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書賢 ,劉達瑾2 ,任 斌,畢雪斐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口老齡化的出現(xiàn)、危險因素的暴露,使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xù)上升,現(xiàn)患病人數(shù)約2.9億人,其中心力衰竭為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的終末階段,患病人數(shù)可達450萬人[1]。逐漸增加的心血管相關治療費用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為關注焦點,心臟康復結合二級預防的醫(yī)療模式迅速發(fā)展[2]。運動康復作為心臟康復的核心,也是心臟康復發(fā)展中資金的主要流向,國內(nèi)外對其療效的觀察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國內(nèi)關于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病人療效的觀察尚無全面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本研究結合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運用Meta分析方法評估運動康復對射血分數(shù)降低的CHF(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病人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峰值攝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及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AT)的影響,同時統(tǒng)計分析運動康復是否影響病人的心血管相關死亡率及再住院率。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對象 HFrEF病人,即有臨床癥狀和/或體征,并且LVEF<40%[3]。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為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運動康復治療,對照組為常規(guī)藥物治療。
1.1.4 結局指標 LVEF、VO2peak、AT、死亡及再住院人數(shù)。
1.1.5 排除標準 重復報告;存在研究設計缺陷;數(shù)據(jù)不完整、不可靠;結局效應不明確。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萬方醫(yī)學網(wǎng)、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等中文數(shù)據(jù)庫及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英文數(shù)據(jù)庫。中文檢索詞:運動康復、運動療法、慢性心力衰竭;英文檢索詞:heart failure、exercise、training、physical training、exercise rehabilitation。檢索時間為2000年1月1日—2018年5月31日。語言限制為中文和英文。
1.3 文獻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篩選、交叉核對,如有異議則進行討論或由第三位研究者仲裁。
1.4 質量評估 采用PEDro量表對文獻的納入條件、隨機分配、分配隱藏、盲法、基線特征、結果評價等11個方面進行質量評估,每個條目計1分,評分≤6分則認為文獻質量差不考慮納入。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Review Manager 5.3對所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包括LVEF、VO2peak、AT,研究數(shù)據(jù)為連續(xù)性變量,采用均方差(MD)及其95%置信區(qū)間(CI),繪制漏斗圖對文獻的發(fā)表性偏倚進行檢測。對各納入研究結果進行異質性檢驗,當各研究結果間無異質性(P>0.05,I2<50%)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如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5,I2>50%),分析其異質性來源,對可能導致異質性的因素進行亞組分析,可以包括不同運動強度、年齡等。若研究結果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而無臨床異質性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時,可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出相關文獻5 412篇,通過閱讀題目和摘要篩選出可能文獻84篇,對這些文獻進行全篇閱讀并利用PEDro量表質量評估,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且評分≥7分的文獻34篇,其中12篇因結局數(shù)據(jù)不理想(無效應值)或無相關結局報道被剔除,最終納入文獻22篇[4-25]。具體篩選過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研究特點 所納入22篇研究中英文文獻19篇、中文文獻3篇,研究隨訪時間為8周至12月,研究對象數(shù)量最少29例,最多173例,地域多為亞洲、歐洲、美洲。其中兩項[7,12]研究根據(jù)運動強度分成了有氧間歇訓練(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AIT)、中度持續(xù)訓練(moderate continuous training,MCT)及常規(guī)治療組。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注:*依次為高等、中等運動強度及對照組的3組數(shù)據(jù)。常規(guī)治療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地高辛等藥物治療及結合疾病的健康教育
2.3 Meta分析
2.3.1 異質性檢驗 對報道了LVEF、VO2peak、AT結果的研究分別進行異質性檢驗,計算I2分別為74%(P<0.05)、88%(P<0.05)、92%(P<0.05),異質性較大,則根據(jù)研究的運動強度、年齡進行亞組分析。
2.3.2 年齡亞組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新年齡分段[26]及研究中年齡特點,以60歲、75歲為界(試驗組)將研究分為中年組(<60歲)、年輕老年組(60~74歲)及老年組(≥75歲)。對LVEF、VO2peak、AT分別進行亞組分析。
2.3.2.1 對LVEF的年齡亞組Meta分析 中年組5項[13,17,21-22,25]研究間無異質性(I2=0%,P=0.6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57,95%CI(1.09,4.06),P=0.000 7];年輕老年組10項[5,7-12,15-16,23]研究間有異質性(I2=65%,P=0.00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5.61,95%CI( 4.09,7.14),P<0.000 01];老年組3項[4,12,24]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84%,P=0.00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6.15,95%CI(-0.66,12.95),P=0.08]。詳見圖2。
圖2 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后LVEF年齡亞組森林圖
2.3.2.2 對VO2peak的年齡亞組分析 中年組8項[6,13-14,17-21]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83%,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3.57,95%CI(2.32,4.82),P<0.000 01];年輕老年組7項[7,9-12,15-16]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92%,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1.50,95%CI(-0.10,3.09),P=0.07];老年組僅1項[12]研究,故未進行Meta分析。詳見圖3。
圖3 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后VO2peak年齡亞組的分析的分析森林圖
2.3.2.3 對AT的年齡亞組分析 中年組4項[13,17-18,20]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75%,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3.68,95%CI( 2.13,5.22),P<0.000 01];年輕老年組3項[7,9,12]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96%,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1.87,95%CI(-0.10,3.84),P=0.06];老年組僅1項[12]數(shù)據(jù),故未進行Meta分析。詳見圖4。
2.3.3 運動強度亞組 依據(jù)2014年慢性穩(wěn)定性心力衰竭運動康復中國專家共識[27]中推薦的運動強度:心率儲備的60%~80%、攝氧量儲備的60%~70%、通氣無氧閾值水平時的心率、Borg自感勞累分級評分RPE 10~14分定義為中等運動強度,并以此將運動強度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
2.3.3.1 對LVEF的運動強度亞組Meta分析 低等運動強度組共5項[4,9,15,23-24]研究,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81%,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5.21,95%CI( 1.70,8.72),P=0.004];中等運動強度組共11項[5,7-8,10-12,16-17,21-22,25]研究,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76%,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4.14,95%CI(2.22,6.06),P<0.000 1];高等運動強度組共3項[7,12-13]研究,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54%,P=0.1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5.26,95%CI(1.64,8.87),P=0.004]。詳見圖5。
圖4 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后AT年齡亞組分析的森林圖
圖5 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后LVEF運動強度亞組分析的森林圖
2.3.3.2 對VO2peak的運動強度亞組Meta分析 低等運動強度組共3項[9,14-15]研究,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80%,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0.43,95%CI(-2.02,2.89),P=0.73];中等運動強度組共11項[6-7,10-12,16-21]研究,各研究間存異質性(I2=88%,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81,95%CI( 1.76,3.85),P<0.000 01];高等運動強度組共3項[7,12-13]研究,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60%,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4.53,95%CI(3.15,5.93),P<0.000 01]。詳見圖6。
圖6 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后VO2peak運動強度亞組分析的森林圖
2.3.3.3 對AT的運動強度亞組Meta分析 低等運動強度組僅1項[9]研究,未做Meta分析;中等運動強度組共5項[7,12,17-18,20]研究,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91%,P<0.0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77,95%CI( 1.01,4.53),P=0.02];高等運動強度組共3項[7,12-13]研究,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0,P=0.9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3.27,95%CI(2.87,3.67),P<0.000 01]。詳見圖7。
綜上所述,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僅LVEF的中年亞組及AT的高等運動強度亞組異質性下降明顯,所以LVEF的異質性可能與年齡相關,AT的異質性可能與運動強度相關,但因其他各項分析均不相關,且各項研究間被認為不存在臨床異質性,則進一步選用隨機效應模型對LVEF、VO2peak及AT進行Meta分析。
圖7 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后AT運動強度亞組森林圖
2.3.4 總效應量
2.3.4.1 LVEF 共17項研究[4-5,7-13,15-17,21-25]報道了LVEF相關結果,其中Fu等[7]和Wisloff等[12]的研究將AIT組和MCT組分別與常規(guī)治療組進行比較,即共有19組數(shù)據(jù),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LVEF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4.59,95%CI(3.15,6.03),P<0.000 01]。詳見圖2。
2.3.4.2 VO2peak 共15項研究[6-7,9-21]報道了VO2peak相關結果(17組數(shù)據(jù)),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75,95%CI(1.86,3.65),P<0.000 01]。詳見圖3。
2.3.4.3 AT 共7項研究[7,9,12-13,17-18,20]報道了AT相關結果(9組數(shù)據(jù)),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80,95%CI(1.59,4.01),P<0.000 01]。詳見圖4。
2.3.5 發(fā)表偏倚 運用Review Manager 5.3軟件分別繪制LVEF、VO2peak、AT各項研究漏斗圖。詳見圖8~圖10??梢?個漏斗圖中,較大樣本研究集中于漏斗圖的頂部,小樣本研究散在分布于底部,對稱性好,可認為不存在發(fā)表偏倚。
圖9 VO2peak漏斗圖
圖10 AT漏斗圖
2.4 心血管事件 在所納入文獻中共10項[8-9,11,14-17,21,23-24]及8項[8-9,14-17,21,23]研究分別報道了隨訪期間心血管相關死亡人數(shù)及再住院人數(shù),其中總死亡人數(shù)為62例,總再住院人數(shù)為146例。試驗組心血管相關死亡率為5.78%,再住院率為17.12%,而對照組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分別為9.38%、27.05%。根據(jù)年齡劃分,CHF病人試驗組的中年組心血管相關死亡率為8.16%,再住院率為25.17%,年輕老年組死亡率為4.31%,再住院率為10.75%,而老年組僅有一項研究對死亡人數(shù)進行了報道,試驗組心血管相關死亡率為5.01%。
根據(jù)Meta分析結果,運動康復對CHF病人的LVEF、VO2peak、AT均有顯著改善作用。可能通過多方面的機制發(fā)揮作用,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26-27]。Pearson等[28]的一項Meta分析顯示,運動可以使射血分數(shù)降低心力衰竭病人的內(nèi)皮功能增強,改善抗氧化作用,降低促炎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從而提高心力衰竭病人身體機能。另外,運動可降低左室舒張末期容量(EDV)、左室收縮末期容積(ESV),增加LVEF,改善心室重塑,并通過增加骨骼肌的快速適應能力,直接、間接增加VO2peak和運動耐量[29]。年齡亞組分析中,中年組及年輕老年組運動康復對LVEF有顯著改善,但老年組運動康復與常規(guī)治療的差異不明顯。中年組對VO2peak、AT的改善作用是明確的,年輕老年組未能得到有效結果。這與既往研究結果,即運動康復對老年病人仍可獲益不相符。老年組研究較少,對于高齡老年人運動康復的選擇仍較為慎重,可用Fried衰弱量表[30]等對高齡老年人進行衰弱評估,選用安全有效且依從性更好的治療方案。運動強度亞組中,不同運動強度的康復運動均可使CHF病人獲益,且有隨運動強度增大獲益逐漸增多的趨勢。Ismail等[31]對納入的74項研究進行Meta分析,最終觀察到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心肺功能的改善幅度也隨之增加。Gomes-Neto 等[32]對高等、中等運動強度改善運動能力的分析同樣得出前者短期內(nèi)優(yōu)于后者運動康復及可以降低心血管相關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結果,且對年輕老年組的作用更加明顯。一個長達10年的隨訪研究中,運動康復組與常規(guī)治療組心血管相關死亡及再住院人數(shù)分別為4例、10例及10例、25例[8]。大型臨床研究HF-ACTION共納入研究對象2 331例,隨訪平均30個月,同樣也觀察到運動康復對降低心血管相關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的作用,與全因死亡率同樣相關[33]。運動康復可改善CHF病人長期預后,降低總住院費用,減輕家庭、社會負擔。
本分析中僅納入中英文文獻,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雖已嚴格按照檢索策略檢索相關文獻,但對于灰色文獻的檢索尚不夠全面;所納入文獻有部分結局數(shù)據(jù)非直接數(shù)據(jù),經(jīng)過二次計算,存在一定誤差;發(fā)表偏倚評估選用漏斗圖,存在主觀因素;各組研究異質性均較大,合并分析價值降低,考慮其臨床同質性選用隨機效應模型。更系統(tǒng)、完整的Meta分析有待進一步完成。
本系統(tǒng)評價顯示,運動康復可明顯改善CHF病人LVEF、VO2peak及AT,降低CHF病人死亡率及再住院率。中年亞組、中等與高等運動強度亞組病人LVEF、VO2peak及AT的改善效果確切。運動康復對高齡老年CHF病人LVEF的改善不顯著,且相關研究較少,高齡老年病人的運動康復應更加慎重,可對其進行衰弱評估并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