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少靜 何哲志
(河北農業(yè)大學海洋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0)
較常見的蛋種金魚草金魚身體縮短,體型肥圓,整個身體呈橢圓形,形似鴨蛋。尾柄短小而細,尾鰭飄逸,尾鰭雙尾鰭,其中三葉尾和四葉尾均有,臀鰭和胸鰭身體兩側也均有。蛋種金魚與文種金魚有很多的不同點,其中最明顯的不同是背鰭的有無,背部光滑的是蛋種金魚,干凈圓潤的背部也是評判蛋種金魚觀賞價值的重要指標,若有殘存的背鰭或背部不平整則會降低整個魚的觀賞價值。蛋種金魚體色靚麗,單色常見紅、白、黃及黑色,雙色常見紅白、黃白及黑白等,除了單色和雙色,還有蛋種五花金魚,顏色非常綺麗。體色的組成和分布位置常是蛋種金魚命名的依據(jù),也是影響其觀賞價值的重要因素,如紅蛋金、五花蛋金等都是根據(jù)其體色命名的,白頂紅蛋金、紅頂白蛋金是根據(jù)體色分布位置來命名的,其觀賞價值各不相同。蛋種金魚的游姿奇特,搖動尾鰭,像在水中不停扭動前進,顯得憨厚可愛,這也是觀賞魚愛好者喜好它的原因之一[1]。
蛋種金魚的品種有許多,各有各的特點和觀賞價值。丹鳳金魚較普通的蛋種金魚各鰭條均長一些,尤其是尾鰭,其游姿十分飄逸宛如穿著長裙。蛋種珍珠鱗金魚的鱗片從中間凸起,分布均勻像珍珠一樣,若珍珠鱗不慎缺失一片,就會影響其觀賞性。蛋種高頭金魚和蛋種虎頭金魚頭部均具有肉瘤,虎頭金魚比高頭金魚頭部肉瘤更為緊密發(fā)達,肉瘤在蛋種金魚中是十分常見的。蘭壽是由日本改良的虎頭金魚,其背部光滑圓潤,背部曲線到尾柄處陡然下降,尾鰭上翹,尾鰭與背部曲線呈45°為最佳,各方面俱佳的蘭壽很難獲得。
飼養(yǎng)的蛋種金魚的狀態(tài)和表現(xiàn)與水質有直接關系。蛋種金魚適宜生存在pH值為7.6~8.4的中性偏堿性水中。飼養(yǎng)蛋種金魚最好的水色是嫩綠色,且嗅起來有清爽的氣味,符合這樣要求的水通常藻類活力旺盛。培養(yǎng)好水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采取日照3 h來養(yǎng)出嫩綠色的水質。其次是清水,養(yǎng)殖過程中可以添加經過充分晾曬的自來水,新水可以有效促進魚體的新陳代謝,在繁殖期加入新水還可以促進親魚的發(fā)情和產卵。定期換水對于飼養(yǎng)蛋種金魚是至關重要的,換水可以有效減少缸內有害物質的含量,換水時要注意水溫與原缸水溫一致,除特殊情況(病害)外,要盡量減少整缸換水。養(yǎng)殖蛋種金魚的水深也有一定要求,蛋種金魚圈經常有一句話“淺水發(fā)頭,深水起背”。因此在蛋種金魚的不同階段要進行不同水深的飼養(yǎng)。蛋種金魚普遍是亞冷水性魚類,適宜溫度在24~27℃。該溫度范圍內蛋種金魚活潑好動,體質強健,色彩艷麗。雖然蛋種金魚能忍受低溫,但在低溫下蛋種金魚體質量、體長等各項指標增長速度慢,且易因免疫力降低而得病。蛋種金魚的飼料要營養(yǎng)配比合理,要定時、定量地對蛋種金魚進行投喂。投喂量過大易給蛋種金魚的消化系統(tǒng)造成負擔,也易導致水質惡化引起腸炎的發(fā)生。投喂浮性顆粒飼料時,可以事先用水浸泡,減少蛋種金魚攝食時對空氣的攝入。應分別在蛋種金魚幼魚時期、秋季及產后提高飼料蛋白含量,以便幼魚快速生長、親魚的魚體恢復及蛋種金魚安全過冬。
首先要懂得辨別蛋種金魚的雌雄,在繁殖季外可以根據(jù)蛋種金魚的泄殖孔來進行判斷,雄魚的泄殖孔較雌魚的細長;在繁殖季節(jié),雄魚會追逐雌魚,雄魚的胸鰭邊或鰓蓋后緣有白色顆粒狀凸起,這些小的凸起叫追星。對于發(fā)育程度好的雌雄魚,輕壓雄魚腹部會有白色精液流出,而雌魚會有透明狀卵粒流出[2]。
蛋種金魚的繁殖通常采用人工受精方式。自然繁殖時受精率低且由于親魚的追逐可能使得魚體損傷或者親魚耗費體力容易疲憊。當雄魚開始追逐雌魚時,可以進行人工授精,首先取出盛放受精卵的容器,在容器中放少量水(水多會影響受精率)。兩個人用雙手分別持握住親魚,盡量使其泄殖孔靠近,一定要輕握親魚,以免造成損傷;若魚體太滑可以用潮濕但不滴水的毛巾裹住魚體前端,后用大拇指在魚腹中下部輕輕從前向后擠壓使精卵排出體外。需注意,取精卵的過程不宜時間過長,在精卵排出的同時晃動容器促進精卵結合。
在穩(wěn)定且適宜的水體溫度下,蛋種金魚魚卵孵化時間一般在3~6 d,隨后進入水花魚苗的培育。剛破膜而出的小魚可明顯看到其腹部卵黃囊。這時魚苗多半貼附在魚巢或缸壁上偶爾能短暫竄動。魚苗經過兩三天進入外源性營養(yǎng)階段,可以平行游動并開始攝食,這時可以將魚巢取出。這一階段可以投喂洄水、鹵幼及蛋黃水等,若投喂鹵幼,一定要清洗降其鹽分,蛋黃可用小網(wǎng)目紗絹網(wǎng)在水中揉搓后投喂。若缸底出現(xiàn)大量代謝廢物,可采用虹吸法將污物吸出水體,以免水質惡化。魚苗期應避免大量換水,可少量添加新水。經過幾天的飼養(yǎng),魚苗進入破肚尾部分叉時期,魚苗的各器官開始發(fā)育,腹部呈紅色部位開始分叉。此時魚苗很弱小,要為魚苗提供安全的環(huán)境,若過度刺激魚苗可能導致魚苗死亡[3]。待腹部紅色逐漸褪去,此時魚苗進入封肚期,經歷封肚期后的魚苗飼養(yǎng)比較容易。隨著魚苗的活動能力增強,食量均大大增加,魚苗進入幼魚階段,投喂量要逐漸增加。培育過程中要對魚苗進行挑選,魚苗的選擇分為幾個時期,初選期在出膜后15 d,將身體畸形和單尾魚鰭剔除;第2次選擇在出膜后23 d,也是將身體畸形和單尾鰭魚苗剔除;第3次選擇待魚苗開口30 d魚苗長至2 cm左右時,開始選尾形,在魚苗開口60 d時身體發(fā)育已基本成型,此時開始選擇魚的體型和游姿。需要的就是經過層層篩選后脫穎而出的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