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參加奧斯卡評選的中國影片,好像也沒什么章法
我們每年會選送一部影片去參加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評選。雖然這只是美國的一個電影獎,但是因為奧斯卡本身的江湖地位很高,甚至高于“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起碼知名度高于“歐洲三大”。如果能入圍、能得獎,是一個非常好的曝光機會,在全世界范圍內,這部片子可能就很好賣。
最近十幾年以來,我們選的影片其實都讓很多人覺得奇怪,好像選這個片不是為了得獎或者入圍。我們選的片子也不能說不好,但從藝術或者別的角度上看,不像是奧斯卡評委會喜歡的影片。
像去年的《戰(zhàn)狼2》,當然它從商業(yè)上講是非常成功的,從藝術上講,我個人也覺得是非常不錯的影片,因為它的制作等各方面環(huán)節(jié)都做得非常好。但《戰(zhàn)狼2》實際上就是拍給我們中國人看的?!稇?zhàn)狼2》可以對標的一部好萊塢影片,是20多年前史泰龍主演的《蘭博》第一部,翻譯成《第一滴血》。影片的套路是很接近的,這一點吳京自己也是承認的(我說“套路接近”不是抄襲的意思,那是兩個概念)。
這樣的影片,通常你想要跨越比較難。因為講得直白一點,它就是打美國人臉的。里面美國人就是一個“壞”,直接就是罵人家。雖然你不能說美國人沒有這個雅量,美國電影里邊罵美國的多得是,但像這種簡單粗暴的罵,我覺得好像不像是人家所能接受的。
而且最關鍵是,雖然在各項比較有名的電影獎里,奧斯卡獎算是比較兼顧商業(yè)與藝術的,但如果是一部純商業(yè)性的,在藝術上沒有太多追求的影片,就不太符合它的要求。所以我覺得選這樣的影片,定位是有問題的。
今年選的《邪不壓正》在我們國內評價很兩極。姜文導演的影片,評價都非常非常兩極。我完全不能想象好萊塢的評委看完以后會有什么樣的感覺,雖然影片里有一個老外角色——這是我們比較淺層的理解,覺得如果影片里為你加了一個你的視角,你會不會理解起來容易一點?當年張藝謀導演《金陵十三釵》也是這么想的,他把男一號設置為美國人,他做這個故事的時候想,我提供了一個你的視角,用你們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南京大屠殺,是不是你們就能克服文化障礙,克服對這些歷史知識的不了解,從而欣賞這個故事?我覺得這是比較淺的,最關鍵的還不是這些。
所以,對于選送去參加奧斯卡獎評選的中國影片,我覺得其實都不是太合適。選出來的影片都不太差,但每一次的選擇好像并沒有章法,如此一年又一年,甚至有的時候,好像完全不是同一撥兒人在選——事實上,我們也不知道誰在選。
我個人覺得,像《嘉年華》這樣的影片可能會比較合適奧斯卡。因為它的體量不是很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通常不太喜歡體量很大的影片。然后“性侵”這個話題實際上蠻對癥下藥的,而且它講的是少女,做得又比較隱晦。其實影片里有個比較巧妙的點——夢露的像,這個夢露像在片頭與片尾都有,它有一個象征意義,而夢露又是對方很熟悉的。當然這都是后話,事后諸葛亮,選了《嘉年華》說不定也不中,完全有可能。我只是覺得這可以供專家探討。
西方人最喜歡的中國導演是王家衛(wèi)
我最近干的一件事兒,是為英國BBC邀請23名中國評委,參與評選“BBC影史百大非英語片”。
之前跟一個朋友聊天,我說我沒有別的要求,就希望這回把《霸王別姬》給頂上去。我那個朋友不相信,說這還需要頂?《霸王別姬》當年可是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戛納得了金棕櫚大獎的片子。在他看來,這是蓋棺定論、舉世公認的經(jīng)典。
我跟朋友講,有兩部電影即便沒有一個中國評委評它,我相信也能進得了榜。一部是《花樣年華》,另一部是《臥虎藏龍》。這兩部影片在西方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其中《臥虎藏龍》是整個美國放映的外語片里票房最高的,同時是得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外語片,在歐洲也口碑非常好?!痘幽耆A》在歐洲口碑就更好了。它可能得的獎沒那么多,票房沒那么高,可它經(jīng)常上各種各樣的榜。但是《霸王別姬》,如果我們中國評委不投的話,我相信它名次不會很高。
最后百大評出來,13部華語片在榜。13部里面排在最前面的是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排在第二的是《霸王別姬》。這說明了什么呢——有些中國片,外國人很容易欣賞,有些中國片,外國人欣賞起來是有困難的。
《花樣年華》雖然背景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帶有一些老上海的風情,但它給你最直接的感覺,是這兩個人要戀愛又不好意思開口,兩個人都好像曾經(jīng)輝煌過,但是現(xiàn)在又有點落魄。故事很簡單,他們的背景,觀者知道最好,不知道也能欣賞。張曼玉穿著各種各樣的旗袍在那個小巷里走過,光憑這個很美的意象,你就會被它吸引。這實際就是很強烈的一種中國符號。
而《霸王別姬》的故事跨越半個世紀,從抗戰(zhàn)前一直到“文革”。這半個世紀發(fā)生過什么,中國人只要稍微上點年歲的,不用解釋,都知道。但是老外,你不能要求他看這部電影之前,把上世紀整個中國歷史先學一遍,先去了解一下。所以對這個故事,他肯定是看到表層的東西,比如伶人生涯、京劇之美以及隱晦的同性戀情。而深層的東西,則靠個人的閱歷和悟性。有些人對中國某個階段可能了解,他可能看過某一部影片是講抗戰(zhàn)時候中國的,他也許看過另一部影片是講“文革”的,但所有這些都是偶然的。整個影片如冰山在海水以下的部分,有可能他們看不到。這類比較有厚度、深度的電影故事,在跨越文化差異的時候,中間丟失的信息就會比較多。老外可能隱隱約約也會覺得這電影應該很不錯,但是看得好像又似懂非懂,只看到表層的東西。
《色·戒》的敘事最符合中國的美學
2006年,李安剛剛因為《斷背山》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想拍《色·戒》。我有一個機會跟他做一個訪談,我說到當時國內一個影迷網(wǎng)站票選“四大名著”由誰來拍最合適,其中《紅樓夢》得票最高的是李安,認為他能抓到那些很細微的東西,李安回答說:“《紅樓夢》我是不敢碰的。我現(xiàn)在拍張愛玲實際上是往那個路上稍微走了一小步?!?/p>
因為張愛玲的很多東西很符合中國的美學,表面上好像沒什么沖突,但又要把底下那些很細膩、很微妙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需要慢慢品味。
這就講到了中國敘事和西方敘事的不同。敘事就是講故事的方式。西方尤其好萊塢用得爐火純青的敘事,就是要沖突。最初總結“戲劇沖突”的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有一本書叫《詩學》,表面是講詩歌,實際是講戲劇,因為那個時候,戲劇是用詩的方式寫出來的。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已經(jīng)把沖突歸納得相當完整了。喜歡看沖突也是人的本性,有戲劇沖突,能吸引人。
但是實際上,對中國人來說,越是高級的故事,越是不講沖突,而且有的時候,是用故事把沖突化掉。整部《紅樓夢》,那些沖突都藏得很深很深。抄家可能是里面最大的一個沖突了,其他那些,晴雯撕個扇子,林黛玉生個氣,在里面算一件大事,但跟打架、殺人、戰(zhàn)爭比,根本就不算沖突。有朋友說他13歲第一次看《紅樓夢》,里面有幫太太和丫頭在聊天,聊的東西都很無聊,這也是很正常的反映,因為你還沒到這個年齡,你欣賞不了這一點。
中國文化是追求和諧的,我們故意去化解沖突?!八拇竺崩锩孀罘衔鞣綌⑹碌木褪恰端疂G傳》,里面每一章沖突都非常激烈,整個起承轉合跟現(xiàn)在西方講故事的方式是一樣的。但你要想把《紅樓夢》拍出來讓西方人能夠看得懂,非常非常難。
《色·戒》的故事本身是有戲劇沖突的,但是里面最精彩的幾場戲就是湯唯跟梁朝偉在餐館里聊天。你仔細看他們的聊天,那意思都是好幾層意思,表面上聊的是很無聊的東西,但里面藏得很深很深。這個就很符合我們中國的美學。它實際上是另外一種高級,你表面上可以好像沒有戲劇沖突,好像很散,但實際上你可以做得很高級很高級。
金庸小說為何譯到西方?jīng)]有大賣
最近金庸先生去世,金庸的小說當然是故事性很強的,但金庸小說在海外被人了解的卻不多。2017年,有人把《射雕英雄傳》完整地翻譯成了英文,很多人覺得“這下終于在西方要紅了”,但實際上這套書也沒有大賣。為什么同樣跟金庸定位很接近的寫《魔戒》的托爾金,或者是寫《權力的游戲》(也就是《冰與火之歌》)的喬治·馬丁,他們寫的魔幻小說不光西方人喜歡,在中國也有很多粉絲,翻譯過來大家也能夠欣賞?
這個就看你藏的文化背景知識多不多。你附加的文化知識如果太多,對于其他民族來講,就會變成一個負擔。可以想一想,“降龍十八掌”怎么譯?“梅超風”怎么譯?包括每個人物名字后面,“郭靖”跟“楊康”,“靖”跟“康”,后面是有典故的,“靖康恥”。當然,翻譯小說的時候你可以加注釋把它注出來,但是假設你出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信息都是有注釋,然后一行注釋不行有五行注釋的話,你看了10分鐘就會想“我這還是在看電視劇看小說嗎?我是在上一門課啊”,你的心態(tài)就變了。
我們去上課的時候心里有準備,教科書是娛樂性比較差的,它把那個知識給你規(guī)規(guī)整整地弄好,讓你一步步學下去。但你看電視劇的時候是來娛樂放松的,娛樂的時候順道學一點知識也可以,很多年輕朋友就是從《冰與火之歌》里面學到歐洲中世紀的一些東西的,但它實際上是做了簡化處理,它是做減法的。
這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很難很難?!杜P虎藏龍》已經(jīng)在西方這么成功了,當年在歐洲跟美國放映的時候,第一次人飛起來的時候,下面是有笑場的。人家蜘蛛俠也能飛呀,怎么人家不笑場?這是有文化差異在里面。
在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里面,一個人一下子能拔地飛起在空中轉圈,一下子把20個人打敗,我們覺得這很正常啊,這東西本來就夸張的嘛。我們也能區(qū)分,知道這個東西不是現(xiàn)實的,真實生活中沒人能做得到,吳京、李連杰也做不到,這是吊威亞吊出來的。但西方人跟我們不太一樣,簡單說,我們是文學思維,他們是科學思維。蜘蛛俠飛起來,一定要給他一個理由,他身上有個絲,你說這個絲怎么會這么結實呢,他說這個絲是有什么什么什么,他會去考證這些東西。盡管這個理由在目前階段是完全做不到的,科學沒發(fā)展到這一步,但理論是可以成立的。
《摘金奇緣》成好萊塢爆款之謎
我們一直講,西方人對我們的電影理解起來有困難,我們有太多的文化背景知識、歷史知識在后面,那我們看外國的電影是不是就沒有這個問題呢?一模一樣,照樣有。
前不久上映的一部美國片叫《摘金奇緣》,非常淺的故事,我們看完以后也就是笑笑就過了,完全不會當真的,不會覺得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影片。但這部影片在美國的評分非常高,商業(yè)上票房非常成功。
它就講在美國長大的一個華人女孩,在那邊找了一個帥哥男友。這個男孩是新加坡人,要回新加坡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就把她帶去。到了那邊她才知道,男生家里非常非常有錢,是那種超級大富豪,過的那種生活,他的那個家,簡直把她看懵了。女孩自己是單親媽媽帶大的,沒有什么家庭背景,所以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新加坡,她那個男朋友的家族,尤其在男孩的媽媽看來,女孩是不配她兒子的。就這么一個故事。當然,好萊塢的電影,它的價值觀肯定比《小時代》要正確,那個男生最后勇敢地選擇了她。愛情比財富更重要,即便他媽媽不讓他繼承家產(chǎn),他也無所謂。就這么一個簡單故事。中間大量篇幅都在炫富,無非是炫完了告訴你,這個炫富是不對的。
這么一個俗套的故事,我相信在中國不會有太高的口碑,因為我們這樣的故事看過很多很多。那為什么在美國口碑會這么好呢?我相信也不是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判斷,而是因為這部影片是近25年來,第一次在好萊塢的主流影片里面出現(xiàn)全亞洲陣容。之前的一部影片叫《喜福會》。
在講究政治正確的好萊塢,不喜歡這個電影的影評人,他們不敢出來說“這個電影其實拍得很一般,是很平庸的一部影片”。因為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甚至整個亞裔,他們把自己的期待值、把自己各種各樣的夢想憧憬全部寄托在這部影片里。他們在美國電影里很少看到亞洲面孔當主角,而兩個主角全是亞洲人,更少更少。以至于這部影片上映以后,我在美國認識的朋友感嘆說,“我終于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全是亞洲面孔”。因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好萊塢還是一家獨大,我們雖然排第二,但我們的第二名跟它第一還隔得很遠很遠。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把好萊塢當成是全世界了,會產(chǎn)生這么一個誤解。正因為這樣,對于一部好萊塢影片全部在講亞洲人的故事,他的期待值非常高。所有美國影評人也都知道這一點,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出來說這部電影其實拍得一般般,就會變得非常政治不正確。就好像人家請你參加婚禮,你跑去婚禮上說這個新娘其實長得不是很漂亮,也許你講的是事實,但是不禮貌。這個不禮貌就相當于前面說的“政治不正確”,所以這個話是不能說的。那大家都說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你等了25年終于等來了一部。再說它也沒有拍得很不好啊,起碼比《小時代》強多了。雖然在我看來70分最多了,但它在美國就會被抬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