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清
(江蘇省啟東市呂四中學 226241)
化學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經歷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的處理有助于學生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但是教學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實驗由于學生參與度較少,且容易受到辦學條件的限制,因此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受到多種制約,為此筆者提出要采用創(chuàng)新思路來優(yōu)化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設計,由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以往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過分地強調了教師的作用,卻徹底忽視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在實驗過程中,演示實驗一般就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是純粹的觀眾;學生實驗也是在教師導演下的一幕幕話劇,教師全方位地將腳本和臺詞安排好,學生只要按部就班的操作,就能收獲理想中的結論.這樣的實驗教學方式顯然是無助于學生發(fā)展和提升的.
如何讓實驗具有其本來的效果,如何讓實驗更好地促成學生能力的提升呢?筆者認為,教師必須要結合創(chuàng)新思維來優(yōu)化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方式,比如演示實驗也可以讓學生來進行演示,當學生全方位參與到實驗演示中時,對參與的學生而言,這自然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體驗,對那些觀看的學生而言,同學的演示往往也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比如學生實驗,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漸完善實驗思路,面對實驗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也要積極展開思考和探索,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應變思維也將得到發(fā)展.
比如指導學生探索“過氧化鈉”的性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相關演示實驗的操作中,當然教師也必須關注實驗的安全性:吹氣所用玻璃管的長度、發(fā)生火災的隱患、實驗藥品的用量等等,這些都值得教師引導學生在操作之前就展開思考和設計.這樣的演示實驗也將演變?yōu)樘N含著師生相互合作的探究性實驗.實驗過程中,一些準備工作也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比如用棉花團包裹著過氧化鈉粉末,具體操作時學生更應該是首要人選,這時教師必須要提醒其他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仔細而慎重地觀察,當操作同學用滴管向著棉團滴水的時候,其他學生就要注意實驗中發(fā)生著怎樣的現(xiàn)象.而且實驗的機會要適當均等一些,這一次安排這個學生向著棉團滴水,下一次則安排另一個學生向著棉團吹氣,畢竟參與實驗的機會非常珍貴,應該讓盡量多的學生都獲得鍛煉和體驗的機會.這樣的實驗處理才會更加充分,才能真正做到最大程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展開實驗教學.
學生總是對題材新穎的內容充滿興趣,他們的關注度也會由此而得到提升,在實驗教學中也是如此.畢竟很多學生都有預習的習慣,他們能夠在教材的閱讀過程中對實驗產生一個大概的認識,如果教師原封不動地對實驗進行演示和操作,他們很難產生多么深刻的理解與認識,但是如果教師對實驗進行適當地調整,則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新鮮感,學生的探索欲望會因此而被激活.筆者認為這樣的創(chuàng)新只需要將思路適當調整即可,可以是對藥品的替換,可以是對反應條件的改變,也可以是對實驗操作的微調等等,實驗的設計可以是強化實驗現(xiàn)象,提升實驗效率.
比如在引導學生研究焰色反應時,教師一般都會采用鉑絲來吸附一些溶液,將其放在火焰上灼燒,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粉筆也能夠吸附一定的溶液,因此就用粉筆替代鉑絲,這樣所吸附的溶液量還比較多比較集中,所產生的火焰現(xiàn)象也比較明顯.
以創(chuàng)新來優(yōu)化實驗內容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實驗效率,有時也可以反其道行之,即調整之后,實驗現(xiàn)象變得不再明顯,或是實驗索性就失敗了,這時正好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以更加靈活的思路在探索如何改進,避免實驗的失敗,學生都有一顆好勝之心,這樣的教學更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涉及到很多不同類別實驗儀器的使用,使用過程中也需要學生進行組裝,這樣的過程對學生的操作水平能夠帶來訓練效果,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有時候玻璃管使用不慎,就容易發(fā)生折斷,甚至導致學生的人身傷害.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對常規(guī)的實驗裝置進行組裝或調整時,一方面要指導學生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實驗,另外一個方面也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創(chuàng)新來優(yōu)化實驗,安排學生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比如一次性的注射器、飲料瓶子、塑料袋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高中化學實驗學習中的重要素材.
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自制實驗器材來優(yōu)化實驗操作,能夠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學生采用自己選取的素材來進行實驗,往往能夠顯示出更強的學習熱情.整合生活中的瓶瓶罐罐來完成實驗,還有助于對教學資源進行優(yōu)化調配,在當前的教學體系下,為了更加有效地促成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多方位地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要積極擴充化學實驗室資源,但是學校所安排的資金往往是有限的,如何才能“花小錢辦大事”呢?將生活中哪些簡便易得,甚至是一些廢棄物拿過來,重新使用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設計將大大降低實驗的成本,而且這樣的實驗還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延伸相關探索,畢竟實驗器材和裝置本就源自生活,學生也就可以在課外非常方便地復制實驗過程.
比如在研究氯氣的漂白性時,教材上所展示的實驗包括制備、收集、儲存、尾氣處理等等,相關過程顯得非常繁瑣,而且藥品使用量也非常大.教學過程中,筆者對實驗進行了更加優(yōu)化的調整,用高錳酸鉀和濃鹽酸進行反應來制備氯氣,將盛放有0.2g高錳酸鉀固體的眼藥水瓶放到大燒杯中,并且在燒杯底部放著一張濕潤的紅紙、一張干燥的紅紙、還有浸潤著氫氧化鈉溶液的棉團.實驗過程中向藥水瓶中滴入適量的濃鹽酸,然后迅速用保鮮膜將燒杯的上口封住.這樣實驗簡便易行,尾氣也可以通過氫氧化鈉溶液吸收,能夠提升教學的效率.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通過創(chuàng)新來優(yōu)化實驗設計,以此來促進學生從實驗中更好地收獲知識、能力,以及探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