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成為一個作家,特別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必須心中有兒童,并能清晰地把握童年的記憶,做一個善于感受兒童的喜怒哀樂的人。孩子的心靈像一座花園,那里有四季的變化,展示著生命的進程。我認為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無論故事的曲折或平實,語言的樸實或華美,作家要表現的都是兒童心靈的姿態(tài),都是要讓孩子們獲得最豐富的生命體驗。
兒童文學不僅是編織一個好玩兒的故事,還要把作者的思考融入進去。“露珠滋潤春筍,春筍破土而出”,既體現對新人成長、文脈傳承的美好祝福,也體現了寫書育人、出書育人,用兒童文學的露珠滋養(yǎng)少年兒童心靈的追求和美好愿望。
如今不斷被發(fā)現和扶植的青年兒童文學作者,他們起點高,勤思考。他們的作品關注社會問題,表現人性之美,他們以自己的寫作實踐,探究著兒童和兒童文學的本質及美學價值。為兒童寫作,還需要修煉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尋美、向善、求真。
兒童文學,是一片最美的文學園地。
中國的兒童文學歷史不長,但歷經幾代前輩作家的辛勤耕耘,已經變得繁榮、昌盛。希望通過新一代兒童文學作家的加入,讓兒童文學園地變得更美麗、更富創(chuàng)意和活力,讓更多的孩子幸福地徜徉其間……
善寫者,更該善聽。
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者,必須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傾聽是一種親近。
陳伯吹先生曾說過,要以兒童的眼睛去看,以兒童的耳朵去聽,特別是要以兒童的心靈去領會。這樣,才能寫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作品。
蝌蚪喜歡自己的尾巴,那種甩動的曲線連自己都吃驚。
蝌蚪以為日子會一直這樣。但有一天,它長大了,變成了一只青蛙。
它游得更快了,是用腿在游,那種甩動曲線的感覺已經沒有了。
青蛙常蹲在岸上,看著金色的池塘,懷念自己的尾巴。它想:我從蝌蚪變成青蛙,到底是得到了,還是失去了呢?
那是一只勵志的青蛙:懷念美好的日子,憧憬希望的未來,努力地游向前方。
文學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80后和90后看待生活的眼光必定有別于前輩作家,以新視角來書寫我們共同面對的生活,必將為中國兒童文學帶來新氣象。文學需要新,我期待看見年輕作者的優(yōu)秀作品。
同時,年輕一代的作家也要多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要忘記兒童文學是文學,也不要忘記兒童文學是寫給兒童閱讀的。用智慧的故事、個性鮮明的形象打動人,用真善美的情感觸動讀者內心。在文學審美、情感表達以及構思等方面不斷錘煉自己,寫出優(yōu)秀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