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翔
摘 要:政府性質、司法獨立性以及第三方監(jiān)督,是影響行政訴訟法制度的主要因素。在新中國成立前,行政訴訟法制度就已被引入我國,但該制度存在嚴重的精英主義傾向,普通民眾難以受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重新修訂《憲法》,政府機構的服務屬性得到凸顯。1989年,《行政訴訟法》正式頒布,法院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司法獨立性獲得加強。新時期,檢察院成為了參與行政訴訟的第三方力量,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更加完善。
關鍵詞:行政訴訟制度;政府性質;司法獨立;檢察建議
引言:
行政訴訟是普通民眾維護自身權益的主要渠道。相關制度已在我國經歷了超過百年的發(fā)展歷程,政府定位、司法獨立性以及第三方監(jiān)管機制逐漸優(yōu)化。回顧這一歷程,有助于立法部門尋找到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并可準確對接國際司法理念的立法機制,從而使我國新時期的法制建設獲得幫助。
一、行政訴訟法制度的發(fā)展與特征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以及普通法人,向法院起訴行政機關的訴訟行為,在我國民間通常被稱為“民告官”。行政訴訟法制度就是配合行政訴訟實施的司法制度,其包括法律制定、司法特征以及執(zhí)法路徑等內容。行政訴訟法起源于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歐洲社會中,公民意識迅速覺醒,行政機關逐漸被視為服務于公眾的社會部門。受此觀念影響,公眾對于行政部門侵害自身權益的行為更加難以忍受,利用法律機制保護自身利益并制約行政權力,成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最佳方式。
行政訴訟法制度的主要特征,可被歸納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將行政機構定義為社會服務部門。基于這一定位,公民權利方可得到保護,行政機構的違法行也可得到有效監(jiān)督。其二,是司法體系獨立于行政體系之外。司法部門是實施行政訴訟的主體部門,若司法部門獨立性較低,行政訴訟的公正性將難以得到保障。其三,是行政訴訟接受第三方監(jiān)督。通常情況下,行政機構的抗訴能力較強,其訴訟經費也來源于公共稅收,因此原告方往往會在行政訴訟中出于弱勢地位。引入第三方監(jiān)督,會使行政機構得到更為有效的約束,原、被告雙方的維權能力將更加平衡。
二、行政訴訟法在1989年之前的歷史變革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行政訴訟法制度
由上至下實施監(jiān)管,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特征。上級行政部門通常被視為具有更高道德水準與治理能力的君子,而“教化萬民”是“上天”賦予君子的主要職責。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以下犯上”會被視為動搖國家根本的錯誤行徑,因此難以得到推廣。但在鴉片戰(zhàn)爭后,傳統(tǒng)治理體系已無法應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政府被迫在1906年推出《行政裁判官制草案》,并著手成立行政裁判院。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行政訴訟法制度。1914年,民國政府推出了《行政訴訟法》,并建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民國政府推行的行政訴訟法制度,主要借鑒了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相關經驗,并融入了我國傳統(tǒng)治理體系的部分特征。在該制度中精英主義原則貫穿始終,“民告官”的難度仍然較大,但該制度仍然可被視為我國行政訴訟的重大發(fā)展。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行政訴訟法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民國政府頒布的舊法統(tǒng)全部廢除,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主要訴求的《共同綱領》于1949年獲得通過。其中19條明確規(guī)定,“人民和人民團體有權向人民監(jiān)督機關或者人民司法機關控告任何國家機關和任何公務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痹谶@一規(guī)定中,社會民眾被稱為人民,治理部門則被稱為國家機關,而傳統(tǒng)的政府官員被稱為公務人員。這一變化,充分體現了行政機構的服務屬性,行政訴訟將在更為公平的機制中展開。1954年,以建設社會主義為最高原則的《憲法》獲得通過,其中第7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書面控告或者口頭控告的權利。由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同時為了配合行政訴訟,國務院等機構也設立了監(jiān)察部。
三、新時期行政訴訟法制度的變革路徑
(一)《行政訴訟法(1989)》的發(fā)展歷程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治理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司法體系更加獨立。同時在新型經濟模式下,我國居民的私人財產大幅增加,如何保護公民權益,成為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首先為涉外部門構建了行政訴訟機制,并在1980年頒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所得稅法》中提出,外國組織可向我國法院提出行政訴訟的若干規(guī)定。1982年,我國審議通過了《民事訴訟法》,該法案將《憲法》規(guī)定的行政訴訟原則融入其中,并將人民檢察院定義為審理行政案件的主體部門。經過多年的理論沉淀與司法體系建設,我國與1989年正式頒布了《行政訴訟法》。該法案在《憲法》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人民法院的主體地位,行政訴訟的客觀性得到了保障。同時這一法案也是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基本依據,其影響會較為深遠。
(二)新時期的行政訴訟法制度
我國的《行政訴訟法》,借鑒了前蘇聯的限制性行政訴訟,即將可提出訴訟的范圍作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行政訴訟法》必然會經歷多次擴充,以滿足我國發(fā)展的實際需要。2017年,我國再次修訂《行政訴訟法》,其中在25條,增設了環(huán)保、食品安全等領域的訴訟內容。通過此次修訂,《行政訴訟法》可基本滿足我國當代居民的主要訴求。同時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國也形成了以檢察建議為主要執(zhí)法手段的訴訟制度。在我國社會中,“民告官”的難度任然較大,多數民眾的維權意識也有待提升,因此檢察院逐漸成為行政訴訟的主體部門。但受到訴訟成本的制約,檢查部門通常會透過檢察建議,糾正行政機構出錯誤行為。檢察建議并不具有強制性約束力,因此其使用范圍較廣,使用流程也較為便捷。同時由于檢察建議代表檢察院的處理意見,因此其通常會得到被檢察部門的重視。
結語:
行政訴訟法制度在我國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會出現明顯的進步。當前“依法治國”已成為治國理念的基本原則,通過回顧行政訴訟法制度的發(fā)展歷程,可幫助我國的法治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依托新型的行政訴訟法制度,民眾權利將得到有效保護,行政機構也將得到約束。
參考文獻:
[1]章志遠. 論變革觀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運用[J]. 行政法學研究,2015(01):44-49.
[2]湛中樂. 《行政訴訟法》的“變革”與“踟躕”[J]. 法學雜志,2015,36(03):23-33.
[3]胡建淼,吳歡. 中國行政訴訟法制百年變遷[J]. 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20(01):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