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友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課本上的右手螺旋定則一節(jié)中提到:牽牛花纏繞的莖纏繞方向與右手螺旋定則是一致的,要滿足右手螺旋定則,四指彎向它的纏繞方向,則大拇指的指向就是它的生長方向(如下圖)。那么,植物莖的纏繞方向有何特性,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為了尋找答案,我對下列幾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自然界中纏繞植物的莖和攀緣植物的卷須,它們的纏繞方向和生長方向有什么關(guān)系?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參天大樹,這些樹之所以高大,就是因為這些植物的一種器官——莖很發(fā)達的緣故,一般喬木類植物都是這種莖。我們把這種背地面而生的莖叫作直立莖。然而,植物并不都是直立、高大的,有些植物的莖細長而柔軟,不能直立只能纏繞在其他物體上向上生長,這種莖叫作纏繞莖,如牽?;?、金銀花的莖。另外,還有一些植物如黃瓜、葡萄等,它們的莖雖然也是細長柔軟的,但它們既不能直立生長,也不能纏繞到別的物體上,可是它們卻可以借助莖上生長的卷須盤卷在別的物體上,從而向高處生長,這種莖叫作攀緣莖。上面我們所談的莖都起著連接根和葉的橋梁作用,在根和葉之間不停地傳送著營養(yǎng)物質(zhì)。
大家都知道,植物的葉子有“向光性運動”,植物的莖總是向上生長有“負向地性運動”,以便得到陽光而進行光合作用;根總是向下生長有“向地性運動”,以便得到水和肥料。植物的向光、向地和負向地性等運動,統(tǒng)稱為“向性運動”。植物之所以會產(chǎn)生向性運動,主要是生長素作用的結(jié)果。攀緣植物的卷須和纏繞莖,在接觸支撐物的一面生長素含量少,生長較慢;而另一面含生長素多,生長較快,因此它們就螺旋式地纏繞在支撐物上。
由此我觀察到:若把牽牛花的莖以向右旋的方式纏繞在支架上,則很快就會自行脫落;若繞的方向與其習(xí)性相同,則會纏得更緊,順利向上攀緣,生長發(fā)育良好。
通過上述分析,我展開了思考:不同植物的旋轉(zhuǎn)方向會不會不同呢?
歷史上,達爾文、華萊士等大博物學(xué)家、生物學(xué)家都觀察研究過攀緣植物的習(xí)性。達爾文專門寫過《攀緣植物的運動和習(xí)性》一書,書中描述了42種攀緣植物,其中11種是左旋的,如牽?;?、扁豆、馬兜鈴、山藥等植物的莖向左旋轉(zhuǎn)纏繞而上,其纏繞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即它們的纏繞方向和生長方向有右手性的規(guī)律;有些植物如金銀花、菟絲花、雞血藤等始終向右旋轉(zhuǎn),其纏繞方向為順時針方向,即它們的纏繞方向和生長方向有左手性的規(guī)律;而何首烏卻是“隨心所欲”地旋轉(zhuǎn)生長,有時左旋,有時右旋,也就是說它的纏繞方向和生長方向是不固定的。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植物的不同旋轉(zhuǎn)方向和地理位置有關(guān),于是接著探究了第三個問題。
纏繞植物的莖的纏繞方向和生長方向在南北半球有什么不同?通過觀察和查閱相關(guān)資料,我們很容易得知,大部分情況下,在北半球,形成的螺旋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在南半球,形成的螺旋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
科學(xué)家最新研究表明,植物旋轉(zhuǎn)纏繞的方向特性,是它們各自的祖先遺傳下來的本能。億萬年以前,有兩種攀緣植物的始祖,一種生長在南半球,一種生長在北半球。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間,以便生長發(fā)育得更好,它們莖的頂端就隨時朝向東升西落的太陽。這樣,生長在南半球的植物的莖向右旋轉(zhuǎn),生長在北半球的植物的莖則向左旋轉(zhuǎn)。經(jīng)過漫長的適應(yīng)、進化過程,它們便逐步形成了旋轉(zhuǎn)纏繞的固定方向。之后,它們雖被移植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旋轉(zhuǎn)纏繞的方向卻被遺傳下來而且固定不變,植物這種固有的盤旋方向是由它們的基因決定的。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它們的基因呢?
植物的發(fā)源地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決定它們生長過程中盤旋的方向。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繁衍,這種特性在遺傳基因中被固定了下來,甚至后來把它移植到另一個地方也很難改變。
還有就是植物的“喜光性”。植物都有追逐陽光的習(xí)性,比如一棵大樹,向著陽光的一面肯定長得茂盛。太陽在轉(zhuǎn)動,藤蔓植物也就隨著太陽轉(zhuǎn)動,越長越長,就繞成一個螺旋形了,一般南北半球的植物繞向是正好相反的。而起源于赤道附近的攀緣植物,由于太陽當空,它們就不需要隨太陽轉(zhuǎn)動,因而其纏繞方向沒有固定,可隨意旋轉(zhuǎn)纏繞。
隨后我進行了科學(xué)觀察:站在葡萄架下,乍一看,我以為葡萄的枝條和卷須互相糾纏著,雜亂無章。但是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枝莖上的一條條卷須都是螺旋形的,它們巧妙地將葉子長在朝著陽光的位置上,讓其充分進行光合作用。螺旋形的卷須啊,扶葉遞光,有條不紊。還有就是向日葵,這是最典型的喜光性植物,它的花總是向著太陽盛開。
(編輯 零零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