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1. 北京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44; 2.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馬克思是提出社會沖突科學思想的第一人。他在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過程中,第一次科學揭示了社會沖突的深刻內涵及其產生根源,闡明了社會沖突的性質和形式及其社會功能。他用沖突解釋現(xiàn)代社會各種普遍現(xiàn)象,把社會當作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加以研究,對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結構進行共時的剖析,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沖突原因條分縷析,最終提出解決社會沖突的根本路徑。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社會城市化急劇轉型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沖突的演變,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無疑提供了一把打開現(xiàn)代社會沖突大門的鑰匙,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國外學界一致認為,盡管有關社會沖突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真正科學的社會沖突理論是由馬克思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是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的奠基人,其思想深深影響了后來者。國外學界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體現(xiàn)出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重視,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和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另一種理解形式是西方社會學或政治學中的所謂社會沖突論者如達倫多夫、科賽等人對此問題的研究和評價。
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法蘭克福學派和弗洛伊德主義學派對此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入。法蘭克福學派對西方社會問題的批判在20世紀中期開始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他們從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展所引發(fā)的人與對象世界的現(xiàn)實沖突出發(fā),立足于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社會沖突思想,揭露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對人的控制及其各種危機,批判地考察了現(xiàn)實社會經濟和文化現(xiàn)象,追溯并分析其根源。比如,針對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關系,有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針對人與自然的沖突關系,有施密特關于人對自然的控制分析;針對資本主義沖突本質的控訴,有本杰明對悲劇、寓言以及藝術等方面的論述。他們基于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分析研究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如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中討論文化工業(yè)時,就技術合理性與統(tǒng)治合理性的關系做了有意義的研究。在《獨裁國家》中,霍克海默對國家資本主義中社會沖突的現(xiàn)實、資本家的剝削本性、法西斯主義等作了較深入的分析。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從辯證法的否定性入手,在辯證法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關于矛盾法則、主客體沖突、自由意志論和決定論的關系以及對同一性和實證論的批判等。
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是另一個繼承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從生產力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現(xiàn)實社會關系入手,依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提出了著名的“單向度的人”概念。所謂單向度,指的是只追求利益、物質享受和金錢,人被徹底異化。他提出,現(xiàn)代人是單向度的人,思想是單向度的思想,資本主義社會是單向度的社會。人在其中喪失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因此,即使工業(yè)文明再發(fā)達,人也不過是依舊處于被奴役地位的奴隸。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其社會沖突思想旨在抨擊法西斯主義和資本主義對人的束縛和打壓。他注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主張追求人的自由,最終實現(xiàn)人的解放。他從人與商品、人與人乃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化和沖突現(xiàn)實出發(fā),論述了人性的異化,言辭激烈地抨擊了資本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本質是壓制人的個性發(fā)展和自由的反動力量,指出產生法西斯主義的土壤正是資本主義的現(xiàn)實沖突。
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他學派也有學者曾涉獵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西方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阿格爾,在其代表作《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一書中,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中消除經濟危機和異化勞動的方式做了分析性研究,構想出消滅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異化消費和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變革模式[1]10-12。另一位代表人物奧康納對馬克思關于異化和人與自然矛盾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奧康納認為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時代科學技術的異化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異化并且由這兩種異化產生的非理性和消費主義觀念,其根源則在于內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這一資本主義根本矛盾[2]20-26。英美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代表人物休·柯林斯的法律階級工具論是對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堅持。他主張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指出和立法相關的群體沖突的本質基本上就是階級斗爭。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福利國家立法實踐有深刻的認識,倡導優(yōu)化的階級工具論,認為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上體現(xiàn)了自主性命題的意義。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盧卡奇從階級意識角度對資本主義階級結構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剝削與資本主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等,其觀點都對后來者產生了較大影響。
國外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另一種理解形式是西方社會學或政治學中的社會沖突論。美國當代社會學家科塞在《社會學思想名家》一書中把馬克思的社會沖突思想概括為兩大點:階級理論和異化理論[3]51-58。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雷蒙·阿隆在其比較社會學著作《社會學主要思潮》中對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的主要觀點也做了歸納,増加了有關政權和國家的分析[4]95-101。美國當代資深的理論社會學家喬納森·特納在《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一書中用七個命題來歸納馬克思的社會沖突過程,抽象為一個形式化的命題系統(tǒng),七種條件導致七個結果[5]164。美國批判社會學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進行了深入研究[6]2。
西方現(xiàn)代社會學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并以此解釋社會變遷的沖突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塞、達倫多夫、米爾斯和賴克斯等,代表性的思想包括達倫多夫的自由主義社會壓制模式、科賽的功能沖突論等,這些理論的立足點在于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過程中西方社會的主要矛盾,所關注的問題是資本主義的現(xiàn)實困境,他們對社會沖突的基本認識較為一致:社會存在一個圍繞著稀缺資源或者圍繞著壓制與服從的權力關系的基本矛盾結構,在這一矛盾結構中的行動個體必然具有沖突的傾向[7]25。他們的研究深受馬克思的影響,是沖突學派中最為傾向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米爾斯關注資本主義的現(xiàn)實困境,強調美國在當代已經分裂成精英統(tǒng)治集團和大眾社會。他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一書中,使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觀點,利用馬克思關于資本家獲取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剝削概念,來分析當代美國的中產階級[8]30-37。科塞贊同馬克思對階級沖突功能的某些論述,認為階級沖突就是馬克思沖突思想的核心,主張馬克思的階級概念首先是經濟概念,強調社會群體為爭奪稀缺利益展開沖突,而沖突使得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達倫多夫則充分利用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和階級沖突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沖突問題進行分析。不同于馬克思的是關于社會沖突的根源,他強調社會沖突來源于權威壓制結構,社會沖突是為了謀求改變被壓制的地位[9]65-72。
總體來看,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關注,為我們開辟了分析和研究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多樣性視角,提供了諸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有一定啟迪意義。但是,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環(huán)境使得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質,終究不可能從根本上堅持馬克思主義。他們試圖用各種其他思想體系來改造甚至重建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背離。因此,在他們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闡釋和所謂發(fā)展中,往往存在各種錯誤論調,甚至是原則性錯誤。具體而言,西方學者的三個致命錯誤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其一,總體上對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否定態(tài)度,表明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其二,試圖用西方傳統(tǒng)的或現(xiàn)代的不同哲學思想體系或范疇來改造甚至重建馬克思主義,不僅閹割了馬克思主義內在的邏輯關系,而且從根本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本身,更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其三,在不同學者那里得到不同的錯誤結論,甚至存在原則性的錯誤。我們在研究和借鑒過程中,必須仔細甄別,批判性地對待。比如在《獨裁國家》中霍克海默從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和社會批判入手,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批判理論,以此代替馬克思主義。他認為批判理論是革命性的而非科學性的,由此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本質。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激烈沖突中所誕生的是高度自由、民主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不是形形色色的獨裁國家??蓺v史的實際發(fā)展,正好與馬克思的預測相反”[10]。歷史證明了獨裁國家正是誕生于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希特勒時期的德國。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主張懷疑一切的同一性,突出非同一性,認為“辯證法就是對非同一性的一貫認識”[11]5,得出馬克思就是主張絕對否定的錯誤論斷。弗洛姆在贊賞馬克思思想的許多觀點的同時,同樣得出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結論,認為必須用弗洛伊德主義來改造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認識、理解和找回自我,才能產生真正關于人的科學。丹尼爾·貝爾認為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作為社會沖突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當代社會。他集中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引發(fā)的社會沖突作了探討,把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問題歸因于享樂主義的盛行。實際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化的考察蘊含在階級斗爭學說中,目的是通過批判資本主義來終結資本主義制度。
國內學界相對缺乏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氛圍。通過檢索中國知網和國家圖書館網站,以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為研究內容的論文總數不過半百,與之相關的著作也僅有兩本??v觀國內研究成果,多數基于對各種西方社會沖突理論流派的觀點比較,缺少基于經典文本的耕犁和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脈絡進行梳理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尤其缺少具有針對性的中國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視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邢媛教授的專著《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是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內容體系進行整體性研究的代表作。該書基于文本耕犁,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內容結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厘清了這一思想的脈絡體系,并聯(lián)系當代中國現(xiàn)實國情,運用這一理論加以分析概括,形成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12]5。
杜漢新從理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論的時代背景、形成過程、內涵實質、學理分類、社會功能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在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論的現(xiàn)實價值深度探析中,比較了馬克思沖突理論與西方社會學流派沖突觀的異同,分析了轉型期社會沖突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影響,并針對中國現(xiàn)實國情探索了從沖突到和諧的有效路徑[13]。王欣梳理了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時代背景、基本內涵和發(fā)展歷程。為力證這一理論的生命力,特別介紹了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在西方的發(fā)展,并在實踐層面深刻反思了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實踐,進一步探討了在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指導下新時期消解沖突的路徑選擇[14]。王婷詳細論述了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思想萌芽、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從五個方面深入挖掘了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基本內容,為當代依法治國、化解社會沖突、建構和諧社會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論啟示[15]。任灣灣分析了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形成背景,揭示了馬克思探索社會沖突理論的心路歷程,闡述了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當代意義[16]。
李英明教授的專著《馬克思社會沖突論》是理論要點闡釋的代表作。作者抓住馬克思階級概念及階級理論兩個理論要點,從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含義和階級理論的脈絡來分析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該書因循了西方傳統(tǒng)的對待馬克思的基本態(tài)度,把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核心價值集中于階級斗爭和意識形態(tài)對立,雖未能還原出一個準確深入而鮮活豐滿的理論形象,但對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提供了重要思路[17]61。
張傳開、馮萬勇抓住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歷史發(fā)展這一理論要點,遵循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力求厘清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線索,其核心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經歷了一個探索、建構、確立和深化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其標志性作品。比如探索階段以《萊茵報》和《德法年鑒》為標志;建構階段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為標志;確立階段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共產黨宣言》為標志;深化階段以《資本論》為標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對社會沖突理論進行了深刻地論證,從而使該理論進一步豐富和深化[18]。崔小敏緊扣馬克思社會沖突根源論這一理論要點,通過對經典文本的梳理、整合,努力還原馬克思社會沖突根源論的本真,并且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當今社會沖突現(xiàn)象進行深層次的利益歸因探究,力求從馬克思的社會沖突根源論中找出答案和啟示,從而揭示其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19]。
徐彬教授認為,發(fā)掘馬克思的社會沖突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沖突分析方法;必須立足于我國轉型實際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構建具有中國特點的話語體系,準確表達“中國問題”,有效應對我國轉型后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沖突。文章的亮點在于指出了馬克思的社會沖突思想中蘊含著的和諧發(fā)展觀,提出和諧論也是沖突的分析方式[20]。宋金龍指出,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當代價值體現(xiàn)在可以運用這一理論分析當前中國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因勢利導尋求化解之道,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21]。云立新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理論的現(xiàn)實啟示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化解社會沖突的最終目標,而化解當前社會沖突之道應重點放在著力構建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和社會環(huán)境,應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盡可能公平地體現(xiàn)在每一個社會成員從事的各項活動中[22]。胡銳軍認為,從系統(tǒng)論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思想是一個系統(tǒng)的沖突控制體系,其產生的巨大復合效應,對當前社會沖突治理中堅定正確的理念和方向、制定有效的沖突治理戰(zhàn)略意義重大[23]。卜長莉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沖突論是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思想理論來源,主要體現(xiàn)在馬克思開創(chuàng)了社會沖突理論的先河,對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產生了深遠的意義及影響,后者明顯吸收和修正了馬克思社會沖突論的諸多理論觀點,這些觀點有利于我們深刻認識當代社會沖突和矛盾[24]。桑斗吉認為,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可以幫助我們選擇化解當前社會矛盾沖突,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有效路徑。這些路徑包括: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解決經濟領域的沖突;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以解決政治領域的沖突;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以解決社會領域的沖突等[25]。
陳元啟通過分析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調適,認為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發(fā)展趨向是從沖突到和諧,進而闡述了從沖突到和諧轉變的哲學基礎、政治條件和政策保障[26]。房蕾在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論進行重構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論的視角,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與合理性,認為社會沖突存在的客觀性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解決社會沖突的系統(tǒng)工程[27]。王濤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理論不僅包含沖突理論,同時蘊含和諧理論,是沖突與和諧的統(tǒng)一體。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最終目標歸旨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從沖突到和諧的關鍵在于從當前社會實際出發(fā),從利益、法治和文化價值三方面化解沖突實現(xiàn)和諧[28]。
伊竹從社會沖突的根源、形式、功能以及化解路徑等方面,比較了馬克思與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思想,認為二者是基于特定歷史條件和不同時代歷史事實而形成的理論,存在很大差異的同時,具有時代合理性[29]。朱玲琳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對達倫多夫的辯證沖突理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直接表現(xiàn)在其理論與馬克思社會沖突論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由于達倫多夫的自由主義立場,兩者在沖突的形式與根源、沖突的功能、沖突的調節(jié)與化解諸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究其本質而言兩者不同[30]。張鳳娟認為,馬克思社會沖突論與達倫多夫社會沖突論之間主要是一種繼承的關系,同時兩者又存在較大差異和修正,達倫多夫贊同并吸收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意識到社會沖突的辯證作用,批判結構功能主義。兩者本質區(qū)別表現(xiàn)在社會沖突根源問題上的看法大相徑庭[31]。劉琳比較了馬克思與韋伯的分層與沖突理論,認為馬克思與韋伯的分層與沖突理論主要圍繞對五個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展開,馬克思與韋伯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所以強調的重點也不同,兩者存在繼承與批判的關系[32]。左雪松等比較了馬克思與科塞的沖突思想,認為二者在不同的語境與視角中對沖突的價值取向、操作、歸因、類型、功能及化解方式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取向[33]。潘新宇比較了卡爾·馬克思與達倫多夫、馬克斯·韋伯、齊美爾等西方社會沖突理論家的主要思想,對現(xiàn)實社會沖突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剖析,闡述了沖突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和借鑒意義[34]。
由于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是較早形成的科學理論,許多論者往往把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作為研究問題的起點。但是,出于種種不同的原因,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錯讀、誤讀,甚至有意識的詆毀,給我們正確認識這一思想的精髓造成巨大困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的這一科學思想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發(fā)展。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來看,迄今對這一思想的詮釋和演繹成果是很不完善的,較之社會需求還相差甚遠,進一步提升的理論空間仍然相當巨大。將來的研究主要致力的方向有:
縱觀近年來的研究動態(tài),學術界關于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研究成果不僅不夠豐富,而且缺乏理論深度。其一,研究內容大多集中于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主要內容、當代價值等,沒有深入探討其基本特征、方法論意義及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基本范式等深層次的問題;其二,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簡單套用西方理論。比如有部分學者以馬克思的矛盾思想來類比沖突思想。在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內涵及其根源方面,存在簡單套用西方學者觀點的現(xiàn)象等。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和社會矛盾思想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究竟是什么?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和階級斗爭理論之間關系如何?較少有學者愿意深入文本去挖掘和探究,由此造成了學術研究中把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類比成社會矛盾思想或者直接等同于階級斗爭理論的典型錯誤。因此,需要在對馬克思經典文本深度研讀的基礎上,對其所蘊含的社會沖突思想進行整體挖掘,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有必要汲取西方社會沖突思想的精華,在與西方社會沖突理論的比較中,還原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本真,進而形成適應現(xiàn)實社會需要的社會沖突理論。
重視理論層面的研究,而相對缺乏實踐層面的探索,是學界在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又一突出問題。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絕不僅僅只是一種理論思辨,在宏觀上可以體現(xiàn)為對這一思想形成歷程與內容結構的整體解讀,在微觀上應該體現(xiàn)為結合現(xiàn)實社會沖突個案的實踐探析,當下中國社會面臨的沖突問題是這一思想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目前僅有杜漢新、王欣、王婷、任灣灣等學者從整體視野對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進行論述時,徐彬、宋金龍、云立新、胡銳軍、卜長莉等學者在闡述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當代價值時聯(lián)系到了中國社會現(xiàn)實沖突問題,其余多數學者還不能做到立足中國社會轉型的現(xiàn)實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目標,提出解決中國現(xiàn)實沖突問題的有效方案,有意識地建構中國社會沖突話語體系的理論自覺。理論研究必須基于現(xiàn)實的考量并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服務。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采用的是較為抽象的純理論研究方法,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沖突問題的準確度量,無法提供有效應對我國轉型后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沖突問題的針對性預案或治理措施。中國當前的社會沖突現(xiàn)實是我們尋找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泉,我們必須深入探討引進的概念與本土現(xiàn)實之間的系統(tǒng)關聯(lián),增強構建中國化社會沖突理論的自覺,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的理論旨趣與當代價值。
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研究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實踐問題,需要從多種社會學科視角進行深入解讀,只有建立一種跨學科交叉研究視野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這一思想。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僅僅把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停留在社會學或政治學層面,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來深入理解和探討。此外,研究主題比較集中單一,缺乏全面的、整體性的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系統(tǒng)研究,研究范圍與視域有待拓展。因此,急需跨學科、交叉性、綜合性的有廣度有深度的研究,保持與其他學科積極有效的對話,把握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動權,為這一思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全球化與城市化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面臨的兩個重要維度,新時代我們迫切需要正確的能夠有效指導社會實踐的沖突理論,有些人希望通過直接搬用西方時髦的流行理論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只是癡人說夢,當代中國迫切需要運用馬克思社會沖突思想對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加以規(guī)范和指導,時代呼喚對當代中國社會沖突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