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忠
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源地,它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在我國古代,也有過許多優(yōu)秀的治黃“河長”,他們的治水經(jīng)驗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效仿和學習。
東漢河長——王景
王景(約公元30—85年)是東漢著名的水利專家,公元69年,漢明帝決定派王景治理黃河。接受任務后,他動員了幾十萬勞工,施工約一年,西從河南滎陽,東到黃河入??冢藿?00多公里的黃河堤防,每隔5公里建立一個泄洪水閘(水門),安排專職河堤官吏進行管理,令其輪流放水。
王景系統(tǒng)地修建了黃河堤防工程,穩(wěn)定了新河床,讓黃河行洪路線大大縮短,水面比降(坡度)增加,水流挾帶河沙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在許多險要的黃河大堤段,王景命人修筑了石塊護堤和挑河建筑,以抵御河水對堤防的沖擊。在堵塞決口時,他采用先在決口打入樹樁,逐漸加密,然后填塞稻草,后用土石填堵的辦法。
王景治理黃河之后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黃河一直處于相對安流的狀態(tài),1000年內(nèi)沒有發(fā)生大型改道。
元代河長——賈魯
元朝河患十分嚴重,1344年5月,黃河在白茅口(今山東曹縣境內(nèi))等地決口。6月,北岸的金堤決口,自此泛濫7年之久。受水災影響的有河南、安徽、山東等地18個州縣。城池被淹沒,民房倒塌,莊稼被毀,百姓流離失所,紛紛背井離鄉(xiāng)。黃河決口之后,時任都水監(jiān)賈魯奉命巡視河情,考察災情,奔波幾千里。
賈魯(1297—1353年)是高平(今屬山西晉城)人,曾經(jīng)兩次中舉,28歲擔任過東平路儒學教授,后在編纂宋朝、遼朝、金朝國史時,他主持編纂宋朝部分。
1351年,元順帝委任賈魯為工部尚書,負責黃河治理工程。他提出了兩條治理黃河的建議:第一,修筑黃河北堤。第二,疏堵并舉,讓黃河回歸故河道東流。
第一步,他命人疏浚減水河道120公里。第二步,在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到徐州路(今江蘇徐州)的150公里修治缺口107處,修理北岸堤防約100公里。第三步,用沉船法堵塞黃河決口。賈魯命人把27艘大船用大麻條繩、竹纜絞縛在一起成為“方舟”。方舟裝石,依次下沉,層層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龍時,水勢猛急,如從天降,怒吼咆哮,撼動船堤,眾人議論紛紛,均以為無法完成。只見賈魯神色淡定,有條不紊地指揮勞工完成了決口截流工程,一舉堵住了泛濫7年之久的決口。
治河工程從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二十二日興工,七月就鑿出河道140多公里,八月將河水決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諸堤,全線完工,使黃河復歸故道,治河大功告成。
明朝河長——潘季馴
潘季馴(1521—1595年),湖州府烏程縣(今屬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人,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從1565年到1592年的27年內(nèi),四次主持治理黃河。他上至河南,下到江蘇,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對黃河、淮河、京杭大運河進行了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總結(jié)以往治河經(jīng)驗教訓,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新的治河建議。
他認為黃河最大的問題是泥沙堆高了下游的河床,從而導致黃河決口。因此,他提出了“筑堤防溢,建壩減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建議。即建筑兩岸河堤約束黃河水流,讓湍急的水流沖刷河底,讓泥沙無法沉淀在河底抬高水位。
潘季馴還創(chuàng)造性地把堤防工程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因地制宜地在黃河兩側(cè)配合使用。遙堤離河槽比較遠,其作用是擋住洪水防潰。遙堤內(nèi)緊靠主河槽修筑縷堤,用來把水流約束在河槽內(nèi),免其在河灘上漫流,讓水流不斷地沖刷河床,減少泥沙淤積。遙堤和縷堤之間修筑垂直水面的格堤,以備縷堤潰決時,水流被阻止在一格之內(nèi),免其泛濫橫流,水退,則本格的水依然回歸河槽。在縷堤的彎曲險要地段修筑月堤,以抵御洪水的沖刷。
此外,潘季馴還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建筑河堤,把黃河兩岸的堤防全部連接起來,并加以鞏固,讓黃河河道基本趨于穩(wěn)定?,F(xiàn)在的水利專家,也對潘季馴的治水功勞和他提出的“束水攻沙”的理論表示贊賞和佩服。
世界著名河工專家恩格斯教授嘆服道:“潘氏分清遙堤之用為防潰,而縷堤之用為束水,為治導河流的一種方法,此點非常合理?!?/p>
清朝河長——靳輔
康熙初年,黃河南流的河道日益惡化,不斷決口。特別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河、淮河一起漲水,奔騰四潰,決口34處。翌年,康熙調(diào)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開始大規(guī)模地治理黃河,歷時十年之久(1677—1687年)。
靳輔(1633—1692年),字紫垣,祖籍遼陽(今屬遼寧),隸屬漢軍鑲黃旗。清康熙十年(1671年),靳輔在赴安徽就任巡撫途中,路經(jīng)河北邯鄲,見呂祖庵(呂洞賓廟)壁上題有詩句“四十年中公與侯,雖然是夢也風流。我今落魄邯鄲道,要替先生借枕頭”,甚為驚異。經(jīng)詢問,為游居呂祖庵中的平民書生陳潢所題。陳潢(1637—1688年),浙江嘉興人,也有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陳潢布衣出身,青年時代就好讀農(nóng)田水利之書,并曾沿黃河上行直至寧夏河套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在此前后,他學習了不少有關(guān)治理黃河的文獻,研究了歷代治黃經(jīng)驗總結(jié)和黃河流域的地理形勢。兩人相見,甚為投緣,靳輔即請陳潢輔助治河。
陳潢認識到黃河河防最大的難題是夏秋大汛,提出治理黃河要順其性而利導之。他提出了從長遠著想,從全局著眼,中、下游綜合治理以根治黃河的設想。
靳輔采納了陳潢的建議,親臨現(xiàn)場了解黃河、淮河河道堤防情況和水患的根源,并沿途向有實踐治水經(jīng)驗的人求教,然后系統(tǒng)地制定了治理黃河、淮河、運河的原則,即:疏浚河道、堵塞決口、堅筑河堤、閘壩分洪、修守險工、疏浚???。
在靳輔、陳潢的主持和計議下,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塞決堵漏、挑河筑堤、建閘造壩等數(shù)以百計的大小工程,出現(xiàn)了黃河安瀾、運道暢通、大片農(nóng)田恢復耕種的局面。
靳輔、陳潢還發(fā)明了“測水法”,以測量水的流量和流速,從而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科學理論依據(jù),在水利工程學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靳輔、陳潢遭御史郭琇誣告治河多年無功,被革職入獄。后來,康熙因數(shù)年河道未決、漕運暢通,查實后發(fā)覺是起冤案,處理了誣告官員,靳輔雖復出,但心力交瘁,不久病逝,而陳潢也已在一年前病死在獄中了。
靳輔生前著有《治河方略》,成為后世治河的重要參考文獻。靳輔之后,于成龍、張鵬翮先后成為黃河河長,基本上沿襲了靳輔治水之略。靳輔的治河方法,有的至今還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