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新
哪怕是再黯淡的歲月,總有一簇火苗,撲閃在眼前,也撲閃在心中。只要有這簇火苗的撲閃,灶臺飄散出的炊煙,就會裊娜起平淡日子的煙火味。
生活需要最基本的元素:金、木、水、火、土來構筑和演繹。這些自然的元素,因為融入了人的汗水、希望、智慧、堅韌,就會支撐起生活著的信念。那種煙火味,就是金、木、水、火、土交融升華的精華。
灶臺就是這些元素,構筑的人生的起點和溫暖?;钪?,那就要吃飯;吃飯,是為了更好的活著。灶臺是活著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樸素的平臺。
最初的灶臺,只是用土塊壘砌,方方正正,中間留圓洞,下面橫放一根一根的細鐵棍,煤灰要從縫隙間流下。高一米過點,上面圓洞,能支起一口鐵鍋即可。平日里,用煤塊或者柴草,在里面燃燒,燒水做飯。天長地久,灶臺已經由最初的土黃,被歲月浸染得烏黑光亮。
后來,有了新的發(fā)明,并且傳到了落后的小山村。于是,轟轟烈烈地改灶運動開始了。起初,人們比較新奇,紛紛請那些大家認為的能工巧匠,到家里改灶。慢慢地,小孩子才叫起苦來,因為改灶運動,自己多吃了苦頭。
廚房里依靠西北角,土塊壘砌比原來更大一倍的土臺,條件好的,也用磚塊。上面用水泥抹光,那可比原來干凈、美觀、大方多了。只是新式的灶臺,分成兩半,一半用來平日的燒水做飯,用的是小鍋;一半安裝了大鐵鍋,用作大型活動,比如殺豬時候燒水、燴菜,過年過節(jié)時候蒸饅頭、月餅。小灶的煙囪,是鐵皮煙筒,從墻上鑿開一個洞,往外冒煙;大灶的煙囪,是從墻角用土塊或者磚塊,一直壘砌到屋頂?shù)摹4稛熅褪菑膹N房,爬上屋頂,升到半空。
灶臺的演變,是人們對生活向往的期望值提高的結果,所以,每一個煙熏火燎的日子,就是從灶臺開始和落幕的。金木水火土在上面交匯反應,就演繹出每一個實實在在的日子,也演繹出每一份簡單樸素的向往。
炊煙是家的標尺,灶臺是炊煙的產房。每天的一縷炊煙,都是灶臺的新生兒。催生著這份溫馨和祥和的,便是勞作在灶臺的母親。
母親是個溫暖的詞語,就在于母親總是圍著灶臺轉,用干燥的柴禾,在灶臺間點燃溫暖的火苗。母親的信念和執(zhí)著,以及寬厚和溫暖,就是在灶臺間被柴火熏染的。只要火苗撲閃,心頭的期盼就會閃爍。那些簡單的物質,用一縷炊煙的方式,繚繞著生活的溫度。不管歲月多么黯淡,只要母親在灶臺前穿梭,炊煙從灶臺升起,火苗在灶臺撲閃,家的溫度計中的水銀就會慢慢上升。
所以,進門看煙火。最怕進到家門,看見冷灰死灶的狼藉。灶臺一旦降溫,寒流冰徹心肺。煙熏火燎,熏蒸著平淡,燃燒著生機。
小灶的煙火,一年四季天天燃燒?;鸸庥臣t的,總是那一張堅毅、慈祥的臉龐。
我們最神往的,卻是大灶的煙火升起。
那可是多么美好的時刻呀!
端午節(jié)時候,灶臺里烙出的是金黃酥軟的油餅。過年時候,還要蒸饅頭花卷。每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盛典總是從灶臺開始排練。
中秋節(jié)到了,我們樂此不疲地抱來干樹枝或者羊糞塊,堆積在灶門前,用一把麥草引燃,等一大鍋水燒開的時候,車輪大的月餅,足足裝了六七層蒸籠,每一個大月餅,都是包裹著胡麻、紅花、香豆、玫瑰、清油等,聞一聞,都覺得醉了。
只是任何甜蜜的享受,都要以吃苦頭為代價的。那時候,沒有電動的鼓風機,只有手搖的。所以,小孩子的任務,就是不停地搖著鼓風機,還要適時地往灶門添加柴禾、糞塊。
沒有鐘表,點燃一炷香,等這柱香燃盡的時候,月餅也就熟了。但一炷香要燃燒一個時辰,大約兩個小時。兩個小時,不停地搖,手臂早就酸麻了。有時候,兄弟姐妹輪流換班,因為心中的期盼是共同的。
手臂酸麻中,燃燒后的灰燼從灶口流下來,火苗呼呼撲閃,煙霧順著煙囪爬出去,熱氣從蒸籠溢出來,香氣從鼻子鉆進去。
我們早就等不及了,一陣一陣吆喝著說熟了。大人們卻沉穩(wěn)地笑著:鍋蓋揭得早了就會把氣放了。我偷偷地想:要是能把那炷香折去一截,不是早就要端月餅嗎?只是一只沒機會,爬上桌子,折斷那炷香。怎么一炷香燃燒的時間,就是一個時辰,要是制造香的人偷工減料了,我們豈不是更早吃到香甜可口大月餅了?現(xiàn)在想起來,這種想法是簡單可笑的,因為造香的人,可不是這樣想的。
后來才明白,“鍋蓋揭得早了把氣放掉”,提前揭鍋蓋,蒸汽跑了,饅頭月餅就蒸不熟了。人呀,遇到好事情或者好的機遇,還是要沉住氣,一步一步來,不能心急氣躁。
那炷香的最后一撮灰燼掉落的時候,火候就要降下來。一個人站在灶臺上面,一層一層接蒸籠,下面的人接過去,端到院子里,院子里早就支好了架子,蒸籠放在上面。滿屋子、滿院子,都氤氳在水汽和香氣交織的薄霧之中,如夢似幻,如墜仙境。
冷手抓個熱饅頭。孩子們蜂擁而上,哪怕燙得呲牙咧嘴,也要抓過饅頭,咬一口,享受那種酥軟糯甜的美好感覺。就算是雪白的饅頭上印上去清晰的黑指頭,也不管不顧。不過,只有饅頭、包子,你才可以放肆饕餮,要是月餅,還要等切開了才能吃。
何況無論饅頭還是包子,你伸手的前提是,大人們已經挑揀幾顆圓潤的,獻了上去,否則,就會遭到呵斥制止的。
要是遇上過年殺豬或者其他喜事,大鍋煮肉、燴菜、做飯,端水的,揉面的,切菜的,各顯身手,不亦樂乎。飯菜還沒熟的時候,急得大家圍著灶臺團團轉。那種芳香,那種焦急,那種喜悅,不知道被炊煙帶到了哪里,也許很邈遠。
大鍋飯香。這種香,不是水平的提升,與材質、技巧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香來源于“大”,大是因為人多,人多是因為人氣旺,這是親友的團聚,是狂歡的盛典。眾人拾柴火焰高。你添一把柴,我添一把草。填進灶門的柴禾,早就浸染了人氣,所以做大鍋飯的時候,灶臺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紅,做出的大鍋飯,添加了人氣、心情的調料,自然要比平日里香百倍。
節(jié)日的食物,首先要有簡單而莊重的儀式。比如,先要敬先人,或者灶神,或者月神,大多節(jié)日的背后,總有一尊支撐我們的神,用慈祥、古樸、期許的目光,默默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關注著我們的或喜或憂。
我不認為這種儀式是繁瑣或者愚昧。有儀式感的生活,才是有味道有品味的。就算是簡單的獲取或者享受,沒有一顆敬畏、感恩之心,這種生活必定是潦草的、膚淺的。敬畏,讓我們不忘根本,讓我們找到來時的路。
我們從哪里來?是從祖先那里,血脈相承而來,沿著河流不斷前進。我們靠什么?靠的是自然的慷慨饋贈,一切神靈,都是自然的化身。自然之神,本來有一顆堅硬冰冷的心,我們流了汗,我們心懷敬畏,才能洇濕自然之神的那顆堅硬的心,并且讓它溫暖起來,饋贈給我們所希冀的物品。
所以,每年過年前,都要有祭灶的專門儀式?!芭D月二十三,打發(fā)灶爺上了天”不管灶爺多么難以打發(fā),虔誠是最有效的通行證。祭灶的時候,要將廚房打掃干凈,宰殺大公雞,點燃香燭,擺上糖果,焚化紙錢,磕頭作揖。祭灶,就是要把人間對煙火的祈求和希望,通達到天庭,達到“天人合一”。
我們要食人間煙火,就要以朝拜的姿態(tài),跪在灶臺前面,以感恩的心,與神靈對話,與自然對話。讓那撲閃的火苗,播下溫暖的種子,點燃我們生活的希望。
責任編輯 閻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