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平
[摘 要] 1999年5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機悍然轟炸我國駐前南聯(lián)盟大使館,3名中國公民被殘殺,在全國上下激起了強烈的抗議浪潮。人民網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了消息,并順勢決策開辦了“強國論壇”。這是中國國家主流媒體開辦的第一個時政論壇,使得中國網民可以利用網絡表達他們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看法,為黨和政府開通了一條可以直達民意的通道,讓世界輿論能夠及時聽到中國民眾的吶喊和呼聲?!皬妵搲钡玫街醒敫邔拥母叨戎匾暫头e極支持,促進了我國新媒體建設和媒體融合進程。
[關鍵詞] 人民日報;人民網;美軍空襲我駐前南大使館;強國論壇;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19.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9)03-0081-06
前文(見《決策與信息》2018年第9期)回顧了人民日報下屬的人民網如何“摸著石頭過河”的歷程,筆者參與建網,感受良多。作為當年國家第一大紙媒的第一家網絡版,人民網開辦幾年運行順利,發(fā)展迅速。但同時總覺得有一個缺憾,那就是沒有論壇。
所謂論壇,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給網民(公眾)提供一個發(fā)表議論的地方。在今天,開辦論壇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但在當年的中國,論壇可是個新鮮事物,至少還形同禁區(qū)。毋庸諱言,網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國家和地方管理層而言還是有所顧忌的,一方面大家都覺得生疏,另一方面擔心是外來的洪水猛獸,怕網絡開了擋不住。邵華澤社長當時在給人民日報網站取名時為了穩(wěn)妥,臨時提議叫網絡版。這是一個內行大膽和高瞻遠矚的改動,因為那時人們的思想還受拘束,甚至還有人把網站的論壇叫做“西單民主墻”,將其比喻為“文革”中的大字報,所幸當時國務院新聞辦的管理者還是非常開放的。問題是誰都不能打包票,開了論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為了保證人民網的業(yè)務順利發(fā)展,我們選擇開始時穩(wěn)妥行事,等等看。
時間來到了1999年5月8日,我們久久期待的在人民網開辦時政論壇的機會真的來了。
那天好像是周末,筆者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幾位負責同志應時任江西省委書記舒惠國的邀請,到南昌調研江西經濟發(fā)展的有關事情。晚上大家正坐在一起聊天,突然接到人民網值班人員的電話,說我國駐前南斯拉夫(當時叫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了,消息是人民日報社駐貝爾格萊德分社記者呂巖松報告的,呂的愛人就在人民網工作。他人好命大,前一晚將自己條件好一些的房間讓給別人住,結果新華社和光明日報3名記者都被美國導彈炸死了,他安然無恙,居然還帶著報社特配的可以通過衛(wèi)星聯(lián)系的海事電話逃了出來,消息可靠,不容置疑。筆者立即通知值班編輯馬上查看國外其他網站上的大通訊社的消息,同時證實了消息來源的真實。此時筆者強烈地意識到,在人民網開辦論壇的時機到了。
我們很快決定,由人民網發(fā)布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野蠻轟炸我使館、殺害我國公民的消息,筆者覺得可先不請示,因為來源真實可信。而且及時發(fā)布這個消息對我國有利,被批評的概率幾乎為零,不會有風險,同時考慮要搶時間、快發(fā)新聞是硬道理。事后證實筆者當時的感覺及其“決策”是正確的。
消息發(fā)出去后,接下來的問題是要不要立即開辦論壇,這個事情就不是發(fā)一條新聞那么簡單了。但如果拖幾天,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會失去,“黃花菜都涼了”。當?shù)弥_辦論壇的技術準備沒有問題時,筆者陷入到究竟開不開通人民日報人民網論壇的沉思和糾結之中。
論壇若開通,那就是中國當時主流媒體的第一個時政論壇。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辦的網站上修建了一個“民主墻”,可以讓中國的老百姓們利用網絡比較自由地表達他們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看法,為中國政府開通了一條可以直達民意的通道,也讓世界輿論能夠及時聽到中國民眾的吶喊和呼聲。這應該是開辦論壇的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時筆者也覺得先不宜請示領導,一來時間太晚怕影響他們休息,二來覺得被領導及時拍板批準的可能性太低,作為下屬要主動為領導分憂擔責,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擔責任。
這個“臨機動議”確實有風險,但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使命促使筆者顧不了那么多。如果把論壇開好、開巧、辦好,不僅讓老百姓滿意,還會使管理者覺得添了彩而不是添亂。當時也是有點豁出去的感覺,感到義憤填膺,覺得中國使館被炸,中國公民(新聞同仁)被殺,政府憋氣,百姓憤怒,美國佬(西方列強)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但苦于當時中國還沒有全球性的媒體,聲音不能及時傳出去;電視電臺都限在國內;報紙在國外僅僅發(fā)行一點點,還是十天半月以后少數(shù)華人在看;雜志期刊受眾面還要更窄一些。但互聯(lián)網不一樣,它可以不受國界限制,不被地域阻隔,能及時迅速傳遍全世界。如果通過論壇,從最開始就可發(fā)布信息,及時將中國網民痛罵美國和北約暴行的言論發(fā)布到全世界,表達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抗議之聲,便于世人了解真相,贏得世界人民和世界輿論的支持與同情。
基于這種考慮,筆者當時在為這個論壇取名時費了一點周折。開始擬定論壇全名為“強烈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前南斯拉夫使館暴行論壇”,頁面背景為紅色,還有“主權神圣”四個字。后來大家覺得為了方便,建議簡稱為“抗議論壇”?;诋敃r特殊的環(huán)境及其態(tài)勢,筆者決定先上帖,后審。終于在1999年5月9日上午,即大慘案發(fā)生的第二天,“抗議論壇”如愿在人民日報網絡版亮相。
成功是巨大的。當天的各門戶網站都突出報道了這一事件。如事先估計的一樣,論壇為中國網民提供了一個向美國(北約)強烈抗議、表達心聲的全新平臺,也為新華網、新浪等門戶網站開展類似網絡交互服務開了一個先例。各類帖子幾乎全是聲討美國和北約的內容,支持中國政府做出的決策。第一天的上帖量即有數(shù)萬條之多。
這樣的局面持續(xù)了將近一個月。我們也開始思考,長期將抗議和聲討美國和北約轟炸作為論壇的主要內容,恐難以持久。經過一段緊張對峙后,中美關系開始緩和。美國人假惺惺承認是誤炸,并愿意賠償。我國政府也從戰(zhàn)略和策略考慮,伸手接下了美國人的橄欖枝。如果在這樣的一種新環(huán)境下,我們的論壇還天天抗議,就不大合時宜了。同時,一個月后網民還是天天罵美國人,翻來覆去總是那些話,網民(讀者)自己也有疲態(tài)。
于是筆者向當時人民日報的主管領導匯報此事。筆者的建議是,論壇一定要辦下去,不能抗議完了就停了,但要改名字。我的理由是,剛看到中央主要領導人在內部有一個講話,說美國人炸我使館絕不是誤炸,而是故意的;他們這樣做,是欺負我們中國,所以我們一定要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綜合實力,使國家強大起來。社領導反應很快,馬上就說:“那就叫‘強國論壇吧!”于是,人民網“抗議論壇”正式更名為“強國論壇”。感念這位社領導的敏悟和果斷:強國論壇——這真是一個好名字,估計用一萬年都不過時!
開辦“強國論壇”非常慶幸,沒有人批評我們。幾年后再與時任分管社領導談到此事時,領導淡淡地說,倘若當時報告了,這個論壇就可能開不了。我們心有靈犀,相視一笑。但筆者知道,開辦論壇這樣一件中國媒體和互聯(lián)網的大事,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有任何閃失,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來形容絕不為過。否則就對不起寬容筆者的領導,對不起夜以繼日辛勤耕耘的同事,對不起廣大的中國網民,更對不起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也有負于時代。
但有一點在心里總是有忐忑,那就是擔心中宣部、國家新聞辦等黨和國家主管部門的態(tài)度。那段時間,丁關根同志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分管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新聞宣傳工作。他是一位工作精細的領導,管理風格非常穩(wěn)健。當時聽到一個權威說法,我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后,有關部門就是依據(jù)人民網的報道和人民日報社報告的情況向中央決策層匯報的。事后我們得知,中央主要領導人當時還在會上專門詢問了消息來源,并口頭表揚了人民日報社。也許正是有了這個關鍵鋪墊,人民網和“強國論壇”迎來了重要時刻。
這年7月的一天,筆者在青海的黃河源頭采訪。深夜回到兵站歇息時,突然接到人民日報社重要通知:丁關根同志一天后要到人民日報社檢查工作,第一站就是人民網,指令筆者即刻動身返京參加匯報。筆者歇息的兵站距西寧有十幾個小時的車程,兵站連夜派車送筆者赴機場,但西寧當天已無去北京的飛機,筆者于是“曲線救國”:先飛西安,再轉北京,連走帶跑趕回北京。筆者清楚,這次匯報給丁關根同志留下何種印象,對人民日報網絡版以后的發(fā)展,對中國互聯(lián)網的政策制訂,對筆者傾心主導且一直被認為屬于中國網民的公共空間——強國論壇的發(fā)展來說,無疑太重要了。
向中央領導匯報人民網建設,原定只給筆者安排半個小時。當天上午,丁關根同志準時來到人民網編輯部,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劉奇葆、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徐光春等領導陪同調研。丁關根走到“強國論壇”的招牌前坐下,大家站在他背后圍成一圈,仔細查看網上的各種帖子,不時詢問各種問題,筆者也及時作答。如何匯報強國論壇一事,筆者事先設想了幾套方案,但最后還是覺得如實匯報好。因為“強國論壇”這個公共媒體已經開辦了一個多月,中宣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其實早就有了解,如實匯報了,即使不批評,只要不否定,就是肯定了。
筆者的匯報(包括領導的提問與交流)大大超過了半個小時,持續(xù)了兩三個小時,結果十分圓滿。丁關根同志對網絡新聞、論壇內容的發(fā)布和網站管理等,都興趣盎然,最后搞得報社準備的其他匯報議程都取消了。領導們的中飯都顧不上吃,臨時準備了點心送到演示匯報的辦公室。丁關根同志充分肯定了人民網,說通過這次抗議美國轟炸我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報道,讓中央看到了網絡媒體的力量,中央決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調查研究,加強網絡建設與投資,人民日報是第一站。這是自互聯(lián)網在中國發(fā)展后,中央一級的領導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到網絡媒體調研,而且是第一次公開作出這樣清晰無誤的表態(tài),我們都大大地長吁了一口氣。不是圈內人,是很難理解一線的新聞管理者和工作者在那種情景下的心境的。筆者頓時覺得這幾個月的辛勤勞累、擔驚受怕一下子都釋放了。難道還有什么比允許在中國的互聯(lián)網上開辦民眾可以自由發(fā)言的論壇,更令我們新聞工作者高興和自豪的事情嗎?!
人民網開辦強國論壇以后,雖總體上很順利,但是管理難度逐漸加大,因為各種聲音都想把這里當做一個陣地。人民網及其強國論壇畢竟屬于中國共產黨機關報管理,牽涉面廣,影響大,必須制定強國論壇管理規(guī)定。大約一年后,人民日報社將網絡版編輯部改名為人民日報社網絡中心,在提高級別、增加編制、加大投資的同時,制定并上報了強國論壇管理規(guī)定,共有五條內容。其中第四條中有“五個不得”,含有“不得上貼誹謗黨和國家領導人、誣陷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政府的言論”的規(guī)定。丁關根同志專此慎重批示:“報送錦濤同志閱?!焙\濤同志(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在4天以后,將這一條改為“不得上傳造謠、誹謗他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言論”,并批示說:“關根同志,我修改了一處,供參酌。”筆者作為與文字打交道多年的新聞人,僅從這一處修改,即把“黨和國家領導人”改為“他人”,將“各級政府”改為“國家政權”,領略到了胡錦濤同志的認真和嚴謹。后來,胡錦濤同志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視察時,還專門在當時強國論壇工作臺前的椅子上坐了一會兒,為圈內人和網民熱議。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央高層領導對“強國論壇”這樣一個網絡應用產品的高度重視,充分反映了網絡社交媒體在互聯(lián)網時代對社會輿論和社會治理的特殊重要性。
從創(chuàng)辦人民網到開辦“強國論壇”的過程,無一不是從信息到決策,從決策到信息的相互影響、作用、變化和促進的過程。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國家主流媒體向互聯(lián)網引申、融合、邁進的環(huán)境,黨和政府主管部門(尤其是中央領導同志)高瞻遠矚、高屋建瓴關注和重視中國特色的互聯(lián)網建設,大大促進了國家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人民日報開時代之先河,先行一步,創(chuàng)建人民網(網絡版),開辦“強國論壇”,帶動和促進了我國的新媒體建設和媒體融合進程,同時也給后來在互聯(lián)網領域風生水起的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樹立了標桿。筆者作為參與者親歷了這場變革,成為中國傳媒變革發(fā)展大棋盤上的一顆卒子——一顆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的卒子,由此深感慶幸和自豪。記得當年我國評選首屆互聯(lián)網英雄,或叫風云人物,自然包括張朝陽、丁磊等人。組委會把筆者也列為候選人,考慮到自己是體制內的人不宜出名,堅決不予同意,組委會最后采納了筆者的意見?;仡^再看這件事情,自己似乎過于謹慎、近乎木訥了。但筆者深信,當年在人民日報參與創(chuàng)辦人民網并決策創(chuàng)辦“強國論壇”,應該是筆者這輩子從事新聞事業(yè)最為動心、最揪心、最順心、最開心的記憶!
[責任編輯:鄒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