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君芬,李 穎,應紅月
(臺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放射科,浙江 臺州 317523)
新輔助化療是宮頸癌主要的治療方法中之一,尤其適用于已失去最佳手術治療時機的中晚期患者,可有效凋亡癌細胞而控制病情,其臨床療效已逐漸被認可[1]。但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在宮頸癌新輔助化療中,并非所有患者對化療治療敏感,提示其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有效評估患者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而多層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其灌注成像在評估腫瘤的療效和預后中取得了一定進展[3]。本研究通過給予宮頸癌新輔助化療患者多層螺旋CT檢查并記錄其灌注參數(shù),探討其對患者療效的評估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宮頸癌新輔助化療患者50例,納入標準:年齡18~55歲、無精神病病史、無化療和CT檢查禁忌癥,病理學確診為宮頸癌,預計生存期>6個月、配合完成新輔助化療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或有其他惡性腫瘤,資料收集不全,有心、肝、腎等嚴重性原發(fā)性疾病,④化療前1個月有放療、免疫、手術等影響本次研究結果的治療史。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本組年齡36~80歲、平均50.68±7.89歲,體質量指數(shù)18.31~28.71 kg/m2、平均23.72±4.60 kg/m2,腫瘤Dmax 3~6 cm、平均4.86±0.52 cm,鱗癌28例、腺癌22例,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分期為Ⅱb期8例、Ⅲ期36例、Ⅳ期6例、病理分級G1級14例、G2級30例、G3級6例。
1.2 多層螺旋CT檢查
1.2.1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化療前應用GE Lightspeed 16層螺旋CT行常規(guī)平掃盆腔區(qū)域,參數(shù)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50 mA、矩陣512×512、電影模式同層動態(tài)掃描,球管旋轉1圈時間1 s并持續(xù)掃描4層、層厚5 mm、探測器結構4 mm ×5 mm、旋轉1圈掃描范圍20 mm;再行CT灌注檢查,經肘靜脈通過高壓注射器注射300 mg/mL非離子型造影劑(江蘇晨牌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34),速率4 mL/s,劑量0.5 mL/kg,延遲10 s、采集50 s,重建后得到10 mm圖像并保存。
1.2.2 圖像分析 將所有患者圖像和數(shù)據(jù)送入其配套的Sun Ultra AW4.1工作站并采用Perfusion-3軟件分析,選取與病灶邊緣相距1 cm、范圍較大、避開腫瘤血管及壞死區(qū)等感興趣區(qū),以腫瘤最大直徑層面為中心層面,連續(xù)選取 4 個層面為靶層面,每層選取3~4 個,設置閥值為100 Hu、輸入動脈為髂外動脈,計算機處理后得到血流量(blood flow, BF)、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 MTT)、灌注峰值時間(time to peak, TTP)、血容量(blood volume, BV)、表面通透性(surface permeability, PS)等灌注參數(shù)并記錄保存。
1.3 新輔助化療 所有患者均給予紫杉醇+順鉑(Paclitaxel+Cisplatin, TP)方案化療治療,即靜脈滴注50 mg/m2紫杉醇(海南全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032,5 mL:30 mg),3 h后靜脈滴注75 mg/m2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8,10 mg),3周后重復用藥。
1.4 化療療效標準 所有患者均在新輔助化療2個療程后行CT檢查,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4]評估療效,腫瘤最大徑(maximum diameter of tumors, Dmax)增長>25%為疾病惡化(progression disease, PD),Dmax減少<50%且增長≤25%為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 SD),Dmax減少在50%~99%為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 PR),Dmax減少100%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 CR),有效率=(CR數(shù)+PR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化療效果 50例宮頸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后,CR者1例、PR者35例、SD者10例、PD者4例,化療有效率72.00%?;熡行Ш蜔o效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化療有效和無效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化療有效和無效者灌注參數(shù)比較 化療有效者BV、PS明顯高于化療無效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有效和無效者BF、MTT、TT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典型病例見圖1、2。
表2 化療有效和無效者灌注參數(shù)比較
A.BV圖,BV=6.57mL/mg;B.PS圖,PS=12.89mL/min/100g圖1 宮頸癌PD患者CT灌注圖(女,54歲)
A.BV圖,BV=12.75mL/mg;B.PS圖, PS=24.57mL/min/100g圖2 宮頸癌CR患者CT灌注圖(女,52歲)
2.3 BV、PS與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關系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V、PS是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BV、PS與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關系分析
宮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居第二位(僅次于乳腺癌),根治術是早期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但對于中晚期或病灶較大的患者,常需結合化療以提高治療效果[5]。TP方案是臨床上常用的新輔助化療方案,可有效凋亡癌細胞,有利于縮小腫瘤體積和范圍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預防復發(fā)[6]。但約有5%~33%的宮頸癌患者對化療不敏感,提示其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避免盲目地進行化療不僅加重了患者的身心、經濟負擔,而且增加不良預后的危險性。本研究中,CR1例、PR35例、SD10例、PD4例,化療有效率72.00%,此結果與葉鴻等[7]研究基本一致,提示部分宮頸癌患者的新輔助化療療效欠佳。這可能是由于部分宮頸癌患者受個體差異、病情等因素影響,導致其對新輔助化療的藥物不敏感,從而影響了化療療效,表現(xiàn)為SD、PD。
化療前有效評估患者對化療的敏感性是當前關注的熱點[8-9]。有研究顯示,腫瘤化療效果與其微環(huán)境含氧狀況密切相關,缺氧環(huán)境下化療的敏感性及效果均將變差,而腫瘤組織內含氧狀況取決于血管狀況[10]。相關研究表明,多層螺旋CT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方法,其中CT灌注成像是一種成熟的功能成像方法,過靜脈團注對比劑對感興趣區(qū)進行CT連續(xù)掃描,能夠獲得感興趣區(qū)的血流相關灌注參數(shù)、時間-密度曲線等,可有效反映腫瘤生長過程中血管的變化[11]。本研究中,化療有效者BV、PS明顯高于化療無效者,化療有效和無效者BF、MTT、TTP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多層螺旋CT灌注參數(shù)中BV、PS與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有關。BV是指存在于一定量組織血管結構內的血容量,PS代表血管表面滲透性而反映新生腫瘤血管成熟度[12];有效者的BV、PS較高,表明其腫瘤新生血管的血管內皮細胞不完整、相鄰細胞間隙較寬、血管通透性較好,提示其血管供氧狀況良好,能夠使化療藥物更好地通過腫瘤血管而發(fā)揮更佳的抗腫瘤療效。而無效者BV、PS較低,使化療藥物通過腫瘤血管的難度較大,導致抗腫瘤療效欠佳。此外,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V、PS是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獨立影響因素,表明多層螺旋CT灌注參數(shù)中BV、PS可作為評估患者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重要指標。這可能是由于多層螺旋CT灌注參數(shù)中BV、PS指標能夠有效地反應腫瘤血管的滲透性,有助于評估化療藥物通過腫瘤血管發(fā)揮其抗腫瘤作用的情況,故能夠作為評估患者的化療敏感性及療效的指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多層螺旋CT灌注參數(shù)中BV、PS與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有關,BV、PS可作為評估患者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重要指標,因此本研究建議在宮頸癌新輔助化療前,應行多層螺旋CT檢測灌注參數(shù)BV、PS,對BV、PS較低者應警惕化療敏感性低,應實施放療等其他非化療治療,以免延誤患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