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曉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這句話出自劉基的《擬連珠》,其完整表述為:“蓋聞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詰戎兵,而聽者忽忽;老成人喪語典形,而聞者嗤嗤。”
劉基,字伯溫,明朝開國元勛,《擬連珠》是他仿連珠文體而寫的長篇詩作,共六十八首。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句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嘗試過才會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過才會明白。顯而易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求領導干部勇于擔當,大膽實踐,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這句名言飽含了實踐認識論的哲學智慧,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改革開放40年來的輝煌與不易,對我們站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具有啟示意義。
從認識論上看,劉基《擬連珠》的突出特點就是注重實學、實效、實功、實踐的求實之風,正因如此,劉基才與諸葛亮一樣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基的思想來源于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因而他被譽為“會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一代文宗”。明末竟陵文派創(chuàng)始人鐘惺評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賢治人之道,與夫陰陽禍福、盛衰治亂無不具備于六十八首,寢食其中,有無窮受用處,公真教敷一時,澤被千古者也?!?/p>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敝袊怨啪陀凶⒅貙嵺`的傳統(tǒng)??鬃釉f:“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薄跋刃衅溲?,而后從之?!避髯右苍赋觯骸安宦劜蝗袈勚?,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鼻宕佋凇读朂S記余》中指出:“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做,都不濟事。須是身上行出,才算學問?!边@些古代思想家之所以重視實踐,是因為他們認識到實踐方能建立功業(yè)。人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磨礪自己,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功夫,進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
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力量,因而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普遍重視實踐。正是這種經(jīng)世致用、注重實踐的精神傳承,毛澤東才在《實踐論》中,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哲學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實踐哲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更高層次上歸納提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nèi)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p>
編輯/獨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