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 a.文學院;b.陜西文化資源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陜西 西安 710119)
被譽為“詞中老杜”“兩宋之間,一人而已”的周邦彥之所以在詞的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北宋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文體批評興盛之文學思潮有極大關系,而周邦彥的文體觀念則與杜甫、黃庭堅的文體理論及文學思想密不可分〔1〕。本文通過輯錄檢視自宋以來歷代批評家關于周邦彥以詞為主的文學創(chuàng)作評論文獻,提煉建構(gòu)出周邦彥系統(tǒng)的文體學思想,包括本色當行的辨體尊體論、破體變體論、以詩為詞論、偏長某體與兼?zhèn)浔婓w論、文體源流論等,進而與杜甫、黃庭堅等的文體批評進行比較,以見其在唐宋文體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宋代的辨體尊體論頗為興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表述方式就是“本色當行”說。這種“本色當行”的辨體論,南宋文論家嚴羽所論最為系統(tǒng),如《滄浪詩話·詩法》:“須是本色,須是當行?!薄?〕《詩辨》:“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薄?〕“韓退之《琴操》極高古,正是本色,非唐賢所及。”〔2〕王水照先生對“本色當行”的尊體辨體特征是這樣解釋的:“尊體,要求遵守各類文體的審美特性、形制規(guī)范,維護其‘本色’、‘當行’?!薄皬娬{(diào)的‘本色’即是文體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薄?〕
關于周邦彥的詞,歷代詞評家多從尊體辨體的角度思考,認為其本色當行,符合詞言情、合律、婉約的文體規(guī)范,如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附錄》評其《法曲獻仙音·蟬咽涼柯》詞云:“結(jié)是本色俊語?!薄?〕評《紅羅襖》:“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過一分,便入山谷惡道矣?!薄?〕《喬大壯手批周邦彥〈片玉集〉》評《南鄉(xiāng)子》:“詞客當行之筆?!薄?〕這種本色當行之詞方為詞之正體、正宗、正則,如王世貞《藝苑卮言·詞之正宗與變體》:“言其業(yè),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矣,詞之正宗也”〔4〕,就是從詞家之詞體正與變的角度對詞進行評價。而這種正體與變體的關系,既是辨體與破體的辯證關系,也是婉約派與豪放派的對立關系。在這里,王世貞把周邦彥與李煜、晏殊、晏幾道、秦觀、李清照等婉約派代表相提并論,顯然是認同北宋以來詞論家把描寫艷情愛情、務須合律的婉約派之詞作為詞家正宗和正體這一說法的。而我們知道,與此對立的則是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他們作詞不遵守詞作應纏綿悱惻、要眇宜修的文體規(guī)范,屬于以詩為詞、以賦為詞的破體變體。陳廷焯認為周邦彥詞“纏綿凄咽”、為“艷體正則也”的論斷亦可作為佐證,如《詞則·閑情集》評《點絳唇·遼鶴歸來》:“纏綿凄咽,措語亦極大雅,艷體正則也”〔4〕。這里所謂“措語亦極大雅”,正說明語體雅與俗的關系也是辨析周詞正體與變體的辨體批評標準。劉體仁即認為“其體雅正”,如《七頌堂詞繹·周美成詞體雅正》云:“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語,其體雅正,無旁見側(cè)出之妙”〔4〕。
此外,詞須合律方為本色當行,也是宋以來詞學之主流論調(diào),如沈曾植《菌閣瑣談》附錄《手批詞話三種·詞筌》云:“‘長調(diào)推秦、柳、周、康為協(xié)律?!壬疲骸运问里L尚言之,秦、柳為當行,周、康為協(xié)律,四家并提,宋人無此語也?!薄?〕此處將四家并提,所謂“秦、柳為當行,周、康為協(xié)律”顯然是互文見義的,即秦、柳、周、康四家詞皆協(xié)律,也因此是當行的。再如田同之《西圃詞說·王士禎論詞》:“有詩人之詞,唐、蜀、五代諸人是也。文人之詞,晏、歐、秦、李諸君子是也。有詞人之詞,柳永、周美成、康與之之屬是也。有英雄之詞,蘇、陸、辛、劉是也?!薄?〕所謂詞人之詞有別于詩人之詞和文人之詞等,正是著眼于周邦彥詞的本色尊體正體來說的。再如《封背題識》:“近世所議其多俳體者,要皆出于樂府遺音,實倚聲之當行本色,非專家不能為之?!薄?〕
宋代文體學中的本色當行辨體論多涉蘇、黃及其江西詩派,且往往是以反面的對立的角色出現(xiàn)。正如陳師道、張戒、嚴羽等所指摘的,以蘇黃為代表的宋詩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相對于唐詩來說,這是詩的破體和變體,沒有遵守詩歌創(chuàng)作應重視情性、興趣、妙悟的文體規(guī)范,也就是說這種有別于極具興趣韻味的唐詩的蘇黃宋詩是非本色和非當行的。如《艇齋詩話》:“東坡之文妙天下,然皆非本色,與其它文人之文、詩人之詩不同。文非歐曾之文,詩非山谷之詩,四六非荊公之四六,然皆自極其妙?!薄?〕當時學界對黃庭堅詩的文體批評也多為諸如此類的非本色貶斥,以嚴羽為代表。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如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便認為黃庭堅詩“極天下之本色”,其云:“后山地位去豫章不遠,故能師之。若同時秦晁諸人,則不能為此言矣。此惟于詩者知之。文師南豐,詩師豫章,二師皆極天下之本色,故后山詩文高妙一世”〔5〕。這種風行于兩宋的“文章以體制為先”的辨體批評,也即本色當行的辨體觀念,在明代達到極盛,胡應麟則是將“體制為先”的辨體論與本色當行說結(jié)合起來論述的重要文論家。如胡應麟云:“文章自有體裁,凡為某體,務須尋其本色,庶幾當行。”〔6〕此則文獻往往為現(xiàn)當代文體學者所引用。對此,我們可以將蘇黃之論及胡應麟觀點與上列周邦彥相關詞作本色論文獻對照參看,以見周邦彥詞創(chuàng)作符合本色當行的文體規(guī)范不是孤立的特別現(xiàn)象,而是宋代辨體批評風氣所形成的文學思潮的一種反映。
在文體的正變觀上,周邦彥以本色尊體之正體為主,但在詞體的破體創(chuàng)調(diào)上也很有成就,這一點與杜甫、黃庭堅都有相似之處。關于其詞創(chuàng)作的變體革新及其在宋代詞學史上的地位,江順詒輯、宗山參訂《詞學集成》卷五之陳曼生《衡夢詞》序云:“夫流品別則文體衰,摘句圖而詩學蔽。……是以耆卿騫翮于津門,邦彥厲響于照碧。至北宋而一變。”〔4〕“宋之樂用于慶賞飲宴,于是周、秦以綺靡為宗,史、柳以華縟相尚,而體一變?!薄?〕張祥齡《詞論·詞變體格》:“片玉善言‘羈旅’,白云善言‘隱逸’,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天也?!薄?〕所謂“至北宋而一變”“而體一變”云云,都看到了周邦彥詞在北宋詞體革新中的轉(zhuǎn)關作用。
具體來說,如小令創(chuàng)新上,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菩薩蠻》云:“美成小令于溫、韋、晏、歐外,別開境界,遂為南宋諸名家所祖?!薄?〕長調(diào)破體上,如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周柳蘇辛最工長調(diào)》評《浪淘沙慢》:“長調(diào)自以周、柳、蘇、辛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詞,精壯頓挫,已開北曲之先聲。”〔4〕鄒祗謨《遠志齋詞衷·董文友詞論》:“清真樂章,以短調(diào)行長調(diào),故滔滔莽莽處,如唐初四杰,作七古嫌其不能盡變?!薄?〕王士禎《花草蒙拾·溫韋非變體》說:“夫溫、韋視晏、李、秦、周,譬賦有《高唐》、《神女》,而后有《長門》、《洛神》?!薄?〕關于這一點,王國維的“創(chuàng)調(diào)之才多”可謂最具權威和說服力了,其《人間詞話·美成創(chuàng)意少》云:“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chuàng)調(diào)之才多,創(chuàng)意之才少耳?!薄?〕
當然,也因為周邦彥詞作語體的創(chuàng)新求奇,致使其詞作偏離雅正而具有俗俳的傾向,當然這本身就是一種破體,如馮金伯《詞苑萃編》卷二十二評《紅窗迥》:“《客亭類稿》引周邦彥亦有《紅窗迥》詞云:‘……此亦詞中俳體,而尚饒情趣,迥異柳七、黃九諸闋。’”〔4〕陸輔之《詞旨》下:“詞用虛字貴得所,雅則得所耳。當時俳體頗俗,屯田最甚,清真不免時見”〔4〕,不免為后人所譏,而其是非功過亦難成定論。
周邦彥詞的破體創(chuàng)調(diào)特征與杜甫和黃庭堅文體學思想中的破體變體觀念有很深的淵源關系,三者極為接近。如宋人胡仔就指出杜甫詩的“破體”特征是:“古詩不拘聲律,自唐至今詩人皆然,初不待破棄聲律。詩破棄聲律,老杜自有此體,如《絕句漫興》《黃河》《江畔獨步尋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聲律,渾然成章,新奇可愛,故魯直效之作……之類是也。”〔7〕黃庭堅詩也同樣具備破體的特點,如王直方《王直方詩話》云:“張文潛云:以聲律作詩,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謹守之。獨魯直一掃古今,直出胸臆,破棄聲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鐘聲和鳴,渾然天成,有言外意。近來作詩者頗有此體。然自吾魯直始也?!薄?〕可以看出,從文體批評的角度看,胡仔評價杜甫和王直方評價黃庭堅時,都不約而同以“破棄聲律”道出二者的破體創(chuàng)新,而胡仔所謂“故魯直效之作”云云也看出二者破體變體觀的影響關系。我們知道,文體學思想是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周邦彥詞創(chuàng)作所反映出來的文學觀念與杜甫和黃庭堅的文學思想極為相似〔1〕,密不可分,故而三者文體學思想關系中破體變體論的相互影響也無疑是自然而然的,這對于佐證和理解三者之間密切的文學思想關系不無幫助。
宋代辨體論的核心“文章以體制為先”的尊體辨體理念,是在具體的諸如詩文之辨、詩詞之辨、古律之辨等文類辨析中總結(jié)出來的,實則是辨體尊體與破體變體這一中國古代文體學理論上的核心對立范疇之爭。吳承學先生《破體之通例》云:“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十分重視‘辨體’……然而宋代以后,破體為文成為一種風氣:以文為賦、以文為四六、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古為律等在在可見?!薄?〕
其中,關于以詩為詞的詩、詞之辨,主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其一是尊體,認為詞與詩體裁不同,文體規(guī)范有別,風格也因之而各有特色。如陳師道《后山詩話》所云:“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迨也”〔2〕,認為秦觀詞情感含蓄、風格婉約,最為本色當行;而蘇軾以詩為詞,以詞言志,在詞中發(fā)議論,失去了詞體須“要眇宜修”的婉約本色。這是宋人及至明清學者推尊詞體的共同主張。其二,認為詩詞沒有分別,極力贊賞蘇軾等“以詩為詞”,對“以詩為詞”這種破體現(xiàn)象持寬容和肯定態(tài)度。如針對陳師道上述反對“以詩為詞”的經(jīng)典言論,金代王若虛就提出了不同意見,其《滹南詩話》云:“陳后山謂子瞻以詩為詞,大是妄論,而世皆信之,獨茅荊產(chǎn)辨其不然,謂公詞為古今第一。今翰林趙公亦云此,與人意暗同。蓋詩詞只是一理,不容異觀”〔5〕。
周邦彥詞最大的成就就是“以詩為詞”,這一點宋人陳振孫、張炎、沈義父等已發(fā)現(xiàn)并指了出來,諸如“多用唐人詩句隱括入律,渾然天成”“采唐詩融化如自己者”“善于融化詞句”“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jīng)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等等,對此都是極為贊賞。如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周美成多用唐人詩句隱括入律,渾然天成。長調(diào)尤善鋪敘,富艷精工,詞人之甲乙也?!薄?〕張炎《詞源》卷下:“美成詞只當看他渾成處,于軟媚中有氣魄。采唐詩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長。惜乎意趣卻不高遠?!薄?〕“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善于融化詞句,而于音譜,且間有未諧,可見其難矣。作詞者多效其體制,失之軟媚,而無所取。此惟美成為然,不能學也。”〔4〕沈義父《樂府指迷·清真詞所以冠絕》:“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且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jīng)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薄?〕再如毛幵《樵隱筆錄》云:“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4〕,也是以詩比詞,認為詩與詞有相通之處,而宋人的詞學破體與尊體之爭也于此可見一斑。通過上述文論家對周邦彥“以詩為詞”的文體批評,可以看出清真詞既有別于晏歐婉約派,又不同于蘇辛豪放派,在有宋自樹一幟。
清代詞學繁榮,一些著名詞學批評家諸如譚獻、陳廷焯、王國維等都對周邦彥的“以詩為詞”有所論議并評價極高,認為其大體有如下幾種“以詩為詞”的方式:一是融化唐人詩句,隱括入詞。如陳廷焯《詞則·放歌集》評《西河金陵懷古》:“此詞以‘山圍故國’、‘朱雀橋邊’二詩作藍本,融化入律,氣韻沉雄,音節(jié)悲壯。”〔4〕陳洵《海綃翁說詞稿》評《渡江云》:“‘暖回’二句……皆從前人詩句化出?!薄?〕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言氣質(zhì)神韻不如言境界》:“‘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美成以之入詞,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4〕鄭文焯撰、葉恭綽輯錄《大鶴山人詞話附錄》:“沈伯時論詞云:‘讀唐詩多,故語多雅淡?!稳擞须[括唐詩之例。玉田謂:‘取字當從溫、李詩中來。’今觀美成、白石諸家,嘉藻紛縟,靡不取材于飛卿、玉溪,而于長爪郎奇雋語,尤多裁制?!薄?〕《片玉詞》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詞多用唐人詩句隱括入調(diào),渾然天成,長篇尤富艷精工,善于鋪敘?!职顝┍就ㄒ袈?,下字用韻皆有法度?!薄?〕鄭文焯《清真詞校后錄要》:“美成詞切情附物,風力奇高,玉田謂其取字‘皆從唐之溫、李及長吉詩中來’一語,思過半矣?!薄?〕陳廷焯《詞壇叢話·美成詞工煉無比》:“美成詞,镕化成句,工煉無比,然不借此見長。此老自有真面目,不以掇拾為能也?!薄?〕《封背題識》:“清真風骨原于唐詩人之劉夢得、韓致光,與屯田所作異曲同工?!薄?〕這是周邦彥以詩為詞的主要破體方法,即融化唐人詩句入詞而渾然天成,屬于隱括詞中的一種不完全形式,后人評述也多集中于此。二是詞論家發(fā)現(xiàn)周詞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用事用典,且多為與唐代詩人詩作有關的典故,這與黃庭堅所謂杜詩無一字無來處有相似之處,也即嚴羽所貶責的以蘇黃為代表的宋人以學問為詩現(xiàn)象。如阮元《宛委別藏》鈔本詳注周美成《片玉集》十卷四庫提要:“元龍以美成詞借字用意言言俱有來歷,乃廣為考證詳加箋注焉?!薄?〕俞平伯《論詩詞曲雜著》評《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通篇用事,多系唐大家詩,意境沉雄,音調(diào)圓潤?!比怯米髟姷姆椒ㄗ髟~,詞體如詩體,包括風格和體裁,如譚獻《復堂詞話·評周邦彥詞》《六丑·薔薇謝后作》:“但以七言古詩長篇法求之,自悟?!薄?〕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評《紅林檎近·詠雪》:“詠雪‘高’字有力,‘才’字有思,言雪時柳高而未軟也,詩之興體?!薄?〕江順詒輯、宗山參訂《詞學集成》卷五:“汪稚松云:‘茗柯詞選,張皋文先生意在尊美成,……其詞貴能有氣,以氣承接,通首如歌行然?!薄?〕此外,譚獻《譚評詞辯》卷一評《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且莫’二句,杜詩韓筆。”〔4〕喬大壯《手批周邦彥片玉集》評《還京樂》:“陳匪石說:此篇乃用古文筆法”〔4〕,還涉及到周邦彥以文為詞這一詞學破體現(xiàn)象。
周邦彥“以詩為詞”的破體創(chuàng)作主要受到杜甫“以詩為文”的深刻影響,并與黃庭堅的“以文為詩”如出一轍,可謂異曲同工。杜甫文體學思想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宋人廣泛評價的“以詩為文”和“以文為詩”〔10〕,這與周邦彥的“以詩為詞”極為相似。相關評論文獻也往往從風格和地位上對周詞與杜詩進行比較,而其深層原因正是著眼于這種破體方法的相通。如陸鎣《問花樓詞話·蘇辛周柳》:“詞家言蘇、辛、周、柳,猶詩歌稱李、杜,駢體舉庾、徐,以為標幟云爾。”〔4〕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xù)編三:“慢詞北宋為初唐,秦、柳、蘇、黃如沈、宋,體格雖具,風骨未遒?!镀瘛穭t如拾遺,骎骎有盛唐之風矣?!薄?〕汪東《唐宋詞選》:“詞至清真,猶文家有馬、揚,詩家之有杜甫,吐納眾流,范圍百族,古今作者,莫之與競矣。”〔4〕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一則如杜陵之詩,包括萬有,空諸倚傍,縱橫博大,千變?nèi)f化之中,卻極沉郁頓挫,忠厚和平?!薄?〕正是看到二者“體格”“風骨”之“沉郁頓挫”的契合無間。
此外,周邦彥融化杜詩為詞也是其“以詩為詞”的重點,但融化并非因循,其中不乏創(chuàng)意變體,并將杜詩之“拗體”的破體方法用于小詞創(chuàng)作。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一:“周美成‘水亭小。浮萍破處,檐花簾影顛倒’,按杜少陵詩‘燈前細雨檐花落’,美成用此‘檐花’二字,全與出處意不相合,乃知用字之難矣。”〔4〕陳世焜《云韶集》卷四:“詞中之圣也。”〔4〕手抄本鄭校:“清真此曲(《蘭陵王慢·詠柳》)為名作,一首中四對句,皆作拗體,最為沉毅,和之難工,且多不依其格?!薄?〕
周邦彥的“以詩為詞”與黃庭堅的“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亦不無關系,這種關聯(lián)的紐帶就是杜甫其人其詩。其中,最為學界所熟知的經(jīng)典論斷就是王國維稱周詞為“詞中老杜”,以及方回稱黃詩及其江西詩派“以杜為祖”,對此可參看拙文《論“江西詩派”文學思想對周邦彥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1〕,而黃庭堅“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的文體學思想本人亦有專文論述〔11〕。關于周黃的關系,列舉數(shù)例以見大概。如龐元英《談藪》:“《六丑》(詠落花)……脫胎換骨之妙極矣”〔4〕,以黃庭堅“脫胎換骨”來評周邦彥“以詩為詞”,頗為恰切。再如朱孝臧所謂周邦彥詞“言言皆有來歷”之評,更是在黃庭堅評杜甫“無一字無來處”的基礎上,把周、杜、黃三人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也更加清楚地讓我們看到三人文體學思想的承傳影響關系。再如朱孝臧??趟渭味瘫娟愒埣ⅰ镀窦罚骸爸苊莱梢耘运堰h紹之才,寄情長短句,縝密典麗,流風可仰。其徵辭引類,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真足冠冕詞林。”〔4〕
此外,陳銳還以院本和小說文體來比喻評價周邦彥詞的文體特征和創(chuàng)作成就,亦頗有文體學意味,如陳銳《袌碧齋詞話·以院本喻周柳》:“屯田詞在院本中如《琵琶記》,清真詞如《會真記》?!薄?〕《袌碧齋詞話·以小說喻周柳》:“屯田詞在小說中如《金瓶梅》,清真詞如《紅樓夢》”〔4〕,這可以說是對“以詩為詞”之詩與詞關系的很好補充,對研究周邦彥與柳永詞的文體學比較影響關系頗具啟示意義。
中國古代文體學理論中的偏長兼善之說源于曹丕《典論·論文》。到了宋代,宋人評價杜甫的文體學偏長和兼?zhèn)渲撘粫r興起,輔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宋代文學大家創(chuàng)作實踐的集文體之大成,這一文體學理論逐漸成熟起來。而周邦彥的文體集成和兼?zhèn)浔婓w之論,就與杜甫和黃庭堅等有直接關系。
關于杜甫的文體之集大成一說,自元稹以來,代不乏人,如元稹稱其“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12〕,歐陽修稱:“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①,秦觀說:“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②,陳師道謂:“蘇子瞻云: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2〕,嚴羽指出:“少陵詩……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13〕,辛文房云:“觀李杜二公……雙振當時,兼眾善于無今,集大成于往昔”③,李東陽稱:“執(zhí)此以論,杜真可謂集詩家之大成者矣”〔5〕等等。至于黃庭堅眾體兼善,南宋眾多學者已有發(fā)現(xiàn)并曾加以評論和總結(jié),如呂本中稱:“極風雅之變,盡比興之體,包括眾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8〕,陸游說:“故其(山谷)詩文汪洋閎肆,兼?zhèn)浔婓w,兼出新意,愈奇而愈渾厚”〔8〕,陸九淵評論:“至豫章而益大肆其力,包含欲無外,搜抉欲無秘,體制通古今”〔8〕,周必大指出:“若乃濃淡鮮妍,體備眾妙,則副墨之子,亦如佩夫子象環(huán)耳”〔8〕,等等。
關于周邦彥兼?zhèn)浔婓w之文體觀念,一方面是就其詞的創(chuàng)作成就而言的,專指其詞作集文體之大成,如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清真集大成者也”〔4〕。劉熙載《藝概·詞概》:“周美成詞,或稱其無美不備?!薄?〕陳匪石《聲執(zhí)》卷上:“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4〕這種文備眾體是指兼具各種不同風格,所謂“體備剛?cè)帷薄按溯p利,彼沉郁”云云,如陳洵《海綃翁說詞稿》評《花犯·詠梅》:“此詞體備剛?cè)?,手段開闊,后來稼軒有此手段,無此氣均;若白石則并不能開闊矣”〔4〕。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附錄》評《氐州第一》:“此與《瑞鶴仙》一闋皆絕新機杼,而結(jié)體各別,此輕利,彼沉郁。”〔4〕與宋人評杜詩集大成一致,評者亦把杜、周對舉并提,如胡念貽輯《詞潔輯評》卷五:“美成如杜,白石兼王、孟、韋、柳之長?!薄?〕周濟《周濟詞辨自序》:“余不喜清真,而(董)晉卿推其沉著拗怒,比之少陵?!薄?〕關于偏長某體,則很明確,即長于詞、長短句,這實則與其詞集大成之論殊無二致,如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邦彥博文多能,尤長于長短句、自度曲,其提舉大晟府亦由此。既盛行于世,而他文未傳?!薄?〕
另一方面,是就其各類文體包括詩、文、賦等集大成而言的,且都注意到了其創(chuàng)作中的以詞掩文現(xiàn)象。關于周邦彥集各類文體之大成的文體學成就,宋代眾多著名學者就已注意到并指了出來。如其為學者所極力稱道的大賦《汴都賦》,宋以來的各種史傳筆記序跋大多提及并大書特書,如潛說友《咸淳臨安志·人物傳》:“周邦彥字美成,少涉獵書史。游太學,有雋聲。元豐中,獻《汴都賦》七千言,多古文奇字,神宗嗟異,命左丞李清臣讀于邇英閣,多以邊旁言之,不盡悉也?!顝┠芪恼拢罱庖袈?,名其堂曰‘顧曲’,樂府盛行于世。……然其文,識者謂有工力深到處,磬鏡烏幾之銘,有鄭圃、漆園之風,禱神之文仿《送窮》、《乞巧》之作,不但詞調(diào)而已”〔4〕。張端義《貴耳集》下:“邦彥以詞行,當時皆稱美成詞,殊不知美成文筆大有可觀,作《汴都賦》,如箋奏雜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詞掩其他文也?!薄?〕樓鑰《清真先生文集序》:“班孟堅之賦兩都,張平子之賦二京,不獨為五經(jīng)鼓吹,直足以佐大漢之光明,誠千載之杰作也?!醇叭?,作《汴都賦》凡七千言,富哉,壯哉!鋪張揚厲之工,期月而成,無十稔之勞……以一賦而得三朝之眷,儒生之榮莫加焉。公之歿,距今八十余載,世之能誦公賦者蓋寡,而樂府之詞,盛行于世,莫知公為何等人也?!薄?〕“及詳味其辭,經(jīng)史百家之言,盤屈于筆下,若自己出,何用功之深而致力之精耶!故見所上獻賦之書,然后知一賦之機杼,見《續(xù)秋興賦后序》然后知平生之所安?!娢?,幸不泯沒,鑰之愿也?!薄?〕都看到其在大賦之外,能作各體文章,包括箋奏雜著、銘記詩文等,所謂“文筆大有可觀”。他如《東都事略·文藝傳》:“邦彥能文章,世特傳其詞調(diào)云?!薄?〕莊綽《雞肋編》中:“周邦彥待制,嘗為劉昺之祖作埋銘,以白金數(shù)十斤為潤筆,不受?!薄?〕《書錄解題·集部·別集類》有《清真雜著》三卷,云:“邦彥嘗為溧水令,故邑有詞集,其后有好事者,取其在邑所作文、記、詩、歌并刻之”〔4〕,也從側(cè)面說明周邦彥埋銘、文、記、詩、歌等眾體兼?zhèn)涞奶卣鳌7泊?,皆是周邦彥博覽經(jīng)史百家之書的結(jié)果,即《宋史·文苑傳》所云:“疏雋少檢,不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4〕。
對于周邦彥長于詞之外眾體兼善的文體學思想,王國維可以說是總結(jié)者,如其《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云:“先生《汴都賦》變《二京》、《三都》之形貌,而得其意,無十年一紀之研練而有其工。壯采飛騰,奇文綺錯。二劉博奧,乏此波瀾;兩蘇汪洋,遜其典則。至令同時碩學,只誦偏旁;異世通儒,或窮音釋,然在先生猶為少作已?!薄?〕“《重進汴都賦表》高華古質(zhì),語重味深,極似荊公制誥表啟之文,末段仿退之《潮州謝上表》,在宋四六中頗為罕覯。《五禮新儀》箚子,語尤簡古,又與《重進汴都賦表》同一機杼,時先生雖已在外,疑亦出其手也?!薄?〕“先生詩之存者,一鱗片爪,俱有足觀。至如《曝日》詩云……語極自然,而言外有北風雨雪之意,在東坡和陶詩中,猶為上乘,惜僅存四句也?!薄?〕“陳元靚《歲時廣記》有先生內(nèi)制《春帖子》三斷句。案:宋制春帖子詞均翰林學士為之,先生未任此官,殆為人代作耶。”〔4〕“先生詩文之外,兼擅書法。”〔4〕“先生于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薄?〕“兩宋之間,一人而已?!薄?〕
自宋代以來,學者多認為周詞溯源于柳永,稱“清真詞多從耆卿奪胎”“周詞淵源,全自柳出”等等,如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周《大酺》、《蘭陵王》諸曲最奇崛?;蛑^深勁乏韻,此遭柳氏野狐涎吐不出者也?!薄?〕郭麐《靈芬館詞話》卷一:“詞之為體,大略有四:……施朱傅粉,學步習容,如宮女題紅,含情幽艷,秦、周、賀、晁諸人是也。柳七則靡曼近俗矣?!薄?〕周濟《宋四家詞選》評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清真詞多從耆卿奪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薄?〕蔡嵩云《柯亭詞論·周詞全自柳出》:“周詞淵源,全自柳出。其寫情用賦筆,純是屯田家法?!薄?〕俞平伯《論詩詞曲雜著·清真詞釋》引夏孫桐《手評本清真集》:“清真平寫處與屯田無異,至矯變處自開境界,其擇言之雅,造句之妙,非屯田所及也。”〔4〕
學界關于周邦彥與柳永的詞學比較成果頗為豐碩,這些文獻亦多被提及,但我們完全從文體學的視域來重新審視,其學術效驗便自不同,這在宋代詞學史及宋代文體學史上都具有特殊意義。需要說明的是,周邦彥本人關于文體批評的言論文獻很少,他的功績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上各體文學尤其是詞體的文體實踐,所以我們更多是從后世歷代學者對他詞體成就及各體文學作品的相關文體評價的大量文獻中來總結(jié)分析,進而窺見他的文體學思想。這樣來研究和看待他的文體學思想是否科學可靠呢?羅宗強先生認為:“有的文學家可能沒有或很少文學理論的表述,而他的創(chuàng)作所反映的文學思想?yún)s是異常重要的。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文學思想史上為數(shù)不少?!薄?4〕這樣來說,歷代批評家對周邦彥創(chuàng)作的文體評論,無疑代表著周邦彥文學創(chuàng)作實際所反映出來的文體學思想。
注釋:
①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20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②秦觀《淮海集》卷22,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辛文房《唐才子傳》卷2,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