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及當代價值

      2019-02-22 14:18:37王海義
      關鍵詞:中華中華民族民族

      王海義,張 妍

      1.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2.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的風俗、文字、語言不斷交流碰撞,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道德豐厚滋養(yǎng)?!盵1](P164)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刻解析、闡釋其內涵,傳承豐富的、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和珍貴的道德理念,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沃土,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助力。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自古就崇尚堅韌不拔、革故鼎新的“自強不息”精神;艱苦奮斗、勇于擔當?shù)摹皠偨∮袨椤本?。正如《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2](P5)即天道剛健,自然界不息地運行變化,有抱負、有理想的人理應效仿自然,剛健不屈,奮發(fā)有為。這是中華民族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精神的寫照,是備受推崇的君子人格。就個人而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體現(xiàn)為勇于擔當?shù)呢熑胃信c使命感。孔子身處亂世,卻試圖轉化人心,廓清世道。他認為君子應當“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P15)。他懷有“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3](P141)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奮進精神。孟子繼續(xù)發(fā)揚“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他認為凡是成大事者必歷經艱辛,飽受磨難,他曾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盵4](P205)可見,孟子極度推崇堅定的意志,高度的理性自覺,將挫折、苦難、痛苦看作人生財富,將不屈不撓、拼搏奮斗作為精神追求,這種文化為培育民族氣節(ji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鍛造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jié)和精神品質。

      就國家的興盛、民族的繁榮而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構建中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是激勵無數(shù)仁人志士進行反抗斗爭的精神動力。在民族危機時,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扶將傾之大廈。孟子所說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5](P2),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6](P667),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7](P326),林則徐所說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8](P17)等。這些名言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時挺身而出,秉承著“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信念,書寫了一部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他們成為世人敬仰的道德楷模。此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注重創(chuàng)新、求新。如若一個民族固步自封,失去變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那這個民族會失去發(fā)展的動力,最終面臨自我毀滅的結局。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創(chuàng)新的民族,《詩經》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9](P28),《禮記·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0](P223),《周易》中提及的“天地革而四時成”[11](P649)等,都指出萬事萬物的變化是通過一系列的變革、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爸腥A傳統(tǒng)文化中的變易日新、自強不息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綿延壯大、中華文化賡續(xù)不衰的發(fā)動機”,[12](P21~25)為人類貢獻了五千年璀璨的中華文明。

      (二)寬厚仁愛,禮讓誠信的道德追求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具有濃烈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抖Y記·大學》曾言:“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盵10](P222)孔子在《論語》中言:“吾日三省吾身?!盵3](P6)《荀子·勸學》曾載:“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盵13](P1)這些名言都告誡人們應時刻注意內心修養(yǎng),自己的行為要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人們時刻注意與自己的良心進行溝通,不斷喚醒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道德良心?!盵14](P135~137)仁者愛人??鬃邮亲钤缣岢觥叭蕫邸边@一概念的,孔子認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盵3](P60)其實“愛人”不僅是一種心態(tài),更是一種善的意志??鬃訉ⅰ叭蕫邸钡膬群U述為“忠恕之道”,正如《論語》提及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3](P1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盵3](P255)孟子發(fā)展“仁者愛人”的思想,他曾言:“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P153)孟子將“仁者愛人”這一觀念提升到社會中人人應遵守的倫理秩序和道德準則。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提出:“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15](P121)將愛人與自律緊密結合,將仁愛的思想與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相銜接,提出“仁者愛人,義者尊老”[16](P54)的社會倫理道德。

      禮讓誠信。中國自古就注重“仁”和“禮”,將“仁”看作內心規(guī)范,“禮”作為道德的外在體現(xiàn)形式,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十分注重對百姓的教化,武王曾“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17](P135)。統(tǒng)治者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實行仁政以治理國家,采用禮樂之教來教化百姓。《禮記·曲禮上》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10](P1)可見,禮教與社會道德教化密不可分,影響社會的風俗和禮儀習慣等。誠信被儒家視為“進德修業(yè)之本”“立身之基”??鬃硬粌H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3](P33)的思想,還將“信”提到“民無信不立”[3](P260)的境界。孟子曾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盵4](P124)將其看作朋友倫理、交際倫理的規(guī)范。荀子將誠信提到個人生存與獲得尊嚴的高度,曾言:“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儀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盵18](P31)總的來說,誠信著重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實好善,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具有時代意義。

      (三)致中尚和、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和諧共生的思想。致中尚和、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鑄造了中華民族貴中尚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孔子曾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3](P124)概括而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文化,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以和為貴的人際交往觀,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觀。

      首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平衡與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和基本價值取向?!墩撜Z·子路》曾提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盵3](P301)即君子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是一致的,可能表現(xiàn)形勢不同而已,只要在價值觀、人生觀一致的前提下,這種不同才可能促成社會和諧;而自私自利的小人,雖然表面上追求一致,其內在本質卻是自私自利,會紛爭不斷,導致“不和”。孟子曾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盵4](P58)可見“人和”是完成一件事情的關鍵,只有“人和”才可能達到人際和諧、社會融洽,進而達到《尚書·堯典》中描繪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盵17](P3)實現(xiàn)天下太平,萬國承平的“大同世界”,構建中華民族希冀的理想社會。

      其次,天人合一將人與自然看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界有生命意義,同時具有內在價值,應重視自然系統(tǒng)的和諧。人類不僅要利用自然,還要熱愛自然、尊敬自然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吨芤住吩裕骸胺颉笕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盵19](P3)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20](P163)在陰陽對立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具有辯證法的思想,極大程度地豐富了古代的和諧觀。儒家將“中”看作“天下之大本”,將“和”視為“天下之達道”,只有“中”“和”一致方可實現(xiàn)和諧。據(jù)《禮記·中庸》記載:“天地為焉,萬物育焉?!盵10](P163)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21](P2471)的思想,他將人與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看作血脈相連的整體,將人與宇宙看作一個大家庭,強調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正如《周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盵19](P1)達到“大和”的理想境界,將古人對自然世界的憧憬轉變?yōu)楝F(xiàn)實,遵循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注重維護生態(tài)本身的秩序,真正實現(xiàn)“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萬物共生的境界。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

      (一)多元性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彼此吸收借鑒、和平共處,形成獨具特色的多元性文化。遠古時期,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個聚集了幾個核心部落的大部落,被稱為“華夏”,并將華夏周圍其他民族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爸腥A民族文化系統(tǒng)初步構建了中原文化為主要文化,以及相對應的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和游牧文化等民族文化于一體的文化體系?!盵22]伴隨著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靖康之變”,中國人口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遷移,北方人民將先進的墾殖技術帶到南方,同時帶去大量的勞動力,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形成了影響廣泛的“客家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成為各民族人民心理上的“根”和思想上的“魂”。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在交流與貿易中不斷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相互吸收、相互借鑒,共同建構了多民族的國家實體——中國。

      (二)包容性

      所謂包容性是指“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在平等對待和充分尊重其他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同時,以自覺的意識和開放的姿態(tài),積極主動地與對方進行溝通交流,廣泛借鑒和吸收其優(yōu)長,從而不斷實現(xiàn)吐故納新和繁榮發(fā)展”。[23](P144~120)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有容乃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待異質文化采取接納和包容的態(tài)度,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便是最好的體現(xiàn)。佛教起源于印度,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對于這樣一種異質文化,中國古人展現(xiàn)其寬廣的胸襟,不僅沒有禁止傳播,還采取鼓勵政策,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盛景象。中國古人吸收佛教的積極因素融入本土文化,“成書于東漢末年的《理惑論》就是現(xiàn)存中國人所撰最早的一部佛學著作”。[24](P109~112)佛教在發(fā)展中不斷自修,最終與儒家、道家文化齊名。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講話時曾說道:“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中國人根據(jù)中華文化發(fā)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佛教從中國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盵25]可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的強大包容性,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許多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都認為“不懂佛學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國文化”[26](P10)。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度可見一斑,包容度越強的文化,它的文化適應力也就越強。

      (三)傳承性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綿延數(shù)千年,同民族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從未斷裂。中國文化包含中國一切文化和文明成果及風俗習慣。習俗的產生與消亡都在瞬息之間,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具有核心價值的文化應永遠被傳承下去,發(fā)揮自身的同化力量。中國雖然經歷數(shù)次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但是文化仍保持自身的傳承性,得以傳承,從未中斷?!半m有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與教訓,但總體上卻以‘萬里長城永不倒’的頑強生命力,在沙場鏖戰(zhàn)和改朝換代中保持了歷史的一貫性,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曾中斷歷史進程的文明古國”。[27](P13~22)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歷輝煌與低谷時期,但是卻是世界上從未斷層的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能在某個時期被忽視、被拋棄,但是必將回歸!因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的“精氣神”,只要有中國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會得以傳承。傳承性這一基本特征永遠不會被泯滅。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是一個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沒有哪個民族能拋棄文化而重新開始;沒有哪個民族在沒有本民族文化的情境下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般來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28]“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29](P206~207)如若拋棄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這個民族、國家非旦立不起來,還會導致民族精神的喪失,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嚴重受挫,民族凝聚力的下降,甚至重現(xiàn)歷史“悲劇”。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及特征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豐富滋養(yǎng);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基因;也是社會公共意識的體現(xiàn);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當代弘揚這種精神有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主體意識,在傳承這些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從而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有助于增強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29](P206~207)可見文化軟實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要將發(fā)展、弘揚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以此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包括雄厚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科技水平,總體發(fā)展?jié)撃艿挠矊嵙Γ枰谌遮吋ち业木C合國力競爭中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盵30](P98~102)可見,文化、經濟、政治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國家體系。一個國家的富強、一個民族的興盛與文化的興衰緊密相連,“人民的尊嚴和幸福、民族的獨立和振興、國家的發(fā)展和強盛都需要文化的支撐和表征”[31](34~39)。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及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和中國發(fā)揮的作用不斷增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引導中國人民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塑造優(yōu)秀的民族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1](P164)展現(xiàn)中國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凸顯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從而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

      (三)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曾經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并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31](P34~39)但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文化逐漸處于弱勢地位。西方的工業(yè)革命開啟了人類邁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一部分西方國家獲得國際文化話語權及國際地位,但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資源緊缺、環(huán)境污染、恐怖主義等危機,嚴重影響其發(fā)展進程,放緩了發(fā)展速度。而中國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越來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備的精髓逐漸凸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被西方國家紛紛模仿??梢?,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幫助西方國家克服當前困難,促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一般性辯論中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全面的闡述,他說道:“世界各國大家一起發(fā)展才是真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好發(fā)展,”[32]世界各國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各國不僅是競爭關系,更是伙伴關系,應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要積極推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文化因交流而精彩。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如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有助于處理國家關系,樹立外交規(guī)范;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助于建立優(yōu)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子孫后代造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儀文化”有助于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與他人友好相處,彰顯中華禮儀文化。展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魅力,為世界實現(xiàn)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提供文化資源。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與他國文化相互借鑒,博采眾長,不僅可以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且有利于營造各國人民和諧發(fā)展的世界,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構建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之,中華民族處于全面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征程中,只有樹立自身的價值理念才能在全球化、信息化、技術化的國際背景下贏得主動權,自如應對各種挑戰(zhàn),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深度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如以自強不息為核心的進取精神、以仁愛友善為主體的道德理念、以萬物和諧為內容的共生文化,它們歷經千年的變革,跨越時空,超越民族,在當代仍光彩熠熠。我們應繼往開來,因時制宜,根據(jù)社會要求、時代發(fā)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造、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形成國民凝聚力和團結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上,使得中華民族以一個平等自信的成員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

      猜你喜歡
      中華中華民族民族
      我們的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纳雍县| 宜州市| 高雄县| 澄迈县| 武清区| 施甸县| 保定市| 自贡市| 凤冈县| 桐梓县| 英德市| 镇坪县| 石家庄市| 天台县| 石台县| 池州市| 贵阳市| 怀化市| 正阳县| 黑山县| 九龙坡区| 铜鼓县| 彩票| 西盟| 台东市| 衡水市| 汝南县| 大洼县| 济阳县| 个旧市| 阳西县| 定远县| 临沂市| 郓城县| 繁峙县| 象山县| 吉隆县| 济阳县| 留坝县| 伊吾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