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說視界
1935年開始,面對咄咄逼人的日軍,南京當局也效仿西方各國,試圖通過工事優(yōu)勢,抵消與日軍戰(zhàn)斗力的差距。至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國民政府已完成3000萬元的工程,形成以南京為中心,逐步向邊境線擴展的防御體系。長江沿線的吳福線、錫澄線等國防工事可以說相當具規(guī)模,南京以紫金山、雨花臺、江寧等地為核心修建了1700多座碉堡。這些碉堡能抵抗口徑15cm的炮彈和500磅的炸彈。
這些工事在抗戰(zhàn)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淞滬抗戰(zhàn)前期打得可圈可點,提前建成的防御工事功不可沒。但整體上來看,由于一些原因,其作用遠低于設計的初衷。
首先是硬件存在缺陷。雖然這些工事大多請德國人設計,但在具體一線施工的卻是中國軍隊,缺乏足夠經(jīng)驗使得這些工事存在諸多硬件缺陷。比如南京的碉堡群,往往只注重正面攻擊,與友鄰的相互策應支援基本沒有,一旦被敵人分割包圍或側后迂回,碉堡就會失去作用;有的一味追求頂部覆蓋層的厚度,明顯突出于地面,輕易暴露在敵人面前;有的射擊孔太大容易遭敵破壞等。
其次是很多情況下由于指揮失誤,部隊防守和撤退混亂,導致碉堡群不僅起不到防御作用,反而成為軍隊兜兜轉轉中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