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中醫(yī)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膽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是由于含有膽汁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導致胃粘膜屏障受損所致[1]。對于膽汁反流性胃炎,西醫(yī)多采用對癥治療,雖能緩解癥狀,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筆者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機為膽腑郁熱,膽胃不和,治療原則為清熱化痰、利膽和胃清,并自擬方清膽降逆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在我院消化內科診治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4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對照組42例,其中男21例,女21例;年齡20~74歲,平均(42.61±13.54)歲;病程1~5年,平均(2.84±1.37)年;疾病嚴重程度:輕度反流患者14例,中度反流患者23例,重度反流患者5例。治療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0~70歲,平均(43.72±14.29)歲;病程1~4年,平均(2.38±1.26)年;疾病嚴重程度:輕度反流患者13例,中度反流患者23例,重度反流患者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疾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實用中醫(yī)內科學》[2]中關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相關診斷標準制定。①臨床癥狀:反復出現(xiàn)上腹部脹滿、燒灼感、惡心、嘔吐、口苦等臨床癥狀;②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粘膜表現(xiàn)為黃色或者綠色膽汁染色,鏡下可見膽汁反流,胃粘膜出現(xiàn)膽汁染色,胃竇粘膜表現(xiàn)為水腫、充血或者粘膜脆性增加。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75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有血液、腫瘤、心、腦、腎等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②既往有肝膽手術史、胃腸道手術史患者;③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患者;④哺乳期婦女及妊娠期患者;⑤經(jīng)影像學檢查患有膽結石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復方鋁酸鉍顆粒(遼寧奧達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319),每次1.3 g,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4周為1個療程。
治療組給予自擬方清膽降逆湯,方藥組成:陳皮10 g,半夏10 g,竹茹10 g,茯苓10 g,黃芩15 g,茵陳10 g,枳實10 g,徐長卿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劑,水煎取400 mL,餐后30 min口服,每日2次,4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6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 ①中醫(yī)癥狀評分。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對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狀進行評分。觀察指標包括腹脹、胃疼、反酸、燒心、呃逆、口苦、失眠,根據(jù)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②胃粘膜病理組織檢測評分[4]。選擇在距離幽門2 cm胃竇小彎側取組織活檢,所取組織要求深達粘膜基層,經(jīng)病理檢查分級。將血管擴張、固有層水腫按正常、輕度、中度、重度進行分級,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炎癥程度評分:輕度炎細胞浸潤計1分,中度炎細胞浸潤計2分,中度炎細胞浸潤計3分。③療效評價[5]。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率≥90%;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適,75%≤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率<90%;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但未消失,40%≤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率<75%;無效:臨床癥狀無減輕或者加重,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率<40%。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評分比治療前均有降低,治療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粘膜病理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復查胃鏡(治療組復查28例,對照組復查25例),胃粘膜病理組織檢測結果提示血管擴張、固有層水腫及炎癥積分均有所下降,并且治療組患者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粘膜病理積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7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西醫(yī)治療反流性胃炎多采用奧美拉唑膠囊、西沙比利及復方鋁酸鉍顆粒等藥物,減少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含鉍劑主要作用于胃黏膜,其不易被吸收,并能夠降低黏蛋白粘度,達到治療胃炎的作用,短期療效尚可,但是長期療效不理想[6]。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嘔膽”范疇?!饵S帝內經(jīng)》中記載:“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胃氣逆則嘔苦”,明確指出胃氣上逆則嘔苦,其病機為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氣血運行不暢,水谷精微留滯,日久化熱。膽為陽腑,痰熱常導致膽腑郁滯,膽的疏泄功能失常。膽熱犯胃,膽胃上逆,升降失常,氣機逆亂,胃氣上逆,出現(xiàn)嘈雜、噯氣、惡心、嘔吐,膽胃橫逆互犯,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膽汁反流性胃炎病機主要為膽腑郁熱,膽胃不和,治療的原則為清熱化痰、利膽和胃。
在清膽降逆湯中君藥為竹茹,可清熱涼血、和胃止嘔;半夏配伍黃芩,具有清胃熱制酸、和胃消痞的作用;枳實配陳皮,破氣消積,化痰消痞,寬中除脹;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徐長卿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全方共同起到清熱化痰、利膽和胃的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茵陳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等作用,可以促進膽汁的分泌,增加膽汁中膽和膽紅素的排出,其含有的茵陳炔內酯,可以降低麻醉犬奧狄氏括約肌緊張度,有促進膽汁排泄作用。黃芩素可以減少白細胞介素-8和環(huán)氧化酶-2的生產(chǎn),降低慢性炎癥對胃粘膜的損傷[7]。竹茹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半夏可以抑制嘔吐中樞,從而起到止嘔的作用。枳實、陳皮可以刺激胃動素的分泌,增加胃腸道活動,促進胃排空,徐長卿提取物對化學刺激導致的炎癥,具較強的抑制作用[8]。
綜上所述,自擬清膽降逆湯可以顯著改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中醫(yī)癥狀,減輕胃粘膜局部炎癥,臨床療效優(yōu)于復方鋁酸鉍顆粒,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減輕胃粘膜的炎癥反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