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斌
統(tǒng)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說:“真正體現(xiàn)人類智慧、能夠長遠地涵養(yǎng)我們性情和心智的,還是經(jīng)典?!庇袑<抑赋觯骸靶抡n程教材和以往的教科書相比有不少的創(chuàng)新之處,其中之一便是名著閱讀的設計,他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編排的體系,以突出強調(diào)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如何認識它的意義,特別是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親生實踐,以期達到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融匯貫通,相輔相成的目的,是此次語文實驗的重要任務之一。”
由此可見,名著閱讀不是把書推薦給學生,就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語文老師需要積極構(gòu)建有效的名著閱讀課,結(jié)合教材編排的“主題,方法指導,專題探究,精選片段”等導讀環(huán)節(jié),合理地設計閱讀指導課,將名著閱讀有效的納入語文教學體系,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熱情,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使名著閱讀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發(fā)育史。
一、整體認讀課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四種特征之一就是強調(diào)學習過程。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
初中三年,統(tǒng)編教材為學生推薦了不同體裁的名著,有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科普作品等,范圍涵蓋了古今中外,文史科技等不同領(lǐng)域。對每一部作品的接觸,就是與一種文學樣式的對話,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了解相關(guān)文學體裁,并且學會閱讀相應文本。
例如章回小說中的《西游記》和《水滸傳》,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章回題目,梳理小說的主要敘事脈絡或主要人物的活動經(jīng)歷,繪制思維導圖;《紅星照耀中國》可以利用中國地圖,根據(jù)斯諾訪問中國的行蹤和人物事件,繪制一張“紅色中國”地圖,那么整本書的脈絡結(jié)構(gòu)就清晰可見了。
二、薦讀激趣課
先賢朱熹所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問題有了強烈的興趣,才能大膽地去探究問題,才能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
初一教材上《朝花夕拾》的導讀主題是“消除與經(jīng)典的隔膜”。魯迅的這部散文集,其實就是魯迅的成長史,打消學生對魯迅的刻板認知,就能讓學生走近這部名著。筆者在這本書的第一堂課上,并沒有直接給學生介紹魯迅,而是給學生看了魯迅20歲,30歲,40歲,50歲等不同時期的照片,讓學生觀察這些照片的共同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魯迅的照片是沒有笑意的,然后教師節(jié)選《朝花夕拾》中的片段,激發(fā)學生認識魯迅的童年。一堂課的交流,讓學生對整本書充滿了興趣與閱讀的渴望。
三、專題閱讀課
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為推進學生對名著的深入閱讀,教師可以設計專題閱讀課。通讀整本原著,細讀經(jīng)典片斷的方法,讓學生走進名著。
《水滸傳》的“草蛇灰線”寫法,將主要人物的故事若有若無地串連起來,前后呼應,那么就可以布置學生完成“林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魯智深的殺心與佛性”等專題研討作業(yè),加深學生對主要人物的認識。另外,如《水滸傳》名家點評與自我閱讀的互相印證,《哈利波特》文學作品與影視文學的比較,《格列佛游記》和《鏡花緣》情節(jié)主題的異同比較等,都可以設計專門的閱讀課程,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匯報展示課
陶行知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眳R報展示課,能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
我校老師設計的學生每天課前說書,介紹水滸傳108位好漢,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研究《水滸傳》的熱情。教師還可以布置同學們進行課本劇表演,給人物寫頒獎詞,詩歌朗誦會等活動形式,匯報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這也避免學生閱讀熱情的懈怠,達到過程監(jiān)控的效果。
五、方法指導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六冊語文教材名著推薦,編者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其中不乏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西游記》要求學會精讀與跳讀,《駱駝祥子》要求學會圈點批注,《傅雷家書》要求學會選擇性閱讀,《泰戈爾詩選》要求學會讀詩,這些具體的教材要求,需要教師針對每一種讀書方法,設計一個閱讀活動環(huán)節(jié)。
以精讀為例,可以組織學生共同閱讀書本推薦的重點章節(jié),找到喜歡的語句及人物,分組討論,交流其在情節(jié)構(gòu)思、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色,以點帶面,促進學生深入閱讀。再有,古典名著往往有詩歌贊詞等穿插于記敘中,這些詩歌有的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有的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的是對打斗場景的描寫,有的是對環(huán)境的渲染,都值得學生停下來細細品味。
六、實戰(zhàn)操練課
劉勰《文心雕龍》:“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泵喿x,在實際教學中還是要體現(xiàn)在考查上的。現(xiàn)在很多學生看完名著后,往往只是對故事或人物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考試時,卻因為表達的不嚴謹,或題型的陌生而錯失分數(shù)。所以有必要研究中考名著的題型,有針對的指導學生進行實戰(zhàn)訓練。
比如,《西游記》“一調(diào)芭蕉扇”中,鐵扇公主為什么不愿意將芭蕉扇借給孫悟空?很多學生在回答時就出現(xiàn)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交代不清等問題。這樣的情況下,就要結(jié)合考題,以練促讀。
閱讀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相信,只要我們語文老師有名著閱讀課程設計的意識,不斷地將閱讀活動滲透到語文課堂中,積極構(gòu)建有效的名著閱讀課,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安心地捧起書本,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精神有光芒的人。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