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張愛玲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與陳世驤(1912-1971,美籍華裔漢學(xué)家,著名學(xué)者),兩人曾在美國加州大學(xué)伯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共事過兩年,但因彼此脾性不合起了爭執(zhí),最終不歡而散。
到美國后,張愛玲因作品一直沒能打開局面,加上負擔(dān)了賴雅(張愛玲的丈夫)的生活及醫(yī)療費,所以生活不太寬裕。賴雅去世后,她便想找一份不太忙的工作賺一點錢,夏志清(1921-2013,中國文學(xué)評論家,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是張愛玲名聲遠揚的伯樂)于是把她推薦給了當時主持加州大學(xué)伯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的陳世驤。陳世驤欣然同意,張愛玲遂成為伯克萊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任務(wù)是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專用術(shù)語。對于張愛玲來說,這份工作能給她漂泊的生活帶來一點安穩(wěn),也可以看作是陳世驤對她的出手相助,張愛玲因此十分感激陳世驤。
晚年的張愛玲性格孤僻,有社交恐懼癥,不喜歡與人交往,刻意回避與別人的交流,在別人看來,她的行為就有些怪異了,“她經(jīng)常目不斜視,有時面朝著墻壁,有時朝地板。只聞窸窸窣窣一陣腳步聲,廊里留下似有似無的淡淡粉香”。伯克萊大學(xué)安排臺灣學(xué)者陳少聰給張愛玲當助手,兩個人同在一個辦公室辦公,中間只隔著一層薄板,陳少聰在外間,張愛玲在里間,陳少聰發(fā)現(xiàn),張愛玲性格上有著嚴重的自閉成分,極不喜歡與人交往,刻意躲避著人群,于是,陳少聰總是把需要給張愛玲的資料卡片整理好,趁張愛玲不在的時候,放在她的辦公桌上,把需要說明的事宜寫在一張紙條上,以此種方式來減少和張愛玲的接觸。為了徹底杜絕與別人接觸,張愛玲后來竟然白天不去上班,當別人快下班的時候,她才到單位來,一直工作到深夜。如此一來,在眾人的眼里,她就成了個異類,漸漸地還招惹來一些是非,大家對她就有閑話了。
陳世驤好客,經(jīng)常在家里舉行聚會,盡管張愛玲不喜歡交際,但有時也不得不去參加,可即使是參加了,也給人一種不合群的感覺。有一回,陳世驤又在家里舉行聚會,陳指著幾個朋友說,大家就像個大家庭一樣??蓮垚哿釁s表示她最怕大家庭,弄得大家十分掃興。還有一次,陳世驤在家中宴請張愛玲,特地叫了幾個晚輩學(xué)生陪同,那一天,張愛玲和陳世驤同坐在沙發(fā)上,陳世驤滔滔不絕,張愛玲卻很少說話。她只和陳世驤說話,偶爾應(yīng)一聲陳夫人的招呼,對其他人一概不理。去過陳世驤家里兩次后,張愛玲就再不去應(yīng)酬,任陳氏夫婦怎么邀請,她都婉言拒絕。
張愛玲的工作任務(wù)是研究當時的“中共術(shù)語”,可是,偏偏1970年前后,中國推出的新術(shù)語非常少,張愛玲只好在研究報告中講了些別的。據(jù)夏志清回憶,陳世驤看到她遞交的研究報告后不太滿意,“所集詞語太少,極為失望”,陳世驤把報告給另外三位學(xué)者看,也都說看不懂,張愛玲只得重寫,但陳世驤還是說看不懂,因此起了爭執(zhí);加上一些語言上的誤會,兩人最后不歡而散。
在張愛玲看來,之所以有這么個結(jié)果,是交給她的工作沒法完成,外加兩人溝通不良,但對兩人皆有了解的夏志清卻認為:陳世驤對張愛玲的不滿,其實是她去他那兒走動少了的緣故。夏志清替張愛玲解釋說:“(愛玲是)最不會和顏悅色去討人歡喜的人,吃了很大的虧?!彼忉岅愂荔J為何不能理解張愛玲:“作為一個主管人,他只看到她行為之怪癖,而未能欣賞她的文學(xué)天才和成就,去包涵她的失禮和失職。”夏志清的夫人王洞說得更透徹:“譬如說她會送禮給陳世驤,但是拿到這個職位后馬屁也不去拍了。陳世驤跟夏先生不一樣,陳世驤喜歡熱鬧啊。所以慢慢的關(guān)系就淡了。”
1971年5月,陳世驤突發(fā)心臟病離世,張愛玲那些天正在感冒,但還是去參加了追悼會,現(xiàn)場的人很多,她只待了幾分鐘就匆匆離去了。陳世驤對她有恩,她其實心里一直是感激的。因著陳的突然去世,他們之間的爭執(zhí),就再也沒有機會解釋了,她因此一直糾結(jié),“現(xiàn)在世驤新故,我不應(yīng)當說這些,不說,另找得體的話,又講不清楚”。陰陽永隔之后,誰對誰錯,都已不再重要,如果偏要分析個中的原因,筆者覺得《蚤滿華袍——張愛玲后半生》一書的作者伊北說得比較中肯:“他們都沒有錯,只是脾性不合,所以注定無法走得更遠。一個不說,一個不懂,這就是距離。”但不管怎么說,這都是文壇的一件憾事。
(責(zé)任編輯: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