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對“雞湯”文的優(yōu)劣,一直以來人們都有很多討論,而“雞湯”文章也一直擁有相當穩(wěn)定的讀者群?!半u湯”一詞,來自美國著名流行讀物《心靈雞湯》。這一類的書籍或文章,往往針對青年在生活方式、待人接物、情感問題、職場生活等等方面常常遇到、又缺乏經(jīng)驗和認知的問題作解析,以勵志和撫慰為中心,期望對年輕人有所幫助。
“雞湯”文化從古到今都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關(guān)于人生理解的“清言”,以及教給子弟做人之道的家訓,其功能都接近“雞湯”。在西方,“雞湯”一類的東西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各國書店擺在最前排的所謂心理社會學、價值分析或者勵志類書籍都可以歸入其類,翻譯到國內(nèi)成為暢銷書的也多是這一類。一個以中產(chǎn)階層為主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普遍平淡,既沒有徹底的溫飽之憂,又有實現(xiàn)不足、完成不足的焦慮。要想徹底與社會決裂,既沒有可能,也并無空間,“雞湯”因此才有它的市場。西方很多著名的演講、格言,激勵聽眾要發(fā)奮上進有責任感有擔當,很難說就不是“雞湯”。中國大陸如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葉圣陶、朱自清等先生給青年寫的文字,港臺林清玄、劉墉等人的文章,雖然作者身份是大家名家,文章水平與現(xiàn)在一般流行的雞湯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就其功能而言還是有一致之處的。
現(xiàn)代人的生活面臨許多壓力,“雞湯”的存在也還是有其需求。“雞湯”是在日常生活層面上對心靈的慰藉或待人處事等具體問題的解說。它并不高深,所觸及的感情和生活問題,都上升不到終極層面,“雞湯”文作者似乎也沒想把立意拔到那么高。好的“雞湯”能夠撫慰心靈,對年輕人理解社會、更順暢的步入社會也有一定幫助。當然要全面深刻地分析社會,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雞湯”在這方面肯定顯得淺陋可笑。我們需要比“雞湯”更好的精神食糧,但“雞湯”也是一份被許多人在日常生活層面所需要的有益補充,不能一筆抹殺。
“雞湯”也有好與不好、高明不高明之分,對“雞湯”的高下格調(diào),需要仔細加以辨析。
自媒體方興未艾,為各種“雞湯”粉墨登場提供了豐富的載體。這其中,有些“雞湯”文儀態(tài)風度過于矯飾,架子過足,裝模作樣叫人反感。有些現(xiàn)在被稱之為“毒雞湯”的,渲染或編造年輕人絕望焦慮的故事,以聳動的編造來追求自己的商業(yè)目標,讓年輕人看后對于自己的生活更為焦慮無奈、灰心沮喪,失去前行的動力,這種“雞湯”不但格調(diào)不高,價值觀上更存在大問題,受到人們的批評和遺棄也是理所當然。這些所謂的“毒雞湯”顯然和主流社會人們所理解的“雞湯”文章不是一回事。人們質(zhì)疑“毒雞湯”,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雞湯”文,對貨真價實“雞湯”的實際需求一直都存在。今天被籠統(tǒng)稱之為“雞湯”的文章,其內(nèi)涵也很復雜。好的“雞湯”能夠激勵人上進,教人正面地面對人生,是積極的人生導師和正能量傳播者,是有其積極意義的?!?/p>
(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