好的青春。導演鄭芬芬將其成長過程中的親身經(jīng)歷融入到電影中,讓觀眾在淚與笑間體會到了兄妹之間那份手足情深的愛,所有的戲耍與捉弄,原來都是源自于愛。沒有兄弟姐妹的人,或許體會不到手足情的那份微妙——愛,到了親人身上,就變得恨鐵不成鋼。不論你是哪一代人,不論你是否有兄弟姐妹,在我們的青春里所共同擁有的,或許就是一直默默流淌在血液里的親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