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桂,盧允慶
(1.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2.泉州工藝美術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生活狀況,對處于社會底層的工人命運進行深刻思考。在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及政治的歷史變遷規(guī)律等基礎上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它充滿著人文關懷,它不是懸空的,而是在現(xiàn)實人的多樣化生活中現(xiàn)實地展開的,它強調通過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改變人們所生活的政治環(huán)境,為實現(xiàn)人們過上美好多樣的生活創(chuàng)造政治前提條件。由于它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從而超越了唯心史觀指導下的宗教的彼岸幸福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空中樓閣,實現(xiàn)了由空想到科學的轉變。它的產生對于浩浩蕩蕩的工人階級運動來說是巨大的福音,這預示著從此,工人階級運動不再盲目地爭斗和犧牲,而是有了先進理論指導,有了更加明確的戰(zhàn)斗目標和革命對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實踐,已經成為改善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的偉大運動,它拓寬著中國人民的活動領域與范圍,提高著中國人民的自由與民主程度,為世界人民的生活提供一種和平發(fā)展與民主發(fā)展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
任何能夠久遠流傳的哲學被稱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其根本原因在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把握與回應??茖W社會主義理論作為19世紀的重要哲學理論,必然對人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進行深度回應。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通過靠加大對工人剝削強度而獲得發(fā)展的年代。工人階級雖然為推翻封建地主階級付出巨大努力,但是并沒能獲得想要的自由與民主,而仍然處于被剝削地位。因而他們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在關注無產階級的自由與解放運動,立足勞動大眾的社會實踐對人類社會進行探索,進而打開社會和歷史的大門。正如張曙光教授所說,“馬克思以人的‘勞動’、‘實踐’為鎖鑰打開‘社會’、‘歷史’的大門,并進而在社會歷史之中揭示人的現(xiàn)實規(guī)定性的新的理論思維”[1]。這里的人并不是所有人,而是深受壓迫的工人階級,所以,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初心就是為廣大無產階級服務,為無產階級運動提供理論武器。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的,“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
19世紀是資本主義制度鞏固與發(fā)展階段,以土地為基礎的封建制度已經基本被推翻,“神道”已經被“人道”取代,人被解放為“真正的人”,“民主、人權、自由、平等”已經“名正言順”地寫在資本主義的旗幟上,此時的人們已經擁有“民主、人權、自由、平等”等人身權利。但事實上,這些權利并非普遍擁有,只有少數(shù)人即資產階級——占有大量社會財富和生產資料、在經濟上處于支配地位的群體,才能真正享有法律所規(guī)定的“民主、人權、自由、平等”等權利。而對于通過出賣勞動而獲得生活資料的工人階級而言,只能在資本主義民主的范圍內享有有限的民主、人權、自由、平等,資本主義制度成了維護資產階級享有特權的工具,它阻礙著民主、人權、自由、平等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的實現(xiàn),它的主要任務已經由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轉變?yōu)殪柟藤Y產階級付出巨大犧牲才得到的勝利果實。為此,資產階級一方面通過加強國家機器建設,以暴力手段防止敵人包括封建地主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反抗,從政治方面維護本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另一方面,從經濟上加強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它通過掠奪和剝削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把經濟作為衡量社會權力的主要標準,確立經濟力量在整個社會中優(yōu)勢地位,從而確保本階級成員在社會國家機器的統(tǒng)治地位。為了獲得增強經濟力量,它們最大程度地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和增大工人勞動強度,從而獲得超額利潤,其結果是工人階級的生活日益貧窮,這不僅僅是某個工人的貧窮,而是整個階級的普遍貧窮。
工人階級的生活全面異化具體表現(xiàn)在:“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人與自己的勞動相異化,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盵3]窮得只剩自身肉體的工人在面對著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為了生存的需要,只能到資本家開辦的工廠做工,整個生產過程是由資本家安排的,工人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是被動的、不自由的,因而,他們生產的產品也不歸他們支配,而是由資本家僅以微小的工資就占有、使用和分配工人辛勞生產的產品。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局面,就是工人們生產出大量的物質產品,自身的力量不但沒有增強,反而變得弱小,工人們越努力生產,得到的不是越幸福,反而越不幸,工人們努力生產的產品對于自身來說成了一種異己性的存在物,而統(tǒng)治自己的資產階級的物質力量卻變得越來越強大,這種狀況還越來越呈擴大化趨勢。
由于整個勞動過程的受動性和不自由,勞動與工人是分離的、外在的、異己的,勞動被降低為類似動物的生存機能,成為維持肉體存在的手段。在勞動過程中,工人體會到的不是體力與智力的自由展現(xiàn),而是一種精神痛苦,一種肉體折磨,一種生活不幸,勞動把工人變成機器,因而,工人害怕勞動就像害怕瘟疫一樣,工人越勞動,感受到的越是痛苦和折磨。所以,馬克思說,“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盵2]43
全面異化后的人以一種變異的尺度即金錢至上的標準來衡量他人,有錢成了社會地位的象征。在這種變異的社會中,金錢成了衡量人與人之間關系、人社會地位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因而,人與人之間變成以冷冰冰的金錢為中介的關系存在,人原來最純真的感情被下降為次要地位。每個人在經濟的背后支撐下都成為獨立而分裂的一個分子,正如恩格斯所說,人與人之間變成相互隔絕的只管自己的相互排斥的原子?!袄姹簧駷槿祟惖募~帶——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體的和純粹利己的——就必然會造成普遍的分散狀態(tài),必然會使人們只管自己,使人類彼此隔絕,變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盵2]24由個人的分裂,進一步發(fā)展成為社會群體的分裂即社會根據(jù)財富分化為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之間對立和相互斗爭,這種斗爭呈越來越激烈的態(tài)勢,在19世紀中期達到相當激烈甚至頂峰的程度,最終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巨大的工人起義。
這些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背景,他們立足當時社會生活現(xiàn)狀工人的生活狀況,面對工人階級普遍異化的生活和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思考著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大眾如何才能成為社會真正的主人、誰才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真正動力、人類前進方向到底在哪里等問題,他們歷經多年的思考與探索,運用唯物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私有制必將被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必將過渡到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將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這種取代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即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由于生產力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大量先進的生產工具被制造出來,工人從辛苦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這些繁重的勞動由機器替代工人完成生產任務,工人不再只是做那些簡單而勞累的體力活,而是從事復合型勞動。這樣,培訓成了工人上崗的重要必備條件。經過培訓工人的職業(yè)素質得到了增強,工人較優(yōu)的職業(yè)能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并不一定給工人帶來生活的改觀,并沒有改變工人那種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和具有較高素質而又處于被剝削地位的工人,必然企望社會制度的重大轉變——即共產主義的到來。
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異常發(fā)達,產品的生產不再只是滿足生存需要,為生存需要而進行的生產不再占據(jù)主導地位,社會的生產更多是滿足人們對美好、全面生活的需要,人們的活動范圍得到極大拓展,不再局限在狹小的地域范圍內和專業(yè)領域內;任何階級統(tǒng)治以及這些階級本身都將不復存在,工人階級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人人平等,人將得到全面解放與自由發(fā)展,異化生活將得到全面回歸,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人們不是被固定在某個活動范圍與領域里面,而是能夠憑借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自由自在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當然,這里的自由不是無條件的,而是以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為前提,擁有能夠滿足現(xiàn)實生活需要的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雖然這很遙遠,但是縱觀人類歷史,人類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逐步實現(xiàn)自身的解放,人類自身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向這樣美好的社會無限地趨近。因而,共產主義不僅僅預示著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方向和趨勢,它也是一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2]87,這種運動自從有了人類就從未停止過。共產主義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294。
宗教關照人的方式是放下當下的利益追求,而去追求彼岸的幸福生活,希望死亡后能進入天堂或者來世能幸福。佛教強調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行善終將得到好報,作惡終將得到惡報,今生行善的人死亡后進入天堂,來世能投胎到富貴人家,而今生作惡的人死亡后依據(jù)作惡的程度結局不同,有的下地獄,有的來世只能投胎為動物或不能投胎。有的人這輩子窮困潦倒是因為我們上世做了太多惡事,今生得到報應,因此,佛教勸導人們今生要多行善,多積福,離世時才能升入天堂,來世才能享福?;浇陶J為人是帶著惡來到世界的,只有信仰基督,按上帝的旨意行事,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贖,升入天堂,否則都將受到上帝的審判,落入地獄。伊斯蘭教也是類似的善惡報。與其他宗教不同,道教肯定人的欲望,欲望總是無止境的,欲望得到滿足時取得快樂,但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它也伴隨著災難的來臨,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禍福相依。道教的最高境界就是進入仙境,人只有拋開榮華富貴,拋開各種享樂縱情,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只有不斷修煉才能得正果,從而進入仙人境界,永享神仙自由快樂的生活。宗教都是在勸導人們要滿足于平常,不要做太多傷害他人的事情,只有忍受人世苦難,來世才能彼岸幸福。但是,來世是虛幻的,今生是現(xiàn)實的。宗教的這種信念不能給勞動大眾帶來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改善,只是引導人們逃避而已。
宗教理論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人們棄惡揚善,有利于促進社會穩(wěn)定,但是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困難處境,宗教告訴人們現(xiàn)實的苦難,是由上輩子的惡帶來的,只有誠懇地信仰“心中的主”或皈依佛門,反思自己,悔悟自己,那么苦難就會是暫時的,來生就會過得幸福。這些觀念忽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靠改變人們的精神信念來安慰自己,而現(xiàn)實生活的困難沒有一絲的解決。須知,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采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解決,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問題靠理念是無法解決的,畫餅不能充饑,望梅不能止渴。宗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統(tǒng)治者給其統(tǒng)治的合理性披上神秘的袈裟,這并沒有改變宗教里的苦難是勞動大眾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苦難的表現(xiàn),宗教成了麻痹人們的精神鴉片。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引導人們要拋棄宗教幻想,恢復人們的理性意識,使世界不圍繞神轉動,而“圍繞著人轉動”。“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xiàn)實幸福?!盵2]87
雖然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等空想社會主義家們對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與深重剝削,深表痛恨,但由于他們把這種同情建立在唯心史觀的基礎上,如圣西門認為,現(xiàn)實社會的罪惡源于人的觀念的惡,歐文也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惡是人類理性認識的發(fā)展程度不夠,這注定了他們不可能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不可能發(fā)現(xiàn)推翻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是這些窮苦的工人階級,不可能找到正確的途徑,他們的理性思想只能是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抽象的、孤立的,他們只能停留在揭露與批判的程度上,這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改變無產階級的現(xiàn)實狀況和最終命運。
科學社會主義關照人并不是懸空的夢話,而是立足于勞動群眾的偉大社會實踐,發(fā)現(xiàn)勞動大眾才是社會發(fā)展的真正決定力量,才是人類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因而正視人民的力量,正確看待人民主體地位,著力于解決人民的現(xiàn)實問題,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能夠得以展開的根本源泉。恩格斯曾說:“為了使社會主義變?yōu)榭茖W,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4]732因而科學社會主義從根本上區(qū)別于宗教,以現(xiàn)實的方式來關懷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著力于解決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問題。
第一,科學社會主義確認人的主體地位,肯定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主體作用。在馬克思看來,單個人雖然渺小,但作為整體的人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只有重視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主體地位,還原人的本質,才是正確的歷史觀、人民觀。人的主體作用與生產力的發(fā)展階段、與人發(fā)展階段相聯(lián)系。馬克思把人的發(fā)展階段分為人與人相互依賴的階段、人對物的依賴階段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階段。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時期,人與人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是以總體人的姿態(tài)才成為世界的主體。在資本主義社會,個體的人雖然獨立與自主,但這是以物為前提的,即人對物的依賴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只有掌握財產的資產階級才是社會的主人。所以,總體上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之前的社會,人成為世界的主人,這里的人并不是絕大部分人或勞動人民,而只是部分人即統(tǒng)治階級才是世界的主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要素與人緊密結合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本充分發(fā)揮作用,生產力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物質財富大量涌現(xiàn),但這并沒有給大部分人帶來幸福,而是人的主體性的進一步喪失,人在勞動過程中感覺更失落,更加尋找不到自己的精神與靈魂家園,人感覺到的更多的是冷冰冰的金錢統(tǒng)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金錢關系,這導致一切只為了資本即金錢,卻往往忽視人,人與人之間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金錢,淡忘了人間溫情??茖W社會主義是在對私有制辯證認識和理性揚與棄、對人的異化進行具體歷史考察的基礎上,改變因私有制給工人帶來的異化狀態(tài),回歸人的生活本真的狀態(tài)。在這里,異化是指本來是由人制造出來的東西,走向人的對立面,變成與人自己相對立的,反過來控制人的狀態(tài)。人具有主體性,人類制造的產品,應該能夠為人服務,為勞動者服務,而不是走向對立面,成為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的工具。
第二,科學社會主義推翻私有制,為勞動大眾的自由與解放創(chuàng)造制度前提?!皩崿F(xiàn)人的自由、解放、幸福,是唯物史觀內蘊的終極關懷”[5]??茖W社會主義把唯物史觀作為它的理論基石,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自由與解放是它的基本價值所在。剩余價值學說揭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無產階級貧窮困苦的根源,因而科學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為人的平等創(chuàng)造物質基礎。隨著公有制的建立,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根源消除,異化的前提也隨之消除,人的勞動產品成為勞動者自己所能控制的對象化成果,因而,人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勞動階級要想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生活現(xiàn)狀,想讓自己過上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這是要有前提條件的,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只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勞動者越努力才能越自由,生活才會越幸福。
縱觀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次社會政治制度的重大轉變,都調整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特別是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關系,都改變了人與生產要素的結合方式和結合程度,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向前發(fā)展。封建社會給了農奴一定的人身自由,調整了生產關系,調動了農奴的生產積極性和在一定時期內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人不再是依附于他人才能生存的人,而是成為完全自由的人,生產資料屬于資本家私人所有,工人可以自主地選擇服務于哪個資本家,自主地選擇從事哪個行業(y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工人擁有更加自在的人身自由。這種勞動力與生產要素相結合的新方式,區(qū)別于封建地主收取地租那種直接剝削方式,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在一定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更能激發(fā)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但是由于資本的增殖本性,這種高速發(fā)展的生產力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內,本身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
第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強調深厚的物質資料基礎是人類美好生活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前提條件。人首先是由肉體組織構成的感性的生命體存在,維持生命體的存在是人作為主體存在的前提,因此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在生產力越來越發(fā)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在質和量方面不斷得到滿足,人越來越不會被生活的基本物質需要所束縛,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生產力極大提高,增加人的閑暇時間和自由選擇的空間,使人從舊的生產方式和舊的分工中徹底解放出來,人能夠自由自主地選擇自己所興趣的所夢想的職業(yè)類別、活動范圍和工作領域,人們可以擁有充分的能自主支配的閑暇時間去實現(xiàn)自身的多方面發(fā)展,從而真正成為自主自由自覺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研究人類歷史規(guī)律,得出生產力是社會進步和社會關系改變的源泉的結論。生產力基礎是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的主要依據(jù),離開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科學社會主義就會失去科學的前提條件,而墜落為空想社會主義。16—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一些慈善家的一系列夢想和舉動,之所以被認為空想是因為脫離了社會實際,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脫離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它們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們只能是人類理性的光輝,只能仰望,而無法轉化為人類社會現(xiàn)實。
理論需要實踐才能轉化為前進的力量,離開實踐,再先進的理論都會成為空洞,成為毫無意義的無實質內容的華麗辭藻而已??茖W社會主義的精美理論,只有應用到社會主義實踐中去,才能煥發(fā)出它所具有的人類理性光輝,實現(xiàn)它的人文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一個曾經被殖民被奴役的東方大國的重要實踐。從民族的深重苦難和無情的戰(zhàn)火中走過來的中國共產黨,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改變和調整著復雜的社會關系,以高瞻遠矚的政策促進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人民主體思想,始終把人民作為自己的執(zhí)政根基,始終把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自己的第一執(zhí)政目標。她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切切實實地打造中國人民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社會環(huán)境,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強的獲得感、幸福感。
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政治上保障了人民的主體地位,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1949年以前,整個中國大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根本沒有保障,就像今天的伊拉克、利比亞等中東國家,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都沒有,更不用談自由與民主。由于國家貧弱,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沒有自由和民主,受著外國列強的凌辱與剝削,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活自由與物質財產都得不到保障。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從政治層面上解放了人民,社會得到安定,人民的安全生活終于有了政治上的保障,為人民遠離戰(zhàn)亂之禍、享受安定生活、實現(xiàn)民主平等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建國以來,人民的主體地位都得到保障,始終置于第一位,“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作為重要原則,寫入憲法。習近平在2016年七一講話中,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yè)推向前進”[6]。
第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創(chuàng)造了牢固的物質基礎。人首先是肉體組織的存在,生存是人類的基本要求,經濟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實行改革開放后,我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把經濟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fā)展?jié)M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產業(yè),讓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生活提升?!拔覈梢粋€貧窮落后國家轉變?yōu)镚DP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49351元”[7],我國社會產品已經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產品得到充分的滿足,對產品的品質要求更高了,溫飽問題不再是人們日思夜想的問題,人們正在追求更高品質、更高生活質量的生活水平,人們不僅注重物質消費,還不斷追求旅游消費、娛樂消費、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綠色消費,消費的內容、方式正在逐步多樣化,對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的消費進展神速。人們的消費水平正在從低層次消費向中高端消費水平邁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說的,人們的生活正在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
第三,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人們更加追求高品質的美好的精神生活。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給我國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事業(yè)獲得蓬勃發(fā)展。無論是職業(yè)教育,還是理論教育;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取得顯著成就。這可以從教育部的2016年的教育事業(yè)統(tǒng)計公報的數(shù)據(jù)中得到印證。我國的科技事業(yè)不斷取得新進展,高鐵、天眼、天宮實驗室、量子衛(wèi)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涌現(xiàn)于世人面前,為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帶來了地覆天翻的變化。同時,人們的精神文藝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反映著人們現(xiàn)實富有骨感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裝飾著、陶冶著人們的生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yè)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盵8]
第四,加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強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突出強調社會的總體利益和共同性,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設覆蓋全體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在經濟建設方面,糾正了過往對經濟指標的過度強調而忽視對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問題的解決,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較好地處理了改革要惠及多數(shù)人利益的關系。
第五,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永續(xù)發(fā)展。習近平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后,我國逐步建立起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用實際行動實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國家戰(zhàn)略方面進行生態(tài)文明的總體部署,尤其著重強調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huán)境問題。十八大報告強調:“從源頭上扭轉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9]。
綜上,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與自由取得重大突破,人們的自由與民主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彰顯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所具的重要人文關懷色彩。不夸張地說,沒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人民今天越來越美好的生活。今天之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正在昂首闊步地全面走向民族復興,人民正在不斷追求著更加全面更加豐富更有品質的生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盵10]因此,科學社會主義是以一種現(xiàn)實的方式觀照現(xiàn)實社會中活生生的具體的人,而不是以一種虛無縹緲的方式來忽悠人,體現(xiàn)強烈而獨特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