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入蕃使者補遺四則
      ——以出土墓志為中心

      2019-02-19 22:59:55陳明迪陸離
      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唐蕃吐谷渾白蘭

      陳明迪,陸離

      (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 江蘇南京 210024)

      吐蕃自興起之日,與唐王朝對峙二百余年,期間和戰(zhàn)不斷,而雙方的使者往來十分頻繁。因此在唐蕃關(guān)系的研究中,唐蕃交聘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對此,學(xué)界以往根據(jù)漢藏史料的記載,已經(jīng)有豐富的研究成果。①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中,出現(xiàn)有幾位曾擔任過出使吐蕃的使臣,但傳世史料未載,也未見有學(xué)者論及或雖有論及但仍有值得深入探討之處。今據(jù)出土墓志,于此輯錄諸人,對其出使吐蕃史事進行考證,以便充分認識唐蕃交往的歷史。

      一、倉部郎中李思諒

      李思諒,趙郡贊皇人,新舊《唐書》無傳,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之倉部郎中與祠部員外郎下載有其名。②其出使吐蕃事,亦未見諸于史冊。

      墓志云“君諱思諒,趙郡贊皇人也?!嫦6Y,齊著作郎,太中大夫,征虜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太常少卿,信州刺史,贈趙州刺史,鴻臚卿,謚文。懿德清徽,譽流前代。褰帷刺舉,績劭當時。祖元操,齊給事中,中書舍人,通直散騎常侍,聘陳使,博陵太守,散騎常侍,聘周使,黃門侍郎,周儀同三司,隨上儀同,武安縣子,馮翊郡太守,內(nèi)史侍郎,金州刺史。早擅文史,夙標詞令。吐言抗論,泉涌云飛。通聘二國,聲馳四海。父來王,扶風郡主簿。國初,副御史大夫段確招慰朱粲,為賊所害,贈上開府,員外散騎侍郎。忠彰勁節(jié),貞表臨危。寵服追榮,恩崇禮縟。君承積德之美,膺川岳之靈……起家通事舍人。虔奉玉階,肅恭文陛……轉(zhuǎn)鴻臚寺丞。九棘清顯,望實攸歸??锫殎胁?,僉議惟允。又除職方員外郎,祠部員外郎,遷倉部郎中。上應(yīng)列宿,贊務(wù)百揆。趨步軒陛,敷奏允穆。歷職中臺,事繁務(wù)總。敏于從政,剖斷如流。又善將順,奉使絕域?;嗜A擁節(jié),銜命吐蕃。但蔥嶺遼敻,懸度遐阻。鹽海際天,蒼山蔽日。羌戎之地,雜種寔繁;白蘭之南,薦居非一。綿亙恃險,亟多翻叛。遠人未附,疆埸唯憂。揚旆宣風,遐邇清肅。無虞異域,厥功為重……以顯慶四年(659)十月十五日,遘疾終于萬年之里第,春秋五十八?!盵1](P136-137)

      其子李節(jié)之墓志也記載了李思諒出使吐蕃事跡,“君諱節(jié),字行滿,趙郡平棘人也……曾祖孝貞,字元操,北齊給事中、中書舍人、黃門侍郎、聘陳使,隋金州刺史、武安縣開國子。文集廿卷,隋史有傳……祖來王,字歸道,上開府儀同三司、員外散騎侍郎……父思諒,唐通事舍人。頻使吐蕃,戎虜悅服。累遷鴻臚寺丞、職方祠部員外郎、倉部郎中?!盵2](P325-326)

      據(jù)墓志記載,李思諒曾任鴻臚寺丞,“又善將順,奉使絕域?;嗜A擁節(jié),銜命吐蕃。但蔥嶺遼敻,懸度遐阻。鹽海際天,蒼山蔽日。羌戎之地,雜種寔繁?!笔[嶺即帕米爾高原,“鹽海際天,蒼山蔽日”應(yīng)即高原環(huán)境的描述,可知李思諒本人曾出使西域,并多次前往青藏高原以及吐蕃。然而墓志未交待具體時間,但從墓志提供的信息并結(jié)合其他史料或可推測大概。李思諒卒于高宗顯慶四年(659),享年五十八,可知其生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若以年二十起家,其出仕約在唐高祖武德時(618-626),歷經(jīng)高祖、太宗至高宗朝初期去世。我們知道唐蕃第一次有使節(jié)往來,是在太宗貞觀八年(634),吐蕃遣使朝貢,而據(jù)相關(guān)文獻記載唐朝隨即便派出首位出使吐蕃之使者馮德遐。③那么李思諒出使吐蕃的時間上限當不會早于貞觀八年。

      墓志中云:“鹽海際天,蒼山蔽日。羌戎之地,雜種寔繁;白蘭之南,薦居非一。綿亙恃險,亟多翻叛。遠人未附,疆埸唯憂。揚旆宣風,遐邇清肅?!薄鞍滋m之南,薦居非一”或可為我們提供線索。白蘭即“白蘭羌”或曰“白蘭峒”,始見于《華陽國志》,其自漢代以來便出現(xiàn),分布于今青海至四川一帶。④唐初道宣記述唐至印度之路線便提到“其東道者從河州西北度大河,上漫天嶺,減四百里至鄯州。又西減百里至鄯城鎮(zhèn),古州地也。又西南減百里至故承風戍,是隋互市地也。又西減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南至吐谷渾衙帳。又西南至國界,名白蘭羌,北界至積魚城,西北至多彌國。又西南至蘇毗國,又西南至敢國。又南少東至吐蕃國”[3](P10-11)而且據(jù)《新唐書·吐谷渾傳》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shù)千里”[4](P6224),由此可知,在唐初有一部白蘭分布于吐谷渾和吐蕃之間。

      墓志記載李思諒出使吐蕃沿途,有“鹽海際天,蒼山蔽日”的景觀描述,鹽?;蚣贷}池,即今柴達木盆地東段的茶卡鹽池,周圍羌戎雜居,生活著諸多部族。而后繼續(xù)南行“白蘭之南,薦居非一。綿亙恃險,亟多翻叛”,從他出使吐蕃的任務(wù)來看,自白蘭往南,部族反叛,顯系吐蕃。這與白蘭在吐谷渾之南境、吐蕃之北的地理位置相符,而此時白蘭尚未被吐蕃征服。實際上“羌戎之地,雜種寔繁;白蘭之南,薦居非一”正是反映出其時高原諸羌散處山谷,在吐蕃興起之初,高原諸部族尚未完全被其征服的局面。據(jù)《新唐書·黨項傳》之載“龍朔后,白蘭、舂桑及白狗為吐蕃所臣,籍其兵為前驅(qū)”,可見是在高宗龍朔后吐谷渾南境的白蘭成為吐蕃的臣屬。[4](P6216)

      吐蕃自太宗貞觀年間逐漸興起強盛,開始向四周擴張,首當其沖的就是高原諸部,如羊同、蘇毗,同時開始與唐交好,而此時高原地域尚有一吐谷渾國橫亙與唐蕃之間,成為吐蕃攻取的目標。前文提到貞觀八年唐蕃第一次有使節(jié)交往,雙方和睦。然貞觀十二年(638)吐蕃開始進攻時為唐屬國的吐谷渾:

      (七月)乙亥,吐蕃寇弘州……(八月)初,上遣使者馮德遐撫慰吐蕃,吐蕃聞突厥、吐谷渾皆尚公主,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赍金寶,奉表求婚;上未之許。使者還,言于贊普棄宗弄讃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許尚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相離間,唐禮遂衰,亦不許婚?!迸澦彀l(fā)兵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為吐蕃所掠。吐蕃進破黨項、白蘭諸羌,帥眾二十馀萬屯松州西境,遣使貢金帛,云來迎公主。尋進攻松州,敗都督韓威;羌酋閻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歸之?!梢?,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甲辰,以右領(lǐng)軍大將軍執(zhí)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wèi)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lǐng)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5](P6252-6253)

      貞觀十二年,吐蕃以吐谷渾離間發(fā)兵擊之,實際上只是借口,攻取吐谷渾是吐蕃既定戰(zhàn)略,并非一時興起。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中載“贊普墀松贊(khri srong rtsan,即器宗弄贊)巡臨北方,吐谷渾與漢屬之”,“羊年(高宗顯慶四年,659)贊普駐于札之鹿苑,大論東贊(blon che stong rtsan即祿東贊)前往吐谷渾”此后大論東贊(祿東贊)連年駐扎吐谷渾,直到乾封元年(666)。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貞觀十二年在進攻吐谷渾之時,“吐蕃進破黨項、白蘭諸羌”,并導(dǎo)致唐之羈縻州反叛,“羌酋閻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歸之”。這與《李思諒墓志》中所說的“白蘭之南,薦居非一。綿亙恃險,亟多翻叛。遠人未附,疆埸唯憂”之情形類似,處在唐與吐蕃之間的部族往往或降或叛,周旋于兩國之間,李思諒很可能于此時曾出使吐蕃,“揚旆宣風,遐邇清肅。無虞異域,厥功為重”,在交戰(zhàn)的同時也伴隨著雙方的談判。史稱此后“弄讃懼,引兵退,遣使謝罪,因復(fù)請婚”,[5](P6253)經(jīng)過此番交戰(zhàn),唐廷最終同意與吐蕃和親,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出降吐蕃,[6](P5221)唐蕃之間恢復(fù)暫時的和睦。

      當然,《李節(jié)墓志》中說李思諒“頻使吐蕃,戎虜悅服”,顯然并非一次出使。前面提到李思諒之活動年代主要在太宗貞觀至高宗朝初年,這段時間正是吐蕃興起并展開擴張、逐次降服高原諸部族的階段,唐蕃雙方在此期間也是剛開始接觸,互相陌生,因此才需不斷的使節(jié)往來,以增進了解,因此李思諒可能多次出使吐蕃。但我們翻檢史冊,除馮德遐外,卻少見這一時期唐廷出使吐蕃使者的記載。⑥所幸《李思諒墓志》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了解到此一時期唐蕃交往的情況和見證者。而且李思諒之父祖在周隋之際也曾擔任聘陳使、聘周使、招撫使,作為使節(jié)出使。墓志云其父李來王“國初,副御史大夫段確招慰朱粲,為賊所害,”段確招慰朱粲事見于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史載唐高祖武德二年,盤踞江漢間的朱粲來降,“高祖令假散騎常侍段確迎勞之,確因醉,侮粲曰:‘聞卿噉人,作何滋味?’粲曰:‘若噉嗜酒之人,正似糟藏豬肉?!_怒,慢罵曰:‘狂賊,入朝后一頭奴耳,更得噉人乎!’粲懼,于坐收確及從者數(shù)十人,奔于王世充”。[7](P2275-2278)通過墓志可知,李來王也在招慰使團中。因段確辱罵朱粲,導(dǎo)致其降而復(fù)叛,包括李來王在內(nèi)的唐招慰使團數(shù)十人也慘遭殺害,為國捐軀。而李思諒正是于國有功的“外交世家”之后。唐廷以他為出使吐蕃之使臣,自然是看重其家族在這方面的才能。

      然而就在李思諒去世的顯慶四年,吐蕃再度興兵進攻吐谷渾。前引《大事紀年》云:“羊年(高宗顯慶四年,659)贊普駐于札之鹿苑,大論東贊(blon che stong rtsan)前往吐谷渾?!边@一年起,吐蕃重啟其對吐谷渾的長期征戰(zhàn),直至龍朔年間將其征服。而此后不久,唐蕃也進入頻繁的和戰(zhàn)階段。

      二、相州臨河縣令賈令琬

      賈令琬,河南洛陽人。[8](P1534)其墓志載:“曾祖晃,皇岐州司戶參軍;祖純,皇夔州大昌縣令;父嘉賓,正議大夫、行石州別駕……公文學(xué)泉深,形神高邁,禮能周物,義必在公。解褐金城公主府典籖。將命異域,匪躬之故,臨事專對,行人奉辭。使回,改試右威衛(wèi)倉曹。無何,轉(zhuǎn)左威衛(wèi)倉曹,環(huán)列蘭錡,實司我庾,又轉(zhuǎn)左司御率府長史,授相州臨河縣令……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五日遘疾,終于洛陽毓財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五?!睋?jù)此,我們知道賈令琬以文學(xué)起家,其后解褐出任金城公主府典籖。這位金城公主正是出嫁吐蕃贊普墀德祖贊(Khri lde gtsug brt?san,即漢文史料中的棄隸蹜贊)的唐中宗養(yǎng)女。⑦

      武周長安三年(703)吐蕃贊普赤都松(khri vdus srong,漢文史料記為器弩悉弄,墀德祖贊之父)曾遣使請婚,武則天許之。然而不久后赤都松在征討南境叛亂時去世,此番和親未果。但吐蕃方面并未因此放棄和親的意愿,赤都松去世后,其子墀德祖贊繼位?!岸矶澠罩婺盖财浯蟪枷ま篃醽慝I方物,為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許嫁之?!盵6](P5226)據(jù)《資治通鑒》景龍元年(神龍三年,是年九月改元,707)載:“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薰熱入貢。夏,四月,辛巳,以上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9](P6727)可知事在神龍三年(707)。“贊普之祖母”即墀瑪類(khri ma lod)。⑧

      景龍三年(709)吐蕃遣大臣尚贊吐等來迎娶公主,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蕃。⑨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中也有記載“狗年(景云元年,710)贊普駐于跋布川。祖母駐于準。于赤帕塘集會議盟,征派贊蒙公主來蕃之物事,以尚·贊咄熱拉金(zhang btsan to re lhas byin)等為迎婚使。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之鹿苑?!鄙小べ澾蜔崂穑▃hang btsan to re lhas byin),即尚贊吐,《新唐書》中記作尚贊咄。⑩此外敦煌古藏文文書《吐谷渾(阿柴)紀年》中也記載了金城公主入蕃之事:

      22.贊娶唐王之女Mun sheng公主為妃……

      23.尚·贊咄熱(btsan to re)與沒廬·尚赤??η型?vbro zhang khri bzang kha che stong)及屬盧……

      24.蔡·牙咄到來。此后,母后赤邦與其子莫賀吐渾可汗……

      25.抵達后,母后與可汗及侍從、吐谷渾大尚論……

      26.達熱達弄益(da red da blon yi)與泥(dny)之官員慕登(mug lden)到來,及馬官旺(wang)……

      27.宮廷的官員及高位階之人等……

      28.會見了Mun sheng公主,雙方相互致禮,大宴會……

      29.奉獻各種禮品。此后,Mun sheng公主于藏(rtsang)域之中心地……

      文書中“Mun sheng公主”經(jīng)考證即金城公主,尚·贊咄熱(btsan to re)即《大事紀年》中的吐蕃迎婚使尚·贊咄熱拉金(zhang btsan to re lhas byin),這說明景云元年(710)金城公主是由青海吐谷渾地區(qū)進入吐蕃,而且金城公主一行在青海受到當時附屬于吐蕃的吐谷渾可汗及母后赤邦等的歡迎,并相互贈送了禮物。

      公主出嫁,當有隨行使臣。而且從前引《吐谷渾(阿柴)紀年》中雙方曾舉行大宴會之情形來看,可見使團人數(shù)當不少。目前,可知此次金城公主入藏,隨行主使是楊矩,[10](P149)從行者有御史大夫鄭惟忠以及周利用(貞)。然護送金城公主入蕃使臣人選之確定頗費周折,史載“中宗召侍中紀處訥謂曰:‘昔文成公主出降,則江夏王送之。卿雅識蕃情,有安邊之略,可為朕充吐蕃使也?!幵G拜謝,既而以不練邊事固辭。上又令中書侍郎趙彥昭充使。彥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權(quán)寵,殊不悅。司農(nóng)卿趙履溫私謂之曰:‘公國之宰輔,而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彥昭曰:‘然計將安出?’履溫因陰托安樂公主密奏留之。于是以左衛(wèi)大將軍楊矩使焉?!盵6](P5227)中宗所屬意的第一人選乃是宰相紀處訥,以其“雅識蕃情”,但并未交代紀處訥為何又如何了解吐蕃之情形。據(jù)《新唐書·吐蕃傳》載中宗神龍年間,唐蕃曾有過會盟。玄宗開元二年唐蕃議會盟定疆界,會唐蕃戰(zhàn)事又起而未果,其后吐蕃遣使入唐,提到“孝和皇帝(唐中宗)嘗賜盟,是時唐宰相豆盧欽望、魏元忠、李嶠、紀處訥等凡二十二人及吐蕃君臣同誓。孝和皇帝崩,太上皇(唐睿宗)嗣位,修睦如舊?!盵11](P6082-6083)紀處訥曾是中宗時唐蕃神龍盟會的當事人,其“雅識蕃情”正是出于此,而趙彥昭也可能是參與者之一。然而此番紀處訥和趙彥昭均不愿外出,離開中樞,無奈之下只得以楊矩充使。

      除了正副使護送之外,如今我們也可確知賈令琬以公主府屬僚隨行去往吐蕃,那么其他屬僚也應(yīng)隨行。唐之公主開府置官屬,史載:“神龍二年(706)閏正月一日,勅置公主設(shè)官屬,鎮(zhèn)國太平公主儀比親王,長寧、安樂唯不置長史,馀并同親王。宜城、新都、安定、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員減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馬?!盵12](P79)中宗神龍二年諸公主開府,官屬比于親王府,或一致或減員。唐親王開府,其官屬有長史、司馬、掾、屬、主簿、諸參軍、典籖等。其中,典籖,從八品下,掌宣傳教令之事。[13](P726-739)據(jù)前引詔書,金城公主府起初應(yīng)是不設(shè)長史、司馬,后因出嫁吐蕃,增設(shè)司馬,而司馬以下各級屬僚應(yīng)當具備,而人數(shù)不同。

      唐人釋褐任官,常從八、九品起家。我們看賈令琬第一任官為金城公主典籖,即是此例,其初任官應(yīng)該正是在神龍二年之時。神龍二年,諸公主開府,唯太平公主以匡扶之功儀比親王,而金城公主作為中宗養(yǎng)女,官屬未如親王齊備,級別較高的長史、司馬等不設(shè),典籖如常,賈令琬很可能是金城公主府的首任典籖。景云元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賈令琬作為屬僚陪同前往吐蕃,墓志云“將命異域,匪躬之故,臨事專對,行人奉辭”,作為公主府宣傳教令的典籖,其出使期間的職責可能就是與吐蕃方面的對接。使團結(jié)束出使任務(wù),便返回長安,墓志云“使回,改試右威衛(wèi)倉曹。無何,轉(zhuǎn)左威衛(wèi)倉曹……又轉(zhuǎn)左司御率府長史,授相州臨河縣令”,金城公主入蕃,京城的公主府已無府主,屬僚自然改任它官,然而返朝后的賈令琬仕途并未有明顯的轉(zhuǎn)折,遷轉(zhuǎn)于八品的諸衛(wèi)判司、七品左司御率府長史。其終官為相州臨河縣令,唐之縣令依照縣的級別其品級由五品至七品不等,[14](P750-753)算得上中層文官了。

      三、青州長史李知新

      前文提到,護送金城公主入蕃使臣,除正副使楊矩和鄭惟忠外,還有周利用(貞)、公主府典籖賈令琬。據(jù)《李知新墓志》之載,他也是隨公主入蕃之使團中的一員,而且他的身份也較為特殊,乃是李唐宗室子弟。

      唐蕃于太宗朝首次和親之時,由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蕃,前文所引中宗選任使臣時便說道“昔文成公主出降,則江夏王送之”。而且公主出降外族和親,唐廷一般會有宗室子弟護送。貞觀年間,宗女弘化公主出降吐谷渾,遣淮陽王李道明送親。[15](P2354)乾元年間,唐肅宗以寧國公主出降回紇,漢中郡王李瑀攝御史大夫為冊命使,以宗子右司郎中李巽兼御史中丞為禮會使。貞元年間,唐德宗咸安公主出降回紇,以殿中監(jiān)、嗣滕王李湛然為婚禮使,右仆射關(guān)播持節(jié)護送公主至蕃。[16](P5200、P5208)因此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隨行使團中看來也是需有一位宗室陪行,正如墓志所云“盛漢容以出塞,賓虜庭而簡材”,以彰顯皇家威儀。當然李知新能夠入選入蕃使團,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宗室身份,墓志云“宗室譽高”,乃是因其為宗室中的俊才。與賈令琬一樣,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其隨行入蕃的職責想必是應(yīng)對吐蕃官員的問詢和接待,因此有“專對有敘,抗禮知節(jié)”之言。李知新也因此番出使而獲得一定的升遷。他在出使前任“左衛(wèi)率府倉曹參軍、兼攝殿中省尚輦奉御”,其本官左衛(wèi)率府倉曹參軍,從八品下。[17](P716)返朝之后,因其出使之功“加朝散大夫,真除尚舍直長”。朝散大夫乃從五品之文散官,尚舍直長,正七品下。

      四、工部尚書裴伷先

      裴伷先,河?xùn)|聞喜人,高宗朝宰相裴炎之侄。本傳附于《新唐書·裴炎傳》后,《太平廣記》卷147引《紀聞》也記載其事跡,但均不見其出使吐蕃事。然而1998年其墓志出土于西安市,其中載有他出使西戎一事。墓志載:“公諱裴伷先,字係宗,河?xùn)|聞喜人也……伯父炎,中書令,深器異之,遂命為后補昭文生,授協(xié)律郎、通事舍人,屬高宗宮車在辰,伯父倉卒受禍,于是公坐流于安西……逮中宗宴駕,睿后當寧,追念功臣,博訪酂侯之胤……公始應(yīng)辟,授詹府主簿。時西戎為大,疑我與匈奴連和,詔擇信臣武士可使絕國者,于是公為舉首,召見前殿。公鬚髯數(shù)尺,腰帶十圍,進止端詳,敷奏閑雅。主上嘆息,即拜司農(nóng)丞,無何除贊善大夫,遷主客郎中,有頃加朝散大夫兼鴻臚少卿。將命西聘,公單車深入,結(jié)二國之信,一言慷慨,罷十萬之兵,青海無川后之波,玉門見將軍之入。朝嘉其勛,檢校桂州都督……遣廣州都督,五府節(jié)使,并本道按察等使……會親累,出秦州都督?!?/p>

      裴伷先早年因裴炎受誅遭流放,《新唐書》亦載“炎死,坐流嶺南……歲余……流北庭。無復(fù)名檢,專居賄,五年至數(shù)千萬。娶降胡女為妻,妻有黃金、駿馬、牛羊,以財自雄。養(yǎng)客數(shù)百人。自北庭屬京師,多其客,诇候朝廷事,聞知十常七八……中宗復(fù)位,求炎后,授伷先太子詹事丞。遷秦、桂、廣三州都督?!盵18](P4249-4250)其本傳載其自安西返朝在中宗時,而墓志所記在睿宗時。據(jù)《資治通鑒》睿宗景云元年(710)十一月條載:甲寅,追復(fù)裴炎官爵……至是求炎后,獨伷先在,拜詹事丞。[19](P6776-6777)這與墓志所記“中宗宴駕,睿后當寧,追念功臣”一致。裴伷先返朝任官在睿宗景云元年當無疑。那么墓志云“逮中宗宴駕,睿后當寧……時西戎為大,疑我與匈奴連和”顯系睿宗朝事,那么具體所指何事?匈奴系指突厥,自高宗朝以來,突厥復(fù)興屢為邊患,與唐廷和戰(zhàn)不斷。然睿宗繼位后,后突厥汗國默啜請和,史載“睿宗踐祚,默啜又遣使請和,制以宋王成器女為金山公主許嫁之?!盵20](P5172)我們看睿宗繼位之初,唐與突厥戰(zhàn)事暫息,并許嫁公主,這就是墓志中所說的“我與匈奴連和”。那么“西戎”具體指的是當時的哪個外族?我們認為,此時唐與吐蕃的關(guān)系正處于十分微妙的狀態(tài),“西戎”應(yīng)即吐蕃。

      景云元年(710),金城公主入蕃,唐蕃再度和親。結(jié)束了自武周以來連年交戰(zhàn)的狀態(tài),理論上應(yīng)進入較為和睦的時期。但實際情況卻非如此,唐蕃之間顯然是面和心異。史稱“睿宗即位,攝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上言:‘姚州諸蠻,先屬吐蕃,請發(fā)兵擊之?!炝钪耪鲃δ媳纪?jīng)略之。蠻酋傍名乃引吐蕃攻知古,殺之,仍斷其尸以祭天。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nèi)雖怨怒,外敦和好。”唐蕃雖已和親,但雙方仍互有攻掠。睿宗朝,唐與突厥和好休戰(zhàn),然而卻與吐蕃摩擦不斷。吐蕃方面自然生疑,認為唐與突厥連兵,因為當時唐、突厥、吐蕃三方時常合縱連橫以謀取最大利益,吐蕃對此不會不清楚。

      如果結(jié)合《裴伷先墓志》來看,“時西戎為大,疑我與匈奴連和,詔擇信臣武士可使絕國者,于是公為舉首,召見前殿?!许暭映⒋蠓蚣骧櫯F少卿。將命西聘,公單車深入,結(jié)二國之信,一言慷慨,罷十萬之兵,青海無川后之波,玉門見將軍之入?!碧仆?yīng)該是派出了裴伷先作為使臣前往吐蕃交涉,墓志所謂“西戎生疑”應(yīng)即吐蕃對唐與突厥和好的擔憂。而且墓志云“青海無川后之波,玉門見將軍之入”,依當時局勢來看,亦并非泛用之典,而是具體所指,是指唐、蕃在河隴西域息兵和好。當時唐與突厥休兵,北部邊境暫無戰(zhàn)事,而據(jù)前引,此番唐蕃交戰(zhàn),正是安西都護張玄表所發(fā)起,交戰(zhàn)地帶顯然就在河西、西域一帶,與墓志所言河隴地區(qū)的青海、玉門關(guān)系密切。玉門即玉門關(guān),正在河西走廊西端,吐蕃當時以青海為基地進攻唐朝河隴、西域地區(qū)。而且睿宗朝至玄宗開元初這段時間,唐蕃使節(jié)往來頻繁。景云元年,吐蕃兩次來使,景云二年(711)唐遣使入蕃冊立金城公主為睿宗長女,先天元年(712)吐蕃兩次遣使來朝,開元元年(713)吐蕃遣使來朝修好,[21]開元元年唐遣使者楊卿(矩)入蕃致禮。唐與吐蕃此時雖有摩擦,但使節(jié)往來并未中斷。裴伷先此番正是出使吐蕃。

      此時,裴伷先出使吐蕃,顯然就是唐廷為打消吐蕃的疑慮,以建立互信而進行交涉。我們再看睿宗時期的這次唐蕃交戰(zhàn)的結(jié)果,史書稱“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fù)叛,始率兵入寇?!盵6](P5228)吐蕃求取河西九曲之地,唐廷予之,唐蕃暫時休兵,但也為后來玄宗時吐蕃大舉入犯河隴,唐蕃戰(zhàn)事再起埋下了伏筆。史言此事乃因楊矩奏請,從《裴伷先墓志》來看,其時唐蕃雙方交涉,而裴伷先很可能就是唐廷一方的使臣,入蕃談判,討論雙方如何休兵和好。其結(jié)果如墓志言“公單車深入,結(jié)二國之信,一言慷慨,罷十萬之兵”,吐蕃求取河西九曲之事很可能也是裴伷先此番出使的交涉內(nèi)容之一,最終以唐廷讓步,雙方得以罷兵。另外,據(jù)前文所引開元二年吐蕃遣使入唐所提到的“孝和皇帝(唐中宗)嘗賜盟,是時唐宰相豆盧欽望、魏元忠、李嶠、紀處訥等凡二十二人及吐蕃君臣同誓。孝和皇帝崩,太上皇(唐睿宗)嗣位,修睦如舊?!逼渲刑岬健疤匣剩ㄌ祁W冢┧梦?,修睦如舊”,顯然是指睿宗時期唐蕃曾有過一番交涉,而唐使臣應(yīng)即裴伷先。

      至此,可進一步推測為何裴伷先會成為入蕃使者之人選?

      首先,他特殊的人生閱歷使得他對朝局和周邊民族關(guān)系頗為了解,史載其長期流放西域,“徙北庭……往來河西,所在交二千石。北庭都護府城下,有夷落萬帳,則降胡也,其可汗禮伷先,以女妻之??珊刮ㄒ慌?,念之甚,贈伷先黃金馬牛羊甚眾。伷先因而致門下食客,常數(shù)千人。自北庭至東京,累道致客,以取東京息耗。朝廷動靜,數(shù)日伷先必知之。”[22](P1058-1059)這段記載或有夸大之詞,但從中透露出裴伷先長期于邊疆生活,構(gòu)建了龐大的人際網(wǎng),這種經(jīng)歷使得他更加了解民族關(guān)系,并對各種情報了如指掌,睿宗對此想必也格外看重。

      其次,裴伷先是睿宗引為親信之人。裴伷先乃裴炎之侄子,而裴炎是光宅元年(684)睿宗第一次為帝時的擁立者。史稱“廢帝(中宗)為廬陵王,更立豫王(睿宗)為皇帝,以定策公,封永清縣男”,后其被誣謀反受誅,睿宗即位后追復(fù)官爵,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謚曰忠。[23](P4248-4249)這與中宗對裴炎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中宗神龍元年(705)復(fù)位時仍對其懷恨在心,曾下詔“文明以來破家子孫皆復(fù)舊資蔭,唯徐敬業(yè)、裴炎不在免限。”[9]對比中宗的怨恨態(tài)度,睿宗對裴氏子弟格外青睞,并贈裴炎謚為“忠”,顯然是感念其忠于自己,追念其擁立之功,同時也要培植自己的勢力。以裴伷先出使吐蕃,更是要將對外政策主導(dǎo)權(quán)收歸己手,同時鞏固皇權(quán)。自中宗神龍復(fù)位以來至玄宗開元初的八年間,唐廷政變迭起,皇帝輪轉(zhuǎn)四人,朝局動蕩不安。而外交與內(nèi)政更是息息相關(guān),外部局勢的掌控與安寧是對內(nèi)政穩(wěn)定的極大助力。因此,睿宗于景云二年下詔冊立金城公主為己女:

      維景云二年歲次辛亥□月二十日癸亥,皇帝若曰:“諮爾金城公主……先帝承皇祖之寶訓(xùn),繼文成之舊姻,割天性之慈,徇安人之業(yè)。何蒼生不幸,紫宸厭代,朕勉及丕基,兢守大烈。永懷同氣,注心道體,靖言河湟,無忘鑒寐。湯沐之數(shù),信命之勤,追平昔而載深,于骨肉而加等。于戲!禮之降殺,大系乎情;情之厚薄,抑亦在我。今猶子屬愛,何異所生?然叔父繼恩,更思敦睦。是用命朝散大夫試司賓少卿護軍曹國公甘昭充使,試詹事丞攝太子贊善大夫沈皓仙為副,持節(jié)往冊爾為朕長女,依舊封金城公主。率由嬪則,無替爾儀,載光本朝,俾乂蕃服,豈可不慎歟?”[24](P206)

      金城公主是作為中宗之女出降吐蕃,中宗崩逝后,唐蕃關(guān)系往何方向發(fā)展?冊文給出了交代,其言到睿宗以叔父繼恩,讓金城作為自己之長女,增進公主與自己的關(guān)系,進而“俾乂蕃服”,明顯就是要維系自中宗朝結(jié)成的唐蕃之盟,同將對外之主導(dǎo)權(quán)納入自己的掌控。同樣出于掌控外交之目的,派出自己親信的裴伷先出使吐蕃。冊文中還提到“湯沐之數(shù),信命之勤”之事,當是景云元年吐蕃求取河西九曲為公主湯沐邑,獲睿宗批準一事。由此可以看出睿宗朝為獲取邊疆穩(wěn)定,唐蕃盟好,采取了遣裴伷先出使、賜河西九曲地予吐蕃、冊立金城公主為己女的組合外交舉措,從而達到了“青海無川后之波,玉門見將軍之入”的唐蕃盟好目的。

      第三,裴伷先出使吐蕃前可能就在河隴任職。據(jù)載其拜太子詹事丞后“歲中四遷,遂至秦州都督,再節(jié)制桂廣”,裴伷先在任桂州都督前,先為秦州都督。我們再看墓志所載:“公始應(yīng)辟,授詹府主簿……即拜司農(nóng)丞,無何除贊善大夫,遷主客郎中,有頃加朝散大夫兼鴻臚少卿。”其在太子詹事主簿(丞)后歷司農(nóng)丞、贊善大夫、主客郎中、鴻臚少卿,確為歲中四遷,然墓志所載“出為秦州都督”在督桂廣之后,與傳世文獻所載不一致。若如史書之載其任秦州在檢校桂督之前的話,應(yīng)該就是其出使吐蕃之年所任之職,而秦州地處隴右,由此前往吐蕃較為近便,當然這一點只是猜測。

      [注釋]

      ①可參見譚立人、周原孫:《唐蕃交聘表》,《中國藏學(xué)》,1990年第2期,第150-156頁?!短妻黄副恚ɡm(xù))》,《中國藏學(xué)》,1990年第3期,第120-135頁。顧吉辰:《唐蕃聘使考》,《西藏研究》,1990年第2期,第37-52頁。吳以寧:《唐蕃交聘制度考述》,《學(xué)術(shù)月刊》,1994年第10期,第50-55頁。胡曉兵:《唐朝入蕃副使論略》,《西藏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社版),2018年第6期,第58-65頁。田海鷹:《唐蕃使者交聘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6年。

      ②勞格、趙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17《倉部郎中》,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775頁;卷22《祠部員外郎》,第884頁。

      ③劉昫撰:《舊唐書》卷196《吐蕃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221頁。馮德遐出使吐蕃的時間學(xué)界存在不同觀點,史書記載馮德遐貞觀八年出使。陳松、黃辛建以為在貞觀十年,參見陳松、黃辛建,《唐與吐蕃首次遣使互訪史實考略》,《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4期。而鄭炳林、張旭認為在貞觀九年,參見鄭炳林、張旭《馮德遐使蕃考》,《中國藏學(xué)》,2015年第3期。

      ④關(guān)于白蘭地望學(xué)界存在諸多爭議。楊銘結(jié)合藏文文獻的記載指出白蘭羌即彌不弄羌(vbrom khong),唐初時位于今青海湖西南,即今瑪多縣一帶,后為吐蕃征服。參見氏著:《彌不弄羌考》,《民族研究》,2007第1期。有關(guān)白蘭的研究觀點可參見周偉洲、黃顥:《白蘭考》,《青海民族學(xué)院學(xué)院》(哲社版),1983年第2期。任新建:《白狼、白蘭考》,《社會科學(xué)研究》,1995年第2期。

      ⑤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7-88頁;參見黃布凡、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40頁。

      ⑥有關(guān)唐太宗至高宗初年唐蕃早期交往情況的論述,可參見吳玉貴:《古代吐蕃漢文史料編年輯考(638-663)》,《中國藏學(xué)》,2012年第S1期。文中對此時期古代漢文史料中有關(guān)吐蕃之材料進行了輯錄、編年與考釋,但并未論及《李思諒墓志》。

      ⑦關(guān)于金城公主出嫁對象等問題的研究參見石碩:《關(guān)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對象等相關(guān)史實的考訂》,《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第70-75。

      ⑧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2、93頁;參見黃布凡、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47頁。

      ⑨《舊唐書》卷196《吐蕃傳》,第5226-5228頁。參見《資治通鑒》卷209,中宗景龍三年,第6755頁;睿宗景云元年,第6757頁?!锻ㄨb》于此記“尚贊吐”為“尚贊咄”。

      ⑩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3頁;參見黃布凡、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7、105頁。

      猜你喜歡
      唐蕃吐谷渾白蘭
      心上的白蘭樹
      乘風破“難”開新局 白蘭姐妹伴身邊——晉江市婦聯(lián)改革創(chuàng)新見實效
      海峽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0
      童年的白蘭鴿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釋——兼論敦煌文書P.3885中的唐蕃之戰(zhàn)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30
      工程概要篇
      河南電力(2020年6期)2020-01-12 11:52:22
      鮮為人知的古代絲路 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地理教育(2019年6期)2019-01-12 00:20:00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號吐谷渾納糧文書研究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34
      2010年以來唐蕃關(guān)系研究綜述
      吐谷渾史研究綜述
      長江叢刊(2016年12期)2016-11-26 07:10:54
      海斯特·白蘭的歷程——解讀《紅字》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自然觀
      阳泉市| 虹口区| 鸡泽县| 颍上县| 石渠县| 当涂县| 洛南县| 石景山区| 宣威市| 广河县| 南川市| 越西县| 上高县| 汝城县| 灌阳县| 临泽县| 琼结县| 重庆市| 盐津县| 仙游县| 南乐县| 沾益县| 和田市| 绥德县| 鄯善县| 普兰县| 宜宾市| 霞浦县| 北安市| 慈利县| 资源县| 惠水县| 建水县| 黔南| 万州区| 棋牌| 合水县| 安仁县| 铜梁县| 潞西市|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