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焱
清代北京私家園林的興建,主要以康熙、乾隆和道光三朝最盛。西郊海淀一帶是最集中的區(qū)域。乾隆帝對江南園林尤其偏愛,加之江南士子北遷入京,也帶來了江南園林文化的影響。清后期,隨著國門被打開,西洋園林的造園技法也進入了北京私家園林的興建之中。
清代北京地區(qū)私家園林眾多,約有150余處??滴?、乾隆和光緒三朝,興建最盛。著名的有大學(xué)士、太傅明珠的自怡園、李笠翁的芥子園和半畝園、馮溥的萬柳園、朱竹坨宅園、吳三桂府園、英宗堂余園、張之洞可園。此外還有達園、怡園、澄懷園、蔚秀園、承澤園、朗潤園、近春園、熙春園、交輝園。王府花園作為私家園林的一種,其建制規(guī)模依品級不同而有別,《大清會典·工部》記載: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的宅第稱“府”。其中親王、郡王的府第稱“王府”。王府建造形式,中路相同,東西兩路沒有一定之規(guī),很多王府都建有花園,規(guī)模較大的有恭親王府、醇親王府、康親王府、孚王府、洵貝勒府等。
明末大亂,北京地區(qū)的很多園林因此都凋敝不堪。清初,順治朝主要以修復(fù)明代園林為主,至康熙中葉,伴隨著皇家園林建設(shè)的高潮,北京地區(qū)私家園林的興建也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康熙中葉暢春園建成后,康熙帝長期居于此園生活和處理政務(wù),王公大臣在離宮周圍紛紛興建自己的園子,同時也有一些園子是皇帝賜園,所以,西郊海淀一帶是清代私家園林最為集中的區(qū)域。著名者如明珠自怡園,以水景著稱,風(fēng)格素雅,頗多文人之風(fēng)。又如鄭親王弘雅園,建于明勺園舊址之上,后改為集賢院。康熙帝開博學(xué)鴻詞科,籠絡(luò)人才,尤其對漢族學(xué)子禮敬有加。朱彝尊、尤侗、陳維崧、李漁等紛紛入京。江南士子的到來,把江南園林優(yōu)秀的造園技巧、意趣以及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都體現(xiàn)在各自園林的營建中。如清初顧嗣立為自己在京的園子取名“小秀野”,李漁給自己在外城的居所取名“芥子園”,與南京宅園同名。不僅如此,在和京城文人、官僚交游、唱酬之間,形成了一股很重要的文化之風(fēng),給淥水亭、怡園、萬柳園等名園題詩者眾多,對京城私家園林的修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江南造園名家也因此應(yīng)邀來京,華亭疊山大師張南垣之子張然,不僅奉召參與西苑、玉泉山、暢春園的營建,王氏怡園、馮氏萬柳園都有其手筆,一時名揚京師,后人世代居于北京造園為生,稱為“山子張。
經(jīng)雍正朝對圓明園的擴建,至乾隆朝,對皇家苑囿更是大興興建之風(fēng)。乾隆帝對江南園林偏愛尤甚,“行幸所經(jīng),寫其風(fēng)景,歸而作之。若西湖蘇堤曲院之類,無不仿建”。上行下效,在文人官宦之中,也興起園林興建熱潮。清初內(nèi)城為旗人生活區(qū),外城是漢人和百姓居住之所。至清中葉,外城漢人逐漸移到內(nèi)城,“定制,漢員皆僑寓南城外,地勢湫隘,凡賃屋時,皆高其值,京官咸以為苦。又聚集一方,人情陲諉,勢所不免。列圣咸知其弊,故漢閣臣多有賜第內(nèi)城者,如張文和賜第護國寺胡同,蔣文肅賜第李公橋,裘文達賜第石虎胡同,劉文定賜第阜成門大街,劉文正賜第東四牌樓,汪文端賜第汪家胡同,梁文定賜第拜斗殿,董太保賜第新街口。皆一時之榮遇也?!蓖獬撬郊覉@林逐漸衰落,著名的有紀(jì)昀位于宣武門南的閱微草堂,景致簡略。內(nèi)城則出現(xiàn)很多漢官宅園。著名者有汪由敦和蔣溥的宅園。而什剎海區(qū)域依然是私家園林最為集中之所。和珅的府園位于前海,引水入園;成親王永理則沿襲后海明珠的故園,這些園子都聞名于時。西郊圓明園外興建的賜園和私家園林,更勝于康熙朝。和坤的郊園淑春園(十笏園),號稱京師第一,占地500余畝,園中有大片的水面,建筑手法也取法圓明園的蓬島瑤臺。其他諸公的園林,如自得園、春和園、鳴鶴園等,都充分利用這個區(qū)域的水泉優(yōu)勢,布局園林景色。這個時期,園林建造數(shù)量取勝,但創(chuàng)新方面,不如清初時期。氣勢稍遜一籌,疊山手法趨于繁瑣。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自此戰(zhàn)亂紛起,園林興建遠(yuǎn)遜于前朝。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都遭逢大劫,尤其西郊諸園最甚。光緒朝,不顧內(nèi)優(yōu)外患,斥巨資重修西苑和頤和園,京城隨之又興園林興建之風(fēng),但無論數(shù)量還是園林修建水平,都已無法和前朝相比,西郊仍是最重要的建造區(qū)域,在皇家興建頤和園的同時,王公大臣也紛紛興建和重建自己的府邸。禮王園始建于嘉慶年間,毀于咸豐十年(1860年),重建于光緒朝,以疊石見長。位于內(nèi)城的恭王府園、新醇王府園分別在同治和光緒兩朝重修修建,大學(xué)士文煜的可園,“拓地十方,筑室百堵,疏泉成沼,壘石為山”,被人稱道。又如永順宅園,山石花木,曲折幽靜,頗多江南園林之風(fēng)。清末很多大臣為了上朝方便,多在靠近東華門附近修建府邸,西城園林日漸衰落,《天咫偶聞》載有:“士夫近多喜住東城,趨朝便也。西城舊屋,日見其少,真如昌黎所謂‘一過之再過之,則為墟矣者。故西城菜囿最多,菘韭連畦,故畫棟雕之變相也?!蓖獬菆@林更是凋敝不堪,難以為繼“城南隙地,最多古園。國初尚存封氏園、剌梅園、王氏怡園、徐氏碧山堂、趙氏寄園、某氏眾春園、皆昔日名流燕賞,騷客盤桓之所。今不過二百年,已如阿房、金谷、不可復(fù)問。而宣南士夫亦無復(fù)經(jīng)營之力矣?!惫饩w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京城園林又再次遭遇劫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大學(xué)士那桐在東城金魚胡同營建那家花園,成為清朝最后一座私家園林。
清代私家園林,初期有推崇幽靜自然和追求富麗恢弘兩種傾向,時人更偏重后者,所以“綺艷絕世”的清華李氏園相較米氏勺園更為時人艷羨。至清代中期,私家園林日趨成熟,富麗的風(fēng)格,成為私家園林追求的目標(biāo)。園林中樓堂高峻,多以牡丹、芍藥相伴,以取其富貴之意。清代很多王府花園,乃皇上賜園,直接由內(nèi)務(wù)府設(shè)計并施工,更有甚者,直接從皇家園林中劃撥出來賜予王公大臣。這些園子,多有皇家氣派,建筑雄偉,敞亮。建筑裝飾、匾額題名、山水布局等方面,無不追求這種極致,以保富貴長存。朱彝尊曾論說:“古大臣秉國政,往往治園囿于都下,蓋身任天下之重,則慮無不周,慮周則勞,勞則宜有以逸之,緩其心,葆其力,以應(yīng)事機之無窮,非僅資游覽燕嬉之適而已?!眻@林構(gòu)建,多莊嚴(yán),少靈逸,“大抵氣象軒豁,廊廟多而山林少”。匾額題名,多體現(xiàn)儒家忠君勤政,為官清廉的思想。在這些風(fēng)氣之外,士大夫追求的清雅之風(fēng),雖不是主流,也共存于京城園林之中。“小筑園亭以為游觀偃息之所,亦古賢達之所不廢,但需先有限制,勿存侈心?!边@些園林多受江南園林影響,風(fēng)格上追求清新幽雅。京城獨特的地位,使得京城園林體現(xiàn)了嚴(yán)格的等級差別,不可逾越。《天咫偶聞》曾記載“傅忠勇公第,在二條胡同,當(dāng)時園亭落成,高宗曾臨幸之,賜名春和園。忠勇初建此園,其正廳事用楠木,高大逾制。及聞將臨幸,亟易以它材,其原材遂別修一寺?!备地鲜切①t皇后的弟弟,父子均受乾隆帝寵愛,一聽說皇帝臨幸,馬上把逾制的楠木拆除,封建等級不可逾越,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朝,圓明園的長春園中建過一組西洋樓,是中國古典園林引入西方造園技法的先行者。不過,私家園林中,效仿的不多,恭王府前身慶王府花園,有一個西洋拱門造型,是私家園林中采用西方造園風(fēng)格的嘗試者。至清末,隨著國門打開,北京私家園林的興建中,受西方造園技法影響的逐漸多起來,更多西式的建筑出現(xiàn)其中。大學(xué)士瑞麟之子佛荷汀在余園中建有八角形西洋亭閣;貝子載振的園子里也有一個二層洋樓,圍有西式的多立克式廊柱;宗室載搏在自己的園子里,把主體建筑改建為二層洋樓,門廊則采用愛奧尼柱式,水池邊的石亭,以八根變形的多立克石柱上承圓形穹頂,類似歐洲神廟。貝勒載濤的府園,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園林整體布局借助歐式園林的幾何理念,建筑方面也多采用玻璃和西式木雕,水池中還設(shè)有丘比特的青銅雕像。西洋建筑風(fēng)格的引入,可謂清末私家園林的一個特點。
【怡園】:位于宣武門外,最初是明嚴(yán)嵩的花園,又名七間樓,清初歸王崇簡、王熙父子所有?!跺吩R略》:“怡園在橫街西七間樓,康熙中大學(xué)士王熙別業(yè)。”此園中有造園名家張然所砌假山。王世禎《居易錄》:“怡園水石之妙,有若天然,華亭張然所造?!眻@中的建筑主要為席龐堂、射堂、摘量巖等。可謂“行過摘星巖畔望,紅亭高出碧云間”,至乾隆朝荒廢。
【萬柳堂】:廣渠門內(nèi)迤南。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xué)士馮溥別墅。占地三十畝。戴璐《藤陰雜記》:“國初,益都相國馮文毅仿廉孟子萬柳堂遺制,既建育嬰會于夕照寺旁,買隙地種柳萬株,亦名萬柳堂。”朱彝尊《萬柳堂記》:“度隙地三十畝,為園京城東南隅。聚土以為山,不必帖以石也;捎溝以為池,不必甃以磚也。短垣以繚之,騎者可望,即其中境轉(zhuǎn)而益深,園無雜樹,迤邐上下皆柳,故其堂日萬柳之堂。今文華殿大學(xué)士益都馮公取元野云廉公宴游舊地以名之也”。當(dāng)時此處成為京師賞景的勝處。嘉靖年間重修,至道光年間,已經(jīng)“柳枯堂圮”。
【芥子園】:南城和平門外韓家潭中段路北,清初李漁在京城的寓所?!兜老桃詠沓半s記》記載:“南城韓家潭芥子園,初甚有名,亦李笠翁所造者。后歸廣東公產(chǎn),當(dāng)年沈筆香、粱伯尹兩前輩皆曾寓焉。予造者屢矣。看其布置,殊無足助,蓋屢經(jīng)改筑,全失當(dāng)年邱壑,不過敞廳數(shù)楹,東南隅有假山小屋而已?!庇纱丝芍孀訄@數(shù)度易主,幾經(jīng)修建,已經(jīng)沒有往日景色,后改為廣東會館。
【半畝園】:坐落于東城黃米胡同,原來是清初賈膠侯中丞的私園,園中山石曾被時人譽為京城之冠,其后荒廢,乾隆朝為楊韓庵得,后又為春馥園觀察所有,道光年間,始?xì)w麟見亭先生所有,重加修建,頗多江南園林秀美之風(fēng)。主體建筑“云蔭堂”、景致還有秤石軒、曝畫廊、近光閣、退思齋、賞春亭、凝香室等,此園“富麗而有書卷氣”,以古雅見長。
【那家花園】:亦稱那桐府花園,坐落于金魚胡同。清末那桐故居。那家花園歷經(jīng)三次擴建,建成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聞名京師,景致有味蘭齋、瀓清榭、雙松精舍水涯香界、吟秋館、翠籟亭、篩月軒、園妙亭、井亭、葉赫那拉氏宗祠、樂真堂戲樓、遂初庵等等。
【自怡園】:又稱明珠相國園,位于海淀水磨村以北,長春園以東,萬泉河以西。此園乃康熙年間著名畫家兼造園家葉洮設(shè)計并建造。園林布局,我們只能通過詩文略查大概。查h真行《敬書堂詩集》卷四十一有自怡園二十一詠,寫了自怡園最盛時的景致。此園從初建到籍沒,僅經(jīng)歷三十年,雍正二年(1724),追發(fā)揆敘罪狀籍沒,乾隆朝并入長春園。
【淑春園】:又名十笏園,坐落于今北京大學(xué)校內(nèi)。清乾隆朝和坤賜園。此園效仿皇家園林建筑,有樓臺六十四座,園域廣闊,居所有附園之冠,湖中島嶼及島東側(cè)石舫,被嘉慶帝斥為效仿圓明園蓬島瑤臺,列為逾制大罪之一。此園之后幾經(jīng)易主,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還曾搬走此園的太湖石等建筑材料。
【鄭親王府花園】:位于西單以北大木倉胡同。鄭親王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府邸建于順治初年,此后歷代鄭親王不斷修建,是京城為數(shù)不多的大王府之一。西部為花園,名惠園,乾隆年間德沛興建,毀于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
【恭王府及花園】:位于前海西街,是北京現(xiàn)存最為完好的一座王府花園。恭王府是乾隆朝大學(xué)士和坤宅第,嘉慶朝為永璘府邸,名慶王府,咸豐朝收回賜給奕,慶王府改為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恭王府花園分中、東、西三路,中軸線與前府貫通,此園從設(shè)計、布局、理水、山石、花木等等方面,都有很多精巧獨特之處。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