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仲
文/汕尾市城區(qū)品清小學
小學生,一直都被冠以依賴性有余而獨立性不足的標簽。長輩們似乎覺得那是小孩子的天性所致,依賴是這個年齡段理所當然的事,故而從觀念上、思想上、認識上被先入為主的思維捆綁,坐失培養(yǎng)良機。殊不知,小學生的自主管理潛力是巨大的,只要用心用力,定能為其今后的健康成長儲備強大的獨立力量。
小學生的自主管理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鍥而不舍、紛繁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煞費苦心。遵循培育規(guī)律,因勢利導,融會貫通,方為上上之策。
1.重視年齡特性,破解依賴難題。無可否認,小學生因年齡偏小,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邁入小學行列,經歷不多,心智水平有限,難免會“粘人”,會對大人的行為舉止亦步亦趨,且樂此不疲,不思變通。對此,我們既不可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又不可操之過急,揠苗助長,而應該在日常教育細節(jié)中以身作則,時刻耐心適度規(guī)導,與家長一道重視小學生自主獨立的每一次萌芽。
2.學會放手,告別互戀。小孩子的依賴,與其說是他們對父母、師長的行為感情依戀,不如說是父母、為師者對小孩子的心理依戀。師長、雙親等長輩們不自覺的出于保護初心的“不放手”,恰恰是讓小學生一直處于依賴狀態(tài)而無法自拔的最大障礙所在。我們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在背后默默地酌情適度扶持,又總把決定權交還給他們,才能還小學生一個有主見的回味無窮的美好童年時代,為今后的發(fā)展夯實基礎。
3.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空間。自主管理是綜匯統(tǒng)合的全方位能力,這種綜合能力形成的先決條件就是自由,適度的、有經緯的、有溫度的自由。所以,創(chuàng)設學生的自由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只要心中有愛,教中得法,明白適當的幫扶是為了更好地找準時機的放手,才能在一次次不依戀、不溺愛的放手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獨立的潛力,讓小學生在跌跌撞撞的磕碰中從“依靠你”向“相信我”過渡,還小學生以本我,也還教育以本真。
許多人認為,培養(yǎng)小學生從依賴期過渡到獨立期,本就困難重重,獨立期一旦形成,我們的教育目標似乎就算達到了。其實不然,筆者認為,只有從獨立期再邁入互賴期,才算實現(xiàn)了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培養(yǎng)——
1.加強組織領導和執(zhí)行力的培養(yǎng)。在平時的課堂、班會、隊會、第二課堂等教育陣地上,創(chuàng)設一序列有益于激發(fā)每一位小學生領導力的活動,多讓小學生參與籌劃、安排、組織、實行,鍛煉、強化他們的執(zhí)行力,讓他們脫離長輩們的溺愛泥潭,在老師苦心設置安排和耐心從旁協(xié)作的情境中穩(wěn)扎穩(wěn)打地進步著,前進著,發(fā)展著。
2.注重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是民族之魂,更是每個人的人生柱石。沒有創(chuàng)新,哪來的自主管理,哪來的獨立性?要想讓小學生有主見,就要在平時課堂、課后等場合給學生設疑答疑釋疑的空間,給學生爭論、演說和一題多義的自由,給他們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的平臺。
3.著眼于學習習慣及方法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好多小學生,之所以成績提不上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當。而有主見的人都是自信的,自信是學習、做事的基礎前提。故而,我們要傾盡所能地力促小學生在各項學習中慢慢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準提升自我的學習方法和記憶術,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只要我們多在教育教學中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團結協(xié)作的情境,既做小學生的引路人,又做小學生的“合作伙伴”,更做他們堅實的后盾,學會適當適度適時地“放”與“收”,且有收放自如的藝術與智慧,就能讓小學生早早地告別依戀,讓他們在獨立自主中自然而然地和老師、同學產生彼此的互相依賴,從而收獲學習乃至生活上滿滿的美妙、快樂與幸福,找到教育的歸屬。
誠如上述,小學生自主管理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的良心工程。只有教育者擯棄陳舊的教育觀念,不帶“有色眼鏡”看待本是潛力無限的小學生,從心出發(fā),與愛同行,以處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為己任,既做到不急躁于一時的“細水長流”,又深諳“潤物無聲”的栽培之道,就定能提升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為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