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財,黃 靜,王 迪
(1.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zhì)勘查局六O三隊,吉林 延吉 133000;2.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zhì)勘查局六O二隊,吉林 白山 134300)
研究區(qū)位于吉林省臨江市,地處于鴨綠江右岸。通過老嶺地區(qū)巖體分布和鴨綠江斷裂及次級構(gòu)造控礦范圍得知,已知的五道陽岔金礦、花山鉛礦、青溝子銻礦、帽兒山鐵礦、趟子溝含金磁黃鐵礦、大栗子鐵礦、小栗子鐵及銀多金屬礦、葦沙河銀多金屬礦等均賦存在巖體的周邊和鴨綠江斷裂及次級構(gòu)造上,都是典型的鐵、金銀多金屬礦床[1]。本次工作查明了臨江市大栗子——吊打地區(qū)地層序列及巖性特征,為今后該地區(qū)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資料。
本次研究,分別在吉林省臨江市大栗子——吊打地區(qū)南西部與北東部進行了實測剖面[2]。
剖面起點坐標(biāo):X:4634252,Y:22320314,H:988m;終點坐標(biāo):X:4634283,Y:22325570,H:591m(圖1),其地層層序如下:
未見頂
12層 :千枚巖(Pt1ladl1) >92m
11層:長石石英砂巖、頁巖(Qndl) 119m
10層 :千枚巖(Pt1ladl1) 36m
9層:長石石英砂巖、頁巖(Qndl) 364m
8層:安山巖、安山質(zhì)凝灰?guī)r(J3g) 463m
7層:閃長巖(δ) 4m
6層:安山巖、安山質(zhì)凝灰?guī)r(J3g) 223m
5層:閃長巖(δ) 69m
4層:安山巖(J3g) 250m
3層 :千枚巖(Pt1ladl1) 254m
2層 :石英巖(Qz) 17m
1層 :千枚巖(Pt1ladl1) >34m
未見底
剖面起點坐標(biāo):X:4642375,Y:22330150,H:537m;終點坐標(biāo):X:4640185,Y:22332740,H:453m(圖2),其地層層序如下:
未見頂
9層:安山巖、安山質(zhì)凝灰?guī)r(T3c1) >428m
8層:正長巖(επ) 3m
7層:安山質(zhì)凝灰?guī)r(T3c1) 368m
6層:正長巖(επ) 15m
5層:安山巖、安山質(zhì)凝灰?guī)r、角礫凝灰?guī)r(T3c1) 916m
4層:斜長花崗斑巖(γοπ) 602m
3層 :千枚巖(Pt1ladl1) 23m
2層:斜長花崗斑(γοπ) 6m
1層 :千枚巖(Pt1ladl1) >142m
未見底
區(qū)內(nèi)出露地層主要為早元古界老齡群臨江組、早元古界老齡群大栗子組一段、晚元古界青白口系大羅圈河組、中生界三疊系長白組一段、中生界侏羅系果松組[3]?,F(xiàn)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主要分布在臨江市城區(qū)一帶,北東向展布。巖性主要為厚層石英巖夾二云片巖、二云片巖夾石英巖、十字石二云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等。
主要分布在大栗子溝~石灰溝一帶,北東向展布,分布較廣。巖性以二云片巖、絹云千枚巖為主,底部為二云片巖夾千枚巖,上部為千枚巖夾白云質(zhì)大理巖。上部是銀、鉛鋅礦主要賦礦層位,其下部是磁鐵礦赤鐵礦的賦存層位。
圖1 吉林省臨江市大栗子——吊打地區(qū)P1實測地層剖面圖
圖2 吉林省臨江市大栗子——吊打地區(qū)P2實測地層剖面圖
分布在三道河子~小栗子溝~大栗子溝一帶,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局部近東西。巖性為一套雜色長石石英砂巖、黑灰色粉砂巖、頁巖等,產(chǎn)“臨江式”鐵礦。
主要分布在吊打溝一帶,為一套陸相中性火山巖,以安山巖、安山質(zhì)凝灰?guī)r為主,局部見角礫凝灰?guī)r。
分布在臨江帽兒山附近。巖性主要為厚層狀安山巖、含礫安山質(zhì)凝灰?guī)r、玄武安山巖、薄層狀安山巖等。
(1)重新劃分了研究區(qū)內(nèi)各地層的出露范圍。
(2)對研究區(qū)內(nèi)今后的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