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靜
《夏洛的網(wǎng)》是美國著名作家E·B·懷特(1899-1985)所作,自從發(fā)布以來,一直傲居“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文學名著”首位。這是一部盛行于世50年,發(fā)行上千萬冊的童話作品。這部童話在被拍成電影的今天仍然受到大小讀者的喜愛和追捧。本文結合接受美學理論和兒童文學作品《夏洛的網(w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審美、反思和文化三個角度對比分析了《夏洛的網(wǎng)》兩個漢譯本—肖毛譯本①[美]E.B.懷特:《夏洛的網(wǎng)》,肖毛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958730102w36c.html,2018年3月26日。和任溶溶譯本②[美]E.B.懷特:《夏洛的網(wǎng)》,任溶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總結出運用于兒童文學翻譯的原則和策略。
(一)接受美學理論簡述接受美學產(chǎn)生于上世紀60年代,它以現(xiàn)象學和闡釋學為理論基礎,以讀者的接受為研究中心,以姚斯和伊瑟爾為代表人物。姚斯認為在作者、作品和大眾的三角形之中,大眾并不是被動的部分,并不僅僅作為一種反應,相反,它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的構成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姚斯尤為重視讀者的中心地位,強調其主體性。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認為,文學本文只有在被讀者閱讀的時候,才能產(chǎn)生一種響應,這種響應的關鍵即是閱讀,而文學閱讀的過程就是本文與讀者之間能動的相互作用,只有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本文的意義②Iser, Wolfgang:《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7、258~261頁。。
根據(jù)姚斯和伊瑟爾的理論總結出接受美學的三個要素。第一、讀者為中心。讀者閱讀作品時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創(chuàng)造。第二、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是姚斯提出的另一概念,包含了三層意義,首先,一部先前鮮為人知的作品,文學體驗也需要一種“體驗自身因素的先在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遇到的所有新東西才能為經(jīng)驗所接受,即在經(jīng)驗背景中具有可讀性”③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簡單講,在新作品被閱讀之前,讀者只有擁有先在經(jīng)驗才能建立期待視野。其次,一部文學作品,即便它以嶄新面目出現(xiàn),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新的姿態(tài)展示自身。但它卻可以預先為讀者提供一種特殊的接受。它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中,隨之開始喚起“中間與終結”的期待④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最后,讀者的期待視野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第三、空白和未定性。本文無法自發(fā)地響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指示和提問,因此產(chǎn)生了調節(jié)本文與讀者間交流的空白,本文的未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本文的意義,從而賦予了讀者參與本文意義的權利⑤Iser, Wolfgang:《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7、258~261頁。。
(二)接受美學理論對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的啟示接受美學認為源文本只有在譯者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才能轉換為文學作品;譯作只有在目標讀者的主動參與下才能實現(xiàn)其意義。兒童文學翻譯的最終讀者是具有有限認知能力和不同審美角度的特殊讀者群體,盡管他們還小,他們的大腦并不完全空白,他們在閱讀時也有自己的期待視野(世界觀、社會經(jīng)歷和審美傾向等),他們趨向于選擇符合他們的審美情趣的作品。而兒童文學的成人譯者與兒童讀者不同,他們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理和審美能力,對于文學又有不同的接受力。根據(jù)接受美學以讀者為導向的主要思想和期待視野融合的重要概念,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應充分考慮兒童的特征: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jīng)歷有限,首先是兒童的理解能力,盡量使譯作的語言生動活潑;譯作應充滿娛樂性。兒童文學的翻譯應有趣,能夠引起兒童讀者的興趣;譯作應有音樂感。兒童對充滿節(jié)奏和樂感的文字感興趣,因為它能給予他們美的享受和鼓舞他們的情緒;由于兒童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他們仍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譯作的內容也應健康、生動和美好;翻譯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動。這就要求譯者思考應該怎樣運用恰當?shù)谋磉_將國外的文化轉換成易于兒童理解的內容。
(一)從審美角度對比分析兩個譯本的接受度兒童還處于母語的學習中,知識儲備,文化水平不能與成人相比,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再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但他們的抽象思維仍帶有具體形象性。語言的使用直接決定著兒童的閱讀興趣。一個生僻的詞匯,一個含混不清的意象都可能導致兒童失去讀下去的興趣。這就決定了語體是兒童接受譯本的決定性因素。所謂語體,就是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領域,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環(huán)境,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所形成的習慣用語、常用句式、結構體式等一系列運用語言的特點。本文將語體具體為兒童語言的可讀性,包括詞匯特征、句式結構和修辭運用。
1.從詞匯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相比內容而言,兒童普遍對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語言更感興趣,他們對作品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較成人要求高。譯者需熟悉兒童的語言特征,需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對譯作斟文酌字,語言上應該力求使用簡潔的語言、簡單的邏輯關系、適當使用疊詞、擬聲詞等語言形式,盡可能賦予語言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兒童處于語言學習階段,且他們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更多是父母的教育和周圍的日常對話,所以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也要力求語言表達的簡短自然,既不要太正式,也不要太過于兒童化,比如像“想家家嗎?”這一類表達。比較《夏洛的網(wǎng)》中的兩種譯文:
例1 Mr.Arable smiled.“Certainly not,”he said, looking down at his daughter with love.“But this is different.A little girl is one thing, a little runty pig is another.”
“I see no difference,”replied Fern, still hanging on to the ax.“This is the most terrible case of injustice I ever heard of.”
肖毛譯本:阿拉貝爾先生微笑了?!爱斎徊粫?,”他說著,低下頭慈愛地望著女兒?!暗@是不一樣的。一個小女孩是一碼事兒,一個小瘦豬是另一碼事兒?!?/p>
“我看沒什么不一樣,”芬回答著,仍死抓著斧柄不放,“這是我曾經(jīng)聽到過的最恐怖的案件!”
任溶溶譯本:阿拉布爾先生微笑了?!爱斎徊粫彼f著,疼愛地低頭看著女兒,“不過這是兩碼事。女孩小是一回事,落腳豬小又是一回事?!?/p>
“我看不出有什么兩樣,”費恩回答說,仍舊抓住斧頭不放,“我聽到過那么多不公平的事,這件事是最最不公平的?!?/p>
比較兩個譯本,肖毛的譯本側重直譯,任溶溶譯本側重意譯,肖毛將“a little runty pig”翻譯為“小瘦豬”,任溶溶翻譯為“落腳豬”,前者更簡潔、更口語化,后者更書面化,不同的譯法對于兒童來說可以造成兩個效果,“小瘦豬”簡單易懂,“落腳豬”可以通過大人的解釋,讓兒童學到新的知識。另外,任溶溶的譯本中采用了疊音詞“最最”,更符合兒童的思維方式。
2.從句式結構進行對比分析。孩子們的注意力有限,對生詞難句有種先天的拒絕。英語語法中有很多長句和復合句,這并不符合兒童有限的認知水平,那些原本以復雜句式出現(xiàn)的長篇大論的說教可以簡化,甚至兒歌化①付玉群:《兒童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從〈格林童話〉的漢譯談起》,《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因此,我們可以適當進行句式結構的轉化,將長句、復合句轉化為短句,運用反復也是個很好的方式。這樣不僅增加了兒童的興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
例2 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and she took hold of the ax and tried to pull it out of her father's hand.
肖毛譯本:淚水流到芬的面頰上。她抓住了斧頭柄,想把它從父親手中搶下來。
任溶溶譯本:淚珠滾滾流下她的面頰,她一把抓住斧子,打算把它從爸爸手里搶下來。
例句是一個長的并列句,兩個譯本都將原句分隔成了短句,更加通俗易懂,易于兒童理解。
3.從修辭的運用進行對比分析。正如前文所述,一部文學作品,即便它以嶄新的面目出現(xiàn),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的姿態(tài)展示自己,但它卻可以通過預告、公開的或者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隱蔽的暗示,預先為讀者提供一種特殊的接受。以此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中,隨之開始喚起“中間與終結”的期待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紤]到兒童的期待視野,小讀者的欣賞情趣和童趣,需要增強翻譯過程中的兒童化特色。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擬人、比喻、反復、對比、夸張、擬聲等修辭手法來實現(xiàn)兒童文學特有的神和趣。
例3“Let’s see it!”said Avery, setting his gun down.“You call that miserable thing a pig?That’s a fine specimen of a pig--it’s no bigger than a white rat.”
肖毛譯本:“讓我看看它嘛!”埃弗里說著,放下他的槍?!澳阏f這可憐的小東西是一頭豬?這不過是一頭豬的小型復制品而已—他還沒有一只白老鼠大呢?!?/p>
任溶溶譯本:“讓我看看它,”艾弗里放下槍說,“這么可憐的小東西也能叫做豬?它真是豬呱呱叫的樣板—還沒有一只白老鼠大。”
原文在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將pig比喻成fine specimen,任溶溶將其譯為呱呱叫的樣板,而肖毛則將其譯為小型復制品,兩個人對fine specimen這個詞的理解極其不同,但都領會了原文的比喻修辭,并在譯文中有所體現(xiàn)。
4.從語言風格的音樂感進行對比分析。音樂感是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它能引起兒童讀者內心的共鳴,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并使他們感到愉悅。同時,兒童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認知、接受能力以及特殊的閱讀和審美需求。兒童文學翻譯中的譯文語言不僅要淺顯有味,活潑有趣,還要具有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這就要求譯者能夠敏銳地察覺和把握兒童的語言審美傾向,并重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色。用來加強音樂感的翻譯策略常有:運用押韻來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語音效果;采用反復產(chǎn)生強調、清晰的效果來加深讀者的印象;使用雙關或特殊的句式來創(chuàng)造幽默或嚴肅的效果。比如:
例4 Sleep, sleep, my love, my only,
研究組行MRI診斷,操作如下:采用Philips 1.5T的MRI設備,患者受檢之前需禁止飲食、飲水,掃描層厚參數(shù)為8mm,掃描間隔參數(shù)為1mm,檢查時,靜脈注射15ml對比劑。操作者需密切留意患者癌變性質,并對影像特征進行分析。
Deep,deep, in the dung and the dark;
Be not afraid and be not lonely!
This is the hour when frogs and thrushes,
Praise the world from the woods and the rushes.
Rest from care, my one and only,
Deep in the dung and the dark!
肖毛譯本:
睡吧,睡吧,我的愛,我唯一的寶貝,
不知道恐懼也不知道孤單的滋味!
此刻只有那些青蛙和畫眉
在樹林和燈心草間將世界贊美。
安心地休息吧,我唯一的唯一的寶貝,
深深地,深深地,在糞堆和靜夜里安睡!
任溶溶譯本:
睡吧,睡吧,我的好寶寶,
在肥料里,在黑暗中,美美地睡覺,
不要害怕,不要覺得孤獨苦惱!
就在這時候,青蛙和鶇烏,
在林中,在燈心草叢里,贊美這個世界多么好。
拋開一切心事吧,我的好寶寶,
在肥料里,在黑暗中,美美地睡覺!
原文中的“only,lonely,only;thrushes,rushes”押的尾韻,兩個譯本在翻譯時都注意到了押韻,肖毛譯為:“我唯一的寶貝,孤單的滋味,我唯一的寶貝;畫眉,將世界贊美”。任溶溶譯為:“我的好寶寶,孤獨苦惱,我的好寶寶;鶇烏,贊美這個世界多么好”。比較兩種翻譯,肖毛選擇的押韻詞比任溶溶版更流暢,更有韻律美。原文中的Sleep,sleep和Deep,deep都是使用反復進行強調,這點肖毛版比任溶溶版更能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征。詩歌中常重復一些詞句或詩行,用以抒發(fā)真摯深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種氣氛,或是用以增強詩的歌唱性。原文中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做了一個重復,兩個譯本都注意到了在翻譯中保持重復。但就詩句的結構和翻譯策略來看,任溶溶采取了意譯,充分考慮了兒童的接受能力,將原文的結構用短句表達,使行文更加簡潔易懂,也保持了詩句的節(jié)奏美和音樂感。而肖毛采取的直譯,長句較多,雖體現(xiàn)了原文的押韻,但是結構較任版復雜。
(二)從反思的角度對比分析兩個譯本的接受度
1.源文本與作者的期待視野是否融合。上文提到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兩次“視野融合”,第一次是譯者按照自己的接受經(jīng)驗和審美趣味對原文進行理解,以期自己的“期待視野”與原文的“文本視野”相融合。第二次是譯者還需要從目的讀者的角度考慮,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譯文的“文本視野”與兒童讀者的“期待視野”相融合。比如:
例5 Wilbur looked through the fence and saw the goose standing there.
“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that dirty-little dirty-little dirty-little yard,” said the goose,who talked rather fast.“One of the boards is loose.Push on it, push-push-push on it, and come on out!”
“What?”said Wilbur.“Say it slower!”
“At-at-at, at the risk of repeating myself,”said the goose,“I suggest that you come on out.It’s wonderful out here.”
肖毛譯本:威伯往柵欄那邊看去,發(fā)現(xiàn)一只母鵝就站在那里。
“你不用老呆在那個骯臟的-小 骯臟的-小 骯臟的-小院子里,”母鵝說得相當?shù)目?。“這兒有一塊木板松了。推開它,推-推-推開它,就能夠出去!”
“什么?”威伯說?!罢f慢一點兒!”
“讓-讓-讓,讓我冒險重復一遍,”母鵝說,“我的意思是,建議你跑出去。這外面的世界精彩極了。”
任溶溶譯本:威爾伯朝欄板外面望去,看到一只母鵝站在那里。
“你用不著待在那臟兮兮臟兮兮臟兮兮的豬欄里,”那母鵝說,“有一塊欄板松了。頂頂它,頂頂—頂頂—頂頂它,照我說的做,出來吧!”
“什么?”威爾伯說,“請你說得慢些!”
“我豁出去—豁出去—豁出去再說一遍,”那母鵝說,“我勸你出來。外面棒極了?!?/p>
原文的“dirty-little dirty-little dirty-little yard”肖毛譯為“骯臟的-小骯臟的-小骯臟的-小院子”,任溶溶譯為“臟兮兮臟兮兮臟兮兮的豬欄”,肖毛的翻譯雖然和原文一詞不漏,但只是滿足了譯者和原文的第一次視野融合,沒有關照兒童的期待視野。因此,就表達的準確看,后者的“臟兮兮”比“骯臟的-小”用詞更為恰當,更符合漢語習慣。在中國,我們把豬住的地方稱為“豬欄”,比起前者的“小院子”更貼切,符合中國兒童的期待視野。此外,“At-at-at, at the risk of”這個表達,肖毛的翻譯“讓-讓-讓,讓我冒險”雖然保持了原結構的單字,也更容易體現(xiàn)出說話的結巴,但容易引起歧義,以為是冒著生命危險,在上下文沒有明確提示的情況下,小朋友讀到這里會犯疑,因此譯文的“文本視野”就不能與兒童讀者的“期待視野”相融合。而任溶溶從兒童的期待視野出發(fā),將其意譯為“我豁出去—豁出去—豁出去”,不會引起歧義和小朋友的迷惑。
2.源文本精神在譯文中的重現(xiàn)。童話作為兒童文學的主要形式,是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象征的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兒童可以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作品透視生活,理解生活。所以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需要思考源文本所體現(xiàn)的精神,即是思考源文本有著怎樣的象征意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先看看題目Charlotte’s Web的翻譯。web就是一個符號象征,既是指夏洛編織的“網(wǎng)”,也是指小豬“威伯”,同時它也有“作品”或“成果”的意思,從這個層面講,“網(wǎng)”不僅是夏洛辛勤編織出來的,也是指她耗盡生命去幫助威伯,使之健康成長,所以威伯也是夏洛的作品。肖毛和任溶溶都選擇了《夏洛的網(wǎng)》做題目,“網(wǎng)”既直接,也是一個雙關語,給人更多思考的空間?!断穆宓木W(wǎng)》中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就是小老鼠坦普爾頓。坦普爾頓的出場是“未見其形,先聞其名”,他第一次出場便暴露出他的兩個突出特點:貪吃和自私。這種人物形象主要是通過他們的動作和語言展現(xiàn)出來。比如:
例6 “I never do those things if I can avoid them, “ replied the rat, sourly.“I prefer to spend my time eating, gnawing, spying, and hiding.I am a glutton but not a merry-maker.Right now I am on my way to your trough to eat your breakfast, since you haven’t got sense enough to eat it yourself.” And Templeton, the rat, crept stealthily along the wall and disappeared into a private tunnel that he had dug between the door and the trough in Wilbur’s yard.
肖毛譯本:“我從不愿意在這些事兒上浪費時間?!焙淖永淅涞幕卮稹!拔覍幵赴盐业臅r間用在吃,咬,偷,藏上面。我是一個貪吃的老鼠,不是游戲主義者。我要去吃你食槽里的早餐了,反正現(xiàn)在你也不想去吃?!崩鲜筇蛊諣柭f完,便沿著墻縫爬進他開鑿的那條貫穿門和食槽的秘密通道里去了。
任溶溶譯本:“只要能避免,這種事我從來不干,”老鼠尖刻地回答說,“我情愿把時間花在吃啊,啃啊,窺探啊,躲藏啊這些上頭。我是個大頭鬼而不是個尋歡作樂的。這會兒我正要上你的食槽去吃你的早飯,既然你自己不想吃?!币贿呎f著,一邊順著墻角偷偷爬向通向食槽的地道。
比較兩個譯本,“從不愿意在這些事兒上浪費時間”和“只要能避免,這種事我從來不干”,“冷冷的”和“尖刻地”,“游戲主義者”和“尋歡作樂的”,“反正現(xiàn)在你也不想去吃”和“既然你自己不想吃”,從這些語言的對比可以看出任溶溶筆下的老鼠著實是一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耗子,也符合原文作者要塑造的一個十足的,異于夏洛的反面形象。
3.譯文對讀者的啟迪意義是否與源文本相符合。兒童文學是啟迪兒童心智的一把金鑰匙,孩子們在快樂地閱讀兒童文學作品中,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想象,啟迪了心智,發(fā)展了語言,豐富了情感,培養(yǎng)了個性,健全了人格①蔣風:《開啟兒童心智的金鑰匙—漫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小學語文》,2008年第1期。。好的兒童文學是一種少長兼喜、雅俗共賞,為兒童與成年人共同喜聞樂見的文學。《夏洛的網(wǎng)》正是這樣一本能讓少長感動的兒童讀物。下面摘取該書中最后一段,也是全文最令人感動的一句話。比如:
例7 Wilbur never forgot Charlotte.Although he loved he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dearly,none of the new spiders ever quite took her place in his heart.She was in a class by herself.
肖毛譯本:威伯從來沒有忘記過夏洛。盡管他是那么的愛她的孩子們和孫女們,但沒有一只新來的蜘蛛能代替夏洛在他心中的位置。她是獨一無二的。
任溶溶譯本:威爾伯永遠忘不了夏洛。它雖然熱愛它的子女,孫子女,曾孫子女,可是這些新蜘蛛沒有一只能取代夏洛在它心中的位置。夏洛是無可比擬的。
比較兩個譯本的用詞“從來沒有忘記過”和“永遠忘不了”,后者比前者更能體現(xiàn)小豬威伯對朋友的深刻思念,更能打動讀者。原文中的“he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肖毛是直譯為孩子們和孫女們,任溶溶添加了曾孫子女,更貼切地表達了威伯對朋友的愛的無限延伸。
(三)從文化角度對比分析兩個譯本的接受度
1.從《夏洛的網(wǎng)》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還是兩種文化的轉換。文化的差異對于兒童文學的譯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譯者要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將童話故事中神奇的意象轉換為目的語,即是兒童語言;怎樣讓譯本能夠展現(xiàn)真實的原文還要引起兒童讀者的興趣,采用歸化還是異化。比如:
例8 They grew quite rapidly.Soon each was as big as a BB shot.They made tiny webs near the sac.
肖毛譯文:他們長得很快。不久就都像彈丸那么大了。他們在卵囊附近還織了很多小網(wǎng)。
任溶溶譯文:它們長得很快。沒多久,每一只都有BB獵槍彈那么大了。它們在袋子附近結出些一丁點兒大的網(wǎng)。
原文中有一個詞“BB shot”,兩個譯本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肖毛采用的歸化,翻譯為“彈丸”,任溶溶采用的異化,翻譯為“BB獵槍彈”。很明顯,這里肖毛的翻譯略勝一籌,彈丸符合漢語的習慣表達,而BB獵槍彈可能會讓兒童讀者不知所謂,超出了兒童讀者的期待視野。
2.兩個譯本體現(xiàn)的價值觀。在國際交流中,價值觀是影響相互理解的主要障礙。甚至有時價值觀被視為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断穆宓木W(wǎng)》中的兩個主角,一只豬和一只蜘蛛。在中國人的眼里,豬是懶惰、愚蠢、骯臟的動物,如果文章中出現(xiàn)一只豬這樣的動物,很容易讓中國人聯(lián)想到懶惰、愚蠢的人。而在西方人眼里,豬卻是可愛、憨厚的動物,就像威伯和故事《三只小豬》里的小豬一樣。同樣地,蜘蛛也是中國人眼里代表恐怖和邪惡的動物,一提到蜘蛛,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廢棄的房子或鬼屋。但在西方人眼里,蜘蛛也可以被視為英雄,如同夏洛和蜘蛛俠一般聰明勇敢。威伯的可愛,夏洛的勇敢在肖毛和任溶溶的譯文中均有體現(xiàn)。
3.兩個譯本體現(xiàn)的宗教精神。中國和西方國家不同,宗教意識并不強烈,當代很多人都沒有執(zhí)著的宗教信仰,即使有,也是大雜燴,什么教都有信,但不成系統(tǒng)??陀^事實決定了中國的很多文學作品,尤其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很少能體現(xiàn)出集中的宗教文化。而西方則不同,尤其是歐美國家,大部分信仰基督教,這在他們的文化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妒ソ?jīng)》可以指亞伯拉罕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經(jīng)典?!妒ソ?jīng)》對歐美文學的影響巨大,可謂是歐美文學的源泉。因此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會有宗教精神的體現(xiàn),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作品時,注意到展現(xiàn)原文的宗教精神,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和語言體現(xiàn)原文精神,給兒童以新的視角和文化熏陶。比如:
例9“Charlotte?”he said.
“Yes?”said the spider.
“Were you serious when you promised you would keep them from killing me?”
“I was never more serious in my life.I am not going to let you die, Wilbur.”
“How are you going to save me?”asked Wilbur, whose curiosity was very strong on this point.
“Well,” said Charlotte, vaguely,“I don’t really know.But I’m working on a plan.”
“夏洛?”他說。
“嗯?”蜘蛛說。
“你曾承諾過不讓他們殺我,你是認真的嗎?”
“在我一生中還從沒這么認真過呢。我不會讓你死的,威伯?!?/p>
“你打算怎么救我呢?”強烈想知道這點的威伯問。
“唔,”夏洛含混地說,“我還不知道呢。但是我正在制訂計劃?!?/p>
在這段話中,夏洛看見威伯受難將死,她便決定制定一個計劃拯救他的生命。而在圣經(jīng)故事中,上帝看到人類受難,他也制定了一個計劃來拯救人類的生命。上帝想到的計劃是讓他自己來到人群中,用他自己的生命去遮蓋人類的罪,即贖罪。夏洛的計劃是為威伯編織神奇的文字欺騙人類來拯救威伯的命。當她織出所有的文字時,生命已經(jīng)耗盡,所以夏洛是犧牲自己來拯救這只豬,就如同上帝愿意犧牲自己來替人類贖罪。
(一)注重兒童的心理和需要,達到文學文本與兒童讀者的“視野融合”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chuàng)造的,譯者首先要考慮兒童的期待視野,翻譯應以兒童為中心。依據(jù)上文所述,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兩次“視野融合”。第一次是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與文本產(chǎn)生了第一次直接交流,譯者按照自己的接受經(jīng)驗和審美趣味對原文進行理解,以期自己的“期待視野”與原文的“文本視野”相融合。第二次是譯者作為譯者還需從目的讀者的角度考慮,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譯文的“文本視野”與兒童讀者的“期待視野”相融合,做到譯文盡量在遣詞造句上朗朗上口,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能夠重現(xiàn)原文的童趣。正如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童話作家黃衣青所提到的:“做兒童文學翻譯要深入到學校,到孩子中間去,熟悉他們的語言特征,使得文章翻譯時做到選詞精當,所翻譯的作品達到孩子的接受能力?!雹冱S衣青,http://baike.baidu.com/view/659177.htm。
(二)照顧兒童的欣賞情趣和童趣,同時保留原文風格翻譯兒童文學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兒童的心理變化、知識水平及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還要注意保留原作的風格。而對于兒童文學來說,重要的是展現(xiàn)原文的童趣?!皟和槿ぃ赐?,是與兒童心理特點相適應的兒童語言行動的情調趣味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反映,通常是兒童文學中情感色調趣味性的總稱”②兒童文學辭典編委會:《兒童文學辭典》,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第22頁。。這是譯者通過針對兒童生活的不同特征和心理使用幽默風趣的筆調、生動具體的描述和兒童化的語言來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并引起他們的共鳴①張魯艷:《接受美學與兒童文學翻譯》,《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著眼于目的語和目的讀者的特點,仔細閱讀原文,感受字里行間中富有感情的語言,傳達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義,創(chuàng)造出功能對等的譯本。
(三)譯者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對源文本的“空白”和“未定點”進行填補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翻譯主體,面對的客體是文本,而文本本身沒有意義,文本的意義只有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是文本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②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哲學詮釋學和接受美學模式》,《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根據(jù)伊瑟爾的理論,文本意義產(chǎn)生的空間就存在于文本結構中的“空白”和“未定點”。這些“空白”和“未定點”的作用就在于激發(fā)、喚起讀者作為接受主體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欲望,即讀者去“填空”,將“未定點”明確化、固定化。因此,譯者并不是簡單地進行語言轉換,而是首先要作為讀者在閱讀時根據(jù)自己的先前經(jīng)驗和審美情趣去填充和完善源文本,然后發(fā)揮文學鑒賞和批評的能力對作品進行闡釋,發(fā)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最后才是從兒童的角度進行語言轉換,再現(xiàn)源文本的思想和童趣。
(四)歸化和異化的合理運用由于各國兒童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傳統(tǒng)觀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應注意文化差異的處理。關于文化差異的處理,常用的翻譯策略有兩個:一是歸化,即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二是異化,即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譯文追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兒童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認知、接受和審美能力,太多異域文化的介入對于思維尚不成熟、注意力難以集中、意志力較為薄弱的兒童而言,很可能擊潰他們的閱讀興趣和信心。兒童文學翻譯強調的是以兒童的視角透析原文,用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和表達形式去翻譯。翻譯中,看似矛盾的歸化和異化是相輔相成的,可以采取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原則。
兩個《夏洛的網(wǎng)》的譯本在語言運用、翻譯方式和翻譯思想上都各有不同,肖毛版采用直譯,力圖使譯文忠于原文,但語言略成人化,說它是一版獻給成人的童話譯作毫不為過。任溶溶版采用意譯,從兒童讀者出發(fā),語言詼諧有趣,易理解,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
本文通過對兩個譯本的比較,指出接受美學在兒童文學發(fā)展的新時期仍然適用,對兒童文學翻譯具有指導意義。翻譯兒童文學應該考慮兒童的心理發(fā)育水平、知識經(jīng)驗、文化修養(yǎng)、人生閱歷、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等特征,用兒童的觀點去透視原文,用童心去鑒賞,以兒童的情趣去體會原文,然后再選用淺顯易懂的兒童語言翻譯兒童文學作品③李新朝,張璘,張杰:《接受:兒童文學翻譯的關鍵—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重譯為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