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云華,黃海峰,黃 勇
(上海市崇明區(qū)農業(yè)種源保護中心,上海 202177)
雜交水稻栽培技術應結合組合的熟期、抗性、米質、豐產性等標準。雙季稻全生育期在120d以內;一季稻選擇生育期較長的品種。通常生育期稍長的組合營養(yǎng)積累時間長,需要保證有充足的水源有助于實現(xiàn)高產。
水稻種植階段需要做好育種工作,選擇粒大飽滿種子,清理種子中混合的草籽、雜物。隨后,晾曬2~3d,有助于提升種子通透性與吸水性,加快種子新陳代謝。最后,浸泡催芽并消毒,選擇1%濃度的生石灰水澄清液浸泡2d,起到消毒殺菌作用,保證水稻健康成長,降低與預防苗期病蟲害。
雜交水稻應結合水稻品種、習性特征、氣候溫度、耕作制度,每年3月種植,種植量約0.75~1kg。水稻產量與秧齡期有密切關系,若秧齡時間較長容易出現(xiàn)早穗現(xiàn)象,不利于水稻植株發(fā)育,通常秧齡期約一個月。早稻選擇薄膜育秧展開育苗工作,保證秧苗健康。晚稻則草去露地疏播形式培育。播種過程中做好精細化管理,分廂定量稀播、勻播,種植后輕輕按壓種子,細土蓋種。但要注意蓋面泥不可使用壯秧劑。同時,結合稻田狀態(tài)確定播種量,保證基本苗數(shù),若環(huán)境溫度較差可增加種植量。
選擇土層深厚,田面平整;保水性與透水性較好;保肥力與釋放養(yǎng)分較高的田間。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2%,速效磷肥、鉀肥、氮肥為百分之一到一百二十左右。稻田整體經過耙地、整地進行,松軟土層,耕作層活化,提高保費保蓄水水平。提升土壤通透例,排除有毒物質。拌合基肥讓泥肥融合,加還有機肥料腐爛;避免病蟲害,保證田面平整科學排灌。
第一,水稻生長時期應多施肥,有助于秧苗生長發(fā)育、分蘗。但也要做好肥料控制,避免無效分蘗從而提升水稻成穗率。在生長后期結合生長情況施肥,比如:適當增加磷肥、鉀肥使用量,高復作基肥30kg/667m2。稻田整理過程中,在水稻生長到2葉1心時稻田使用10kg/667m2尿素作為分蘗肥。穗肥應結合秧苗生長情況應用,輕促輕保,防止貪青倒伏。分蘗肥作為水稻種植主要養(yǎng)分,施加5%尿素/667m2作為分蘗肥,水稻葉片變濃有助于早發(fā)分蘗,提升穗數(shù)。第二,新插秧的秧苗由于根莖容易受損,吸水性不高、抗逆性較差,而且水稻幼苗階段應保證充足的水分,防止返青、萎蔫。同時,及時分蘗,在稻田位于淺水條件時準備分蘗。第三,中耕作為水稻生長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耕有助于提升土壤溫度及通透性,加速肥料分解與雜草消除,降低土層內有毒物質。第四,水稻生長,水是重要要素,稻田應保證充足的水分,避免變黃影響碎粒行車。因此,水稻種植后需及時加水,保證稻田濕潤且無積水,有助于秧苗早發(fā)快發(fā)。水稻出苗后,灌跑馬水,生長至3葉期后創(chuàng)建潛水層,促進分蘗發(fā)生。描述達到穗數(shù)80%后及時放水起擱,確保水稻質量,強根壯桿。結合稻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灌水方法,一次灌水見干后及時進行二次灌水,保證土壤始終處于濕潤狀態(tài),達到壯根、促根效果,增強水稻抗病與抗倒伏性。
第一,稻瘟病與穗頸瘟。稻瘟病是水稻栽培主要病害,給農戶帶來嚴重損失。秧苗基部呈黑褐色,上端為黃褐色;潮濕條件下秧苗表層帶有灰綠色霉層。穗頸瘟集中于穗頸端,呈褐色。穗頸發(fā)病早期為全白穗,晚期谷粒不充實,病穗頸部以下折斷。防治方法:甲、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噴霧,或富士一號50ml/667m2,添加水60kg噴霧。水稻孕穗破口期無論土壤有無病害都有必要使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00g加水60kg噴霧。抽穗后出現(xiàn)穗頸瘟使用100ml富士一號添加水60kg噴霧。第二,水稻紋枯病。病斑為灰白色,邊緣呈暗褐色,不同病斑之間相互聯(lián)合成云紋狀大斑塊。惡劣天氣下,病部出現(xiàn)白色蛛絲樁菌絲體,逐漸生成白絨狀菌塊后形成褐色菌核。防治方法:農戶清除菌源,及時清理雜草。藥物防治:1%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0.5kg,或2%井岡霉素75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添加水75kg噴霧。此外,也可以使用草木灰20kg添加水100kg浸泡24h,過濾后噴霧?;蛘呤褂?5kg草木灰直接噴灑。第三,稻飛虱。該種病害集中于白背心虱,后期褐飛虱為主。白背心虱在分蘗到撥節(jié)期,水稻葉變黃,分蘗減少,水稻成片枯死。褐飛虱集中于孕穗、成熟期病發(fā),稻叢基部為黑褐色,發(fā)展至后期完全枯死。兩種病害防治方法為:田間每百叢蟲量達到50頭即可用藥,如:大功臣、撲虱靈等藥物。
因為雜交水稻不管在產量還是抗病性方面優(yōu)勢顯著,水稻糧食產量高,在解決糧食問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全球化進一步發(fā)展雜交水稻方面,對維護社會糧食安全、世界和平具有戰(zhàn)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