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鶴軍
《父子大學》一書是學人范福潮先生的隨筆集,記錄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跟隨父親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史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過去讀書人治學修身的方法、精神與心得。這段看似尋常的學習經(jīng)歷對于范福潮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意義非凡。 “記事以來,我生命的每一天都與文字相伴,離了文字就像忍饑挨餓一樣難受,這習慣既源自我的秉性,也是父親刻意為之的結果?!备缸哟髮W的學習之旅是范福潮先生書海泛舟的壓艙石,對于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語文學習仍然有指導與借鑒意義。
早晨父親在樹下練易筋經(jīng)。我則坐在院子的石桌旁讀書寫字。父親教我臨柳公權的 《玄秘塔》,一天五個字,每個字寫八遍……父親讓我停下,看他寫這個字,從用墨、握管、筆畫、結體,細細指點,直到我寫的字令他滿意,才許吃早飯。
——摘自 《一日》
寫字起步,特別重視寫字態(tài)度、寫字方法和寫字習慣。每天只練五個字,臨摹、比照、示范、揣摩,用最恰當?shù)姆椒▽W習寫字。少則得,多則惑。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正確指導,形成能力。
學習書面語和學習口語一樣,也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首先學會寫十個字以內的短句,短句練好了,再練習寫十個字以上的長句,再練習寫復雜的句子。句子寫熟練了,再學寫成段的話。
——摘自 《語錄》
學寫語錄,寫好人物的語言,對于寫作的起步與提高有好處。語文老師可以指導學生留意父母、老師及小伙伴的言論,發(fā)現(xiàn)有趣的、好玩的話及時記錄下來,一方面鍛煉書面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語言材料、積累寫作素材、積累自己的思想與發(fā)現(xiàn)。比如:
我的同學陸遜說: “每個人要做自己的老師。首先教好自己,做自己學習的主人?!?/p>
羅老師說: “談遷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獨行其道,堅持自己的追求和夢想。盡管家境貧寒,遭遇厄運,但不能移的是他一以貫之的理想與信念?!?/p>
教我們音樂的王秋云老師說:“唱歌可以獲得幸福與快樂?!?/p>
——以上三則摘自學生筆記
讀書不可貪多。你總說以后想到圖書館工作,若要真把你分到圖書館工作,那是害了你。朱子說,讀書不可貪多,要精讀熟記。在反復誦讀的文章上猛下功夫,用心理會,記熟解透,再讀新內容。
——摘自 《問學雜記》
熟讀而精思,不僅要明白文章寫了什么內容,還要用心體察文章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前后勾連,帶著問題思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做深入的闡發(fā)與聯(lián)想。如果今天能讀40頁,那就只讀20頁,把這20頁細細再讀,用心揣摩,虛心涵詠。好的片段還要摘抄下來,甚至朗讀、背誦。這樣一來,雖然讀得少,但是有所思,有所得,比較下來,還是很成算的??偙冗@本翻翻、那本看看,最終眼花繚亂、頭昏腦漲要好得多。
讀書如同拜師,讀 《論語》即拜孔子為師,讀 《史記》就是拜太史公為師,讀韓文杜詩即拜韓愈、杜甫為師,讀書愈多,拜師愈多。只要用功得法,學問不愁不長進。我教你讀書,就是給你請老師,我死之后,他們會接著給你講課,給你開悟,幫你早日從井底下跳出來。
——摘自 《問學雜記》
在經(jīng)歷和知識領域,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學習可以增長見識,讀書、自學是擺脫蒙昧狀態(tài)的必由之路。讀大家名師的著作,就是把大家名師請到書房里,日日聽他的教誨與指導。書站立在書架上,大家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等你以虔誠之心拜他為師,與他對晤,進行精神的對話與交流。不過,閱讀對話的前提除了積極主動的興趣與態(tài)度,關鍵在于熟讀精思,在精讀的基礎上深入思索,有所理解和體悟,獲得屬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收獲。
父親教我游記的作法: “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機的鏡頭,耳朵就像錄音機,大腦就像膠片和錄音帶,你要旅行,要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聽,用你的心去感受,下筆之前,先做取舍,用不著把旅途中看到的一切全寫下來,要懂得審美,懂得剪裁。像攝像師拍特寫一樣,抓住獨特的景觀,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云,或雨,或人,或物,精心構圖?!?/p>
——摘自 《游記》
從這樣的視角出發(fā)去解讀課文《黃果樹瀑布》,可以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與體悟。作家楊國民先生獨辟蹊徑,從聽覺視角寫自己游覽黃果樹瀑布的見聞。游覽黃果樹瀑布的過程就如同欣賞一曲雄偉壯觀的交響樂——
“剛進入黃果樹風景區(qū),我們便聽到嘩嘩的聲音從遠處飄來,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后像潮水般涌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p>
作者深諳游記的寫作之道,“懂得審美” “懂得剪裁”,他筆下的 《黃果樹瀑布》別樹一幟,側重于寫黃果樹瀑布的聲響及自己的感受。移步換景,移步換 “聲”,寫出了黃果樹瀑布宏偉壯觀的自然魅力,流露出對黃果樹瀑布的贊許之情,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父親說: “讀書,要拿得起,放得下。拿起書,心在書里;放下書,心就要從書里跳出來。尤其是借別人的書,看完后立刻歸還,不可戀棧。書來書去是一種緣分:今日相遇,引為知己,依依不舍,若有緣分,即使分手,日后也會重逢;若無緣分,強留也留不住。”
——摘自 《借書》
讀書人都有借書閱讀的經(jīng)歷,遇到好書,愛不釋手。父親說的“拿得起”與 “放得下”是一種豁達與智慧。 “拿起書,心在書里”,讀書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放下書,心就要從書里跳出來”,不能總是沉湎在書的世界里,而忘記了周圍比書更為具體、更為活潑的現(xiàn)實生活。
珍惜書的緣分。如何真正地擁有一本書,不在于物質上的占有,而是讀通、讀懂一本書,從思想上整體把握書的精髓。掌握一本書,最好的方法是寫成讀書筆記。通過前后勾連,感發(fā)聯(lián)想,與書對話,與作者對話。對作品的內涵有透徹的理解,在書與人之間建立起精神的聯(lián)系。否則,即使這本書一直躺在你的書架上,你也從來沒有真正地擁有過它。
文革期間,我閑居在家,心里惦記著上大學。說起此事,心有戚戚。父親卻不以為然: “念大學是為了治學問?,F(xiàn)在的大學都在搞運動了,教授挨批斗,都下放到五七干校了,很多書不許讀,滿校園都是大字報,沒一點學術氣氛。你若真想讀大學,而不是為了一張文憑,那就跟我念吧。咱父子大學沒有學年學期,你盡管從從容容地念書,念到多大歲數(shù)都行,幾時修完課業(yè),幾時畢業(yè)?!?/p>
——摘自 《父子大學》
父子大學。父親是教授,兒子是學生,家里是講壇??颇坑袣v史與中文。教材是 《史記》與 《詩經(jīng)》,參考書是許慎的 《說文解字》和王力的 《古代漢語》。老師用心地備課講授,學生認真地聽講思考。晚上停電了,點上油燈接著上課,一位老師,一位學生,父子倆雙雙進入了角色,暢游在書籍營造的精神世界里。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與能力。父子大學涵蓋了大學教育所應有的學習精神與價值追求。不為分數(shù),不為文憑,只為學習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 “父子大學”是范福潮先生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年以后,他的兒子在澳洲留學和他視頻聊天:
“老師上課很少講教材上的內容,那是留給學生看的,老師只教你讀書的方法,給你開參考書目,指導你怎樣去收集資料,怎樣分析、推理、論證,解決問題全靠你自己,和您的教法一樣。我能適應澳洲的大學生活,全憑您的影響,當然也得感謝爺爺和您的父子大學?!?/p>
今天,我們的教育是否可以借鑒父子大學的一些思想與做法呢?
父親說:“要把讀的書,每年分配到月,每月分配到日,每日落實到時分,不積時分無以成日課,不積日課怎能成年功?”
父親說: “事在人為,你要不想念書,有的是借口,你要想讀書,有的是辦法。”
“你一邊讀書,一邊練習寫作,閱讀的過程,既是學習文體、技巧和風格的過程,又是學習語言的過程,正音切韻、積累詞匯,煉字鍛句,只要苦讀、勤問、善思、能悟,八年下來,就能為日后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p>
——摘自 《日課》
“日課”,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給予兒子諄諄教導?!叭照n”,把一個宏偉的學習目標細化到月,細化到日,細化到時分,充分地利用時間,勤勉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行走在求學求知的道路上。真正的學習是自學,個人主動求知、主動讀書的愿望很重要。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币朐趯W問的道路上走得遠,鉆得深,必須依靠主動自學。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獲得。唯有 “自得之”,才能從容地、穩(wěn)定地、牢固地擁有知識。掌握的知識,獲得的能力就像是自己家里的東西一樣可以隨手拈來。積累豐富了,學習的資歷深厚了,則可以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
看著父親衰老的臉,冥冥之中,我有一種預感,我的大學,可能就是這個樣子了——沒有校園,沒有教室,沒有同學,沒有教授,沒有論文,也沒有文憑,只有一間陋室,幾箱舊書,父子相傳,言傳身教。不久的將來,父親就要離開我了,但即使離開,也依然活在我的心里,隨時都會指導我的學業(yè)。父子大學超越時空,永遠存在。
——摘自 《傷逝》
“父子相傳,言傳身教”。對學問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情、對知識的敬重一直伴隨著范福潮先生。父子大學的意義在于學習本身,不在于任何附加的意義。父子大學雖然告一段落了,但學習永遠不會停止。死而不亡者壽,父親的治學精神將一直活在 “我”、 “我”的后輩及讀者的心里。
“父子大學超越時空,永遠存在?!?《父子大學》,一篇篇發(fā)自肺腑的真情文章張弛有度,進退有據(jù),看似隨手拈來,其實匠心獨運。雖然隔著文字一層,但仍然能夠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yǎng)與豐厚的底蘊,這要感謝父子大學的熏陶與歷練。
伊川先生每見學子能靜坐,便嘆其善學。蘇東坡詩曰: “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睂W習在路上,讀書人的時間和生命就是這么超越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