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江,王 靜
(南昌航空大學 文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兩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每年春節(jié)過后召開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既總結過去的工作,又規(guī)劃未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對集納民意、共商國是、凝心聚力、科學決策、合理施政都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與民生問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且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本文擬從多學科角度,對“兩會”輿論的集納、傳播和發(fā)揮的社會效能試作探析,以拋磚引玉。
“輿論”一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大臣王朗勸魏文帝“懼彼輿論之未暢”,不可輕易伐吳?!墩f文解字》解“輿”為:“車,輿也?!毕鄬τ谧囌撸燔?、趕車、修路等下層民眾被稱之為“輿人”。所以舊時,“輿人之論”被稱為“輿論”?!冬F代漢語詞典》沿用了此說,將其解為“群眾的言論”。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首次將拉丁文語系中的“公眾”(publique)與“意見”(opinino)兩個詞聯合起來,用以表達人們對于社會性的或者公共事務方面的意見,英文為“public opinion”(直譯為“公眾意見”),翻譯為中文時用了相近似的“輿論”一詞。學者陳力丹將移植而來的這一“輿論”界定為:“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tài)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盵1]若按此西化的界定,《現代漢語詞典》“群眾的言論”的界定顯然將干部的言論排除在“輿論”之外??紤]到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情況,本文的“輿論”偏重于民意的內涵。
基于歷史的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從1959年起同步召開?!皟蓵钡母拍钜灿纱硕?。因受“文革”的影響,我國的社會政治生活變得不正常。經過撥亂反正后,1978年2月末召開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兩會”步入正軌。從1985年開始,全國“兩會”一般都在每年3月初同期舉行且形成了慣例。本文的探議僅限于國家層級的全國“兩會”,不涉及地方各級“兩會”。
人們常說輿論是社會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我國“兩會”是把握當下中國社會輿情最大的輿論場,是國家權力機關、決策部門了解社情民意并做好決策的重要窗口。其輿論影響力和輻射力,在我國乃至在世界范圍內都甚為罕見。
就輿論的本質民意而言,若把全國“兩會”輿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把握的話,包括三個方面,即代表、委員,廣大群眾和大眾傳媒。這三者有機互動構成了“兩會”輿論場的基本面?!拜浾搱觥笔侵福骸鞍ㄈ舾上嗷ゴ碳さ囊蛩兀乖S多人形成共同意見的時空環(huán)境?!盵2]“兩會”意見輿論的形成有賴于這三大基本輿論領域的良性循環(huán)。國家領導人及權力機構的話語,宜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官方話語。
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备骷壢舜蟠頇嗬碛袑徸h權、表決權、提名權、選舉權、質詢權、提出罷免案權等權利之外,還享有提出議案、意見權以及言論表決免究權等。我國政協章程規(guī)定,全國政協委員和地方政協委員享有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問題開展調研,并提出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的權利,還有檢舉揭發(fā)、參與調查和檢查違紀違法行為的權利。代表、委員來自各省市自治區(qū)、港澳臺等地區(qū),代表56個民族,代表黨政、工農商學兵、教科文衛(wèi)體各界別、團體和不同信仰的群體。因此,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提出的意見訴求,體現我國廣大群眾的意愿,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輿論學、傳播學意義講,這實際上構成了“兩會”輿論場的重要基本面。在實踐與實際活動中充分表明了這一點。早在2006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就通過時興的博客了解民意。而后隨著微博的興起,這種趨勢更為明顯。如2012年時任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的全國人大代表蔡奇就通過微博向社會征集相關的議案和建議,共收到1.2萬條,他篩選了其中有代表性的50條參會。到2013年“兩會”前夕,有300多位代表、委員開通了微博征求、咨詢民意。
據新華網報道,2018年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共計5138人。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秘書處收到代表議案共325件、代表建議7100多件,人均約2.4件。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秘書處,共收到提案5360件,人均約2.5件。另據央視網消息,上一屆五年期間,政府和相關各部門共辦理了代表和委員的建議和提案共計58773件。其中,2017年辦理建議7471件、提案3665件。2018年“兩會”上“教育”議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特別是學前教育問題、學生的“減負”問題及教師隊伍建設等議題的關注度持續(xù)走熱。
2018年,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還首次開啟“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為代表、委員提供了吐露心聲的平臺。這種方式不僅展現了代表、委員的風采,而且拓展了“兩會”輿論的開放空間。
在當今媒體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早已沒有不關注、不傳播輿論的媒體。如同法蘭克福學派大家哈貝馬斯所言:(輿論批評)一開始就是大眾傳媒的產物[3]?!皟蓵逼陂g是新聞媒體最活躍的時期,也是社會輿情最為活躍、最集中的釋放期。及時、準確、生動、全方位傳遞“兩會”輿論信息,成為各大媒體的發(fā)力點。雖然新興媒體異常活躍,但傳統主流媒體依然發(fā)揮著主導和引領作用。如影響力最大、傳播面最廣的央視,在新聞、綜合、經濟、中文國際等頻道開辟了如公眾熟知的“小丫跑兩會”“小撒探會”“魯健兩會觀察”等多個不同類型的專題欄目,從新聞報道到背景分析全方位地報道“兩會”。
近年來,隨著依托網絡技術而生的網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 各大主流媒體如新華社與新華網、《人民日報》與人民網、《光明日報》與光明網、中央電視臺與央視網等國家級媒體及眾多的地方媒體都實現了“兩會專題”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聯動傳播,不僅紛紛開辟專題頁面,而且利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平臺和新興傳播手段,采訪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拓展民意空間,為民發(fā)聲并采集和傳播“兩會”輿論資訊。最引人注目的是民意調查與熱點問題的討論。這種通過議題設置吸引人們關注(下達),反過來又將社會意見訴求上傳的方式,顯示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擔當。這其中以2007年“兩會”前夕,由央視國際發(fā)起,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浪網等9家媒體聯合發(fā)起的“我有問題問總理”欄目影響力最廣、持續(xù)時間最長。次年,新華網、中國網等13家中央級主流媒體也跟進響應。當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談論國計民生問題,這使國家和權力機關領導人通過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了解民意這一途徑、方式更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到2014年,中國政府網參與后更名為“我向總理說句話”。2017年又有26家主流媒體協同參與。時至2018年,這一“兩會”互動欄目仍在延續(xù)。此外,媒體網站推出的欄目還有“總理請聽我說”“強國E兩會”“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征集”“代表委員之聲”“兩會大家談”等等。
正因全國“兩會”社會各界參與度高,反響強烈,影響力巨大,境外媒體也紛至沓來,發(fā)揮并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傾力探視、關注。2016年,日本NIWANGO公司通過線上視頻分享網站niconico同聲傳譯直播了當年全國人大開幕式及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實況,并邀請專家點評。這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這個昔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如今對崛起中的中國這般重視,反映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活動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國際社會。每逢新春謀劃工作的全國“兩會”和換屆選舉年的全國“兩會”更是備受關注。2016年,據“兩會”新聞中心統計,有3260多名中外記者報名采訪。內地記者1900多人,港澳臺地區(qū)記者360多人,國外記者有1000多人。而2007年,中外的采訪記者2300人。十年間,采訪報道“兩會”的記者人數增加了近千余人。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由于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都隨之凸顯出來,廣大群眾的意愿訴求也與之而生。我國《憲法》和現行的法律政策,為廣大群眾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參與社會事務提供了權利保障。廣大群眾對“兩會”的輿論訴求渠道是多方面的。除了借助代表、委員的聲音或直接投書全國人大、政協相關機構之外,互聯網和新興媒體的興起,為廣大群眾依法參與社會事務提供了便利條件。2018年8月發(fā)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網絡既是民眾訴求的集散地,也是建議批評的有益平臺,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總體的縮影。
每年“兩會”期間通過主流媒體的各類平臺和欄目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已成為很多網友的習慣。多家媒體聯合發(fā)起的“我有問題問總理”欄目參與的網民人數,2007年92萬人,2008年245萬人,2011年525萬人,2013年高達2279萬人。2014年,人民網的專項調查,334萬人參與投票。其中“社會保障”“反腐倡廉”“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列前四位?;顒佑绊懥梢娨话?。2017年,僅中國政府網“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推出三周,活動共收到網民留言10.6萬余條。熱度前五類關注的問題依次是“住房”“教育”“社會保障”“醫(yī)療”“就業(yè)和工資”。2018年,人民網推出的“兩會熱點調查”,截至會前2月28日參與的網民達420萬人次。上述數據表明廣大群眾意愿強烈、訴求懇切。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借東漢政論家王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之言提出:“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骷夵h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4]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就應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保障其生存權、發(fā)展權,唯有廣大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相較于其他形態(tài)的輿論,“兩會”輿論呈現出官方與民間輿論場融合、輿論傳播密集、周期短、傳播面廣、關注度高、循環(huán)往復等特點。
老新聞人南振中認為,在當下中國存在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前者為官方性質的“主流媒體輿論場”,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涉及國計民生等大政方略;后者則是依托于互聯網生棲的“民間輿論場”,網民借助博客、微博、QQ和如今時興的微信等議論時政[5]。這種開放的、平等而自由的討論,有利于整合民意并促成輿論問題的生成。 “兩會”期間,官方主流媒體借助議程設置等方式,以議題為中心與廣大群眾互動:一方面解析官方的立場、意愿和愿景,協調和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另一方面吸納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對社會事務的關注,并加以選擇甚至加工進行多次性的傳播以促成輿論焦點。而民間輿論借助網絡及其新興媒體表達出強烈而明確的利益訴求,并試圖通過官方媒體“上傳”的優(yōu)勢得以實現。如綜合論壇(天涯、貓撲社區(qū)等)、新浪微博、百度貼吧已構成民間輿論訴求最便捷的溝通渠道,曾催生出許多“意見領袖”(中文譯“有識之士”更妥),逆襲官方媒體的輿論空間。以往在諸如藥家鑫事件、杭州飆車案等熱點問題上,民間輿論力量曾影響和改變主流媒體的態(tài)度和立場。這使得如今官方媒體不得不進入微博和微信等領域,貼近群眾、貼近民生。“兩會”期間,底層廣大群眾的意見因缺乏整合梳理而略顯雜亂,充任引導和協調角色的主流媒體以“把關人”和議程設置的優(yōu)勢厘清意見,且依據相關原則加以傳導,使得紛繁復雜問題趨于整合統一。雖然在現階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許多棘手的民意問題,但兩個輿論場彼此間加深了認識與溝通。兩個輿論場的這種雖相互制約但又相互促進,從而實現了官方與民間輿論場的融合。劉建明教授曾談論過這一類似的情形:無數個人的意見在“場”的作用下,經過交流、協調、組合、揚棄,會比在一般環(huán)境下更快速地形成輿論,并有加速蔓延的趨勢[6]?!皟蓵睓C制是社會各階層觀點、觀念、意見的交織、碰撞與趨于統一的廣大空間(不宜用哈貝馬斯的public sphere“公共領域”)。如2015年1月,中國政府網與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新浪網等7家媒體聯合發(fā)起的“《政府工作報告》我來寫——我為政府工作獻一策”活動,一月之內就征集到海內外網民意見和建議4萬多條,經篩選其中的914條被提交給《政府工作報告》起草小組,得以在年度政府施政報告中體現。由此,網民意見訴求,不是停留于表面化的征集,而是經過意見的交匯、磨合、吸收、接納后“上傳”到中央決策層面。主流媒體下達與上傳的社會責任意識為決策層關注社會底層、協調社會各層面帶來了新格局。
“兩會”進程、權力機關和政府出臺實施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和各項舉措都關乎千萬家的冷暖、關乎各行業(yè)的利益甚至是興衰成敗。這不僅關涉自身利益,更兼有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因此,廣大群眾往往會因高度關注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這也使得傳播面不斷擴大。
傳播面是指輿論從產生、傳播到消弭的過程中所覆蓋的社會群體層面和影響范圍?!皟蓵逼陂g,國家級媒體、地方媒體及個人化參與色彩濃厚的新興媒體都受牽動、被調集起來?!皟蓵弊h程涉及事項遍及社會各領域,這樣就形成了從國內到國際、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從現場直播到網絡虛擬化傳送等多層次、多方位、多途徑的傳播集群。這種無遠弗屆的傳播面由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尤其是網絡傳播延伸展開,對輿論熱點的關注、參與、評論,既有傳統介質的文字、圖片,也有新興媒體的音視頻、VR等融媒體報道的立體呈現。2018年“兩會”期間,央視網精心打造“兩會”融媒體報道矩陣。IPTV、互聯網電視、手機電視等多個智能終端均同步推出以“新時代的春天里”為主題的“兩會”報道專區(qū)。其中IPTV在全國26個地區(qū)上線“2018兩會”專屬EPG,近1.3億人開機即能收看“兩會”直播內容。互聯網電視特別策劃上線兩會專題并進行統一落地宣推,覆蓋全國8300萬家庭終端用戶。2018年“兩會”期間,新浪微博推出近90個涉及社會各方面、各層次、各領域親民性的話題,閱讀量超過200億人次,討論總量超過2221萬條。閱讀量的漲幅超過了150%,討論量增長了7倍多。
“兩會”的召開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領域對世界不斷增強的影響,尤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及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是牽動整個世界。一年一度謀劃全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大政方針的“兩會”自然會吸引各國政要、有識之士、關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友好人士和新聞媒體的關注。2017年“兩會”來自日本和美國的記者都超過200余人。新興經濟體及“金磚四國”也不示弱,其中來自俄羅斯的記者有51人。海外華文傳媒記者也增至近60位?!皟蓵陛浾摰膫鞑闹袊饺蛎襟w的報道,傳播覆蓋的群體面擴大。
“兩會”輿論傳播密集,首先,因涉及范圍廣、牽動面大。這既有國家領導人的言談、各地代表團活動、各部委活動,又有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和訴求,有新聞中心的各項新聞發(fā)布會,有各新聞傳媒的跟蹤報道,還有廣大群眾的反應與反響等。如2015年“兩會”頭三天,圍繞《政府工作報告》的閱讀量高達5億。2017年,《人民日報》發(fā)布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極簡版!只有600字》當天在新興的微信平臺上就收獲了“10萬+”的閱讀量,微博上收獲5000多轉發(fā),居微博、微信榜首。其次,還因“兩會”周期短。除了換屆會議外,會期一般兩周左右。因而新聞傳媒不失時機,鉚足勁全方位、大容量、直播式地呈現每年難得一見的資訊盛宴,并表現出強度高、層面多、范圍廣、急促等特點。如2018年“兩會”,新華網發(fā)布的創(chuàng)意短視頻《躍然紙上看報告》運用3D可視化呈現報告,僅僅4天時間新華網訪問量就超過1億人次,媒體轉載量也近千家。再次,因廣大群眾以自媒體對“兩會”動態(tài)自發(fā)轉載甚至進行再次加工傳播,這就使“兩會”輿論傳播呈現出幾何級數爆發(fā)式的密集傳播。2017年“兩會”的微博、微信、網頁數據總量為每日8萬多條,全國新聞傳媒報道總量高達290多億條,創(chuàng)歷屆新聞報道量之最。“兩會”輿論密集、急促可見一斑。
全國“兩會”于每年3月定期召開,這就使“兩會”輿論具有某種循環(huán)往復的特點。首先,從時間上看“兩會”召開的周期性,影響和決定了輿論問題的循環(huán)性,每年3月前后都會形成輿論的集中爆發(fā)期。其次,“兩會”議題盡管豐富,但一些懸而未決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的相同或者相似的議題常會反復出現。如人民網的“兩會”調查中,網民關注的熱點“反腐”議題,在過去16年“兩會”期間曾7次占據網民關注的首位。2018年又再度“高居”熱詞榜榜首。又如,連續(xù)兩年“反腐”“社會保障”“醫(yī)療改革”熱點一直位居前三。雖然這些問題關注度每年都有些微的變化,但民生關切的基本點鮮有變化。再次,“兩會”的會議議程和活動事項也具有循環(huán)往復的特點。如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及各代表團分組討論會、“兩高”報告及討論會、總理新聞發(fā)布會與見面會、外長新聞發(fā)布會,以及重要部委、代表委員媒體見面會和各地代表團新聞發(fā)布會等。
由于“兩會”輿論傳播循環(huán)往復的特性,因此盡管周期短暫,但輿論場釋放的能量、引發(fā)的震動不會在短時間內平復。其傳播周期和影響力在時間上的延伸并非是同步的,而是影響持久深遠,社會效能強勁有力。
從前文析議中不難看出,“兩會”輿論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勢必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多方面的正面效應。
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社會各領域形成和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良好局面,但是伴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時常會出現法律、法規(guī)滯后的情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需要法律、法規(guī)作后盾。民主與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得到貫徹落實,就要調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賢達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廣泛參與支持。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公民的意愿訴求:“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盵7]換言之,民意促成了憲法、法律的出臺。從過去十多年“兩會”代表、委員對多起民生事件的關注和行使職權的情況看,還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10月湖南婁底,2011年10月陜西銅川、11月甘肅正寧、12 月江蘇豐縣等地相繼發(fā)生重大校車安全事故。其中,甘肅正寧幼兒園校車被撞事件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傷。截至事發(fā)當日晚9時,僅新浪微博上與此車禍有關的微博就達96萬多條。校車安全成為2012年“兩會”的熱點議題。湯玉祥、周洪宇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有關中小學校車安全議案。當年4月國務院頒布《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彌補了我國在這個領域法規(guī)的空白。又如,自2007至2013年“兩會”期間,有420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廢除勞動教養(yǎng)制度以“保安處分”替代的議案。這一議案2013年“兩會”期間又受到廣大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當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yǎng)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再如,對環(huán)境重度污染,社會各界反應強烈。一些代表、委員對環(huán)保問題持續(xù)高度關注。民主促進會提出:進一步推進和完善中央環(huán)保督查制度,強化行業(yè)監(jiān)管;民盟中央提出:加強長江中游地區(qū)生態(tài)經濟協作;人大代表王金南提出制定《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法》……2014年受“兩會”廣大代表、委員的推動,實施了25年之久的《環(huán)境保護法》得以修訂,并于2014年4月頒布。2018年“兩會”將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tài)文明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上述事例看似偶然,但反映出那種“關門”立法的情況已成為過去,這與“兩會”輿論的社會效應不無關聯?,F今,我國人大立法程序中提出30名以上人大代表聯名,就可提出法律案,且法律草案須向社會公布公開征求意見等?!痘橐龇ā返确删褪墙浻纱顺绦蛐抻喌摹F诖皟蓵陛浾撛谏鐣黝I域,發(fā)揮越來越積極的重要作用,以推動政治建設、法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
“兩會”輿論監(jiān)督是我國社會監(jiān)督體系中的重要利器之一。我國《憲法》和《人大代表法》規(guī)定,全國人大對我國“一府兩院”依法行使監(jiān)督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將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團結在一起,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并發(fā)揮民主監(jiān)督作用?!稇椃ā凡粌H規(guī)定了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社會民主權利,而且二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比舜蟠怼⒄f委員是廣大群眾意志和意愿的代表,每年“兩會”就是其行使監(jiān)督職責的總集。它的日益公開化、透明化,這不僅為代表、委員也為廣大群眾表達訴求、關切提供了平臺與空間。在十六年的人民網“兩會”民意調查中,網民關注的“反腐”問題,曾7次占據關注熱點的首位。尊“民為貴”“親親而仁民”的孟子認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離婁上》)反腐是當今最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也許是回應廣大群眾對腐敗的深惡痛絕,近年來每年“兩會”前后往往是“反腐”的高峰期。如2014年“兩會”期間,原云南省副省長沈培平被雙規(guī)。2015年“兩會”期間,政協新聞發(fā)言人“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一語走紅網絡,會議前后及期間有景春華、栗智、仇和、徐建一和廖永遠5名省部級官員被查。2016年從元月16日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陳雪楓被查之后,至“兩會”期間有10名省部級高官先后落馬(原遼寧省委書記、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珉等)??梢赃@么說,中央“無禁區(qū)、零容忍”查處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等“大老虎”的決心,莫不順乎每年代表、委員層出不窮的反腐提案、議案的訴求,莫不源于廣大群眾熱切的呼喚與支持。
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貫徹實施,期待人大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財政審計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和新聞監(jiān)督等多種監(jiān)督形式協同配合、齊抓共管,深化改革,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監(jiān)督的新格局、黨風政風風清氣正的新局面早日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腐敗之風、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等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當今我國社會仍存在有失公平、正義的不和諧現象和問題,這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詬病。而自下而上的民意訴求影響了政府和權力機關的管理決策。
2012年“兩會”期間,人民網與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聯合推出的“您最關心的十大社會熱點調查”顯示,網民特別關注教育公平、食品安全等社會問題。2014年,在人民網334萬多人參與的專項調查中,“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名列前列。2015年,《半月談》雜志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 26 個省份問卷調查顯示,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中“減輕醫(yī)療負擔”居榜首。2017年,中國政府網“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網民有10.6萬余條留言,“社會保障”“醫(yī)療”“就業(yè)和工資”等居關注問題的前五類。2018年,“教育改革”問題,時隔13年后再度位列熱點的前三位?!笆杖敕峙洹薄吧鐣U稀薄白》俊薄敖逃母铩薄搬t(yī)療改革”等問題,根本而言是公平、正義有失所致?!秴问洗呵铩べF公篇》言:“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中國人歷來追求公平、正義。這一社會理想愿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被當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仍需立法權力機構和政府部門通過必要的制度設計、安排,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依法保障公民權益,建立保障公民平等參與、平等享有發(fā)展成果的社會保障體系。
2003年,湖北青年孫志剛在廣州被當作“三無”人員關押且被毆打致死。這一事件不僅引發(fā)社會公憤,也引起了諸多代表、委員的高度關切、重視,他們的提案、議案迅速轉交且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采納。當年,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公布,實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止。2009年3月,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y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的目標。因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和有些城鄉(xiāng)家庭未脫貧和重新返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為此,2017年1月9日,國務院醫(yī)改辦等8部門發(fā)布了《關于在公立醫(y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決定在全國推開11個綜合醫(yī)改試點省(區(qū),市)和200個公立醫(yī)院改革試點,推行“兩票制”,減少藥品流通環(huán)節(jié),以此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同樣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高房價問題,困擾著千千萬萬個家庭。自2012年以來每年“兩會”期間,各界代表和委員紛紛“上書”提案,于是政府部門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抑制房價上漲過高過快的措施。如此種種的變革舉措都不應低估“兩會”輿論所發(fā)揮的社會效能。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wěn)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的問題矛盾又會不斷產生。這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期待進一步深化政治、經濟、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
凡事皆有利弊,全國“兩會”輿論也不例外。“兩會”輿論會摻雜某些不和諧的“雜音”,仍需體制與機制的完善和改進,但這絲毫不會減輕長久以來它對我國社會各領域乃至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皟蓵陛浾摬粌H提供了展現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的契機,而且它是對立法、司法和行政機關行使權力以及對執(zhí)政黨的理念、意志的大考驗??梢灶A見,隨著我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兩會”輿論所發(fā)揮的社會效能會不斷向縱深地帶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