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聶建亮
(西安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西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一般來說,長期穩(wěn)定的土地權利是促進農業(yè)經濟增長和加快農村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關鍵[注]葉劍平、豐雷、蔣妍、羅伊·普羅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調查研究——17省份調查結果及政策建議》,《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基于集體成員權的農地分配政策導致農地權利的不穩(wěn)定,致使20世紀80年代后農地調整在很多農村地區(qū)成為常態(tài)[注]聶建亮,鐘漲寶:《庇護與堅持:農地調整的存續(xù)邏輯——基于對湖北邢村的個案研究》,《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為鼓勵農民對農地增加投資,培養(yǎng)地力,實行集約經營,國家一再延長農地的承包期,從“十五年不變”到“三十年不變”,再到“長久不變”[注]聶建亮,鐘漲寶:《勞動力市場化、個體生命周期與農民經營農地的意愿》,《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彪S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政策一再延長農地承包期的外部性逐漸顯露,其破壞了村落共同體成員農地占有的公平性,也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還造成農地的分割零碎。為提高農地經營效率,實現(xiàn)農地資源的有效配置,緩解農地經營規(guī)模相對狹小的困境,實現(xiàn)農業(yè)專業(yè)化和適度規(guī)模經營[注]程令國、張曄、劉志彪:《農地確權促進了中國農村土地的流轉嗎?》,《管理世界》,2016年第1期。,農地流轉機制被付諸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注]姚洋:《非農就業(yè)結構與土地租賃市場的發(fā)育》,《中國農村觀察》,1999年第2期。[注]Yang 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lease market in rural China. Land Economics, 2000, 76(2): 252-266.[注]曹建華、王紅英、黃小梅:《農村土地流轉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轉效率的評價研究》,《中國土地科學》2007年第5期。,成為當前農地制度及實踐的核心。農地流轉可以分為轉出和轉入,其中轉出是保障農地供給的環(huán)節(jié),也就成為農地流轉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了解農民轉出農地的意愿將成為預測其轉出農地行為的重要手段。
已有對農地流轉的研究關注到了不同的主體,如作為整體的農戶[注]聶建亮、鐘漲寶:《農戶分化程度對農地流轉行為及規(guī)模的影響》,《資源科學》,2014年第4期。[注]朱文玨、羅必良:《農地價格幻覺:由價值評價差異引發(fā)的農地流轉市場配置“失靈”——基于全國9省(區(qū))農戶的微觀數據》,《中國農村觀察》,2018年第5期。、作為個體的農民[注]樂章:《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及解釋——基于十省份千戶農民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年第2期。[注]許恒周、郭忠興:《農村土地流轉影響因素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農民階層分化與產權偏好的視角》,《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第3期。以及農民工等[注]何軍、李慶:《代際差異視角下的農民工土地流轉行為研究》,《農業(yè)技術經濟》,2014年第1期。[注]許恒周、郭玉燕、吳冠岑、金晶:《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資源科學》,2012年第10期。,但關注到農村老人的研究較少[注]聶建亮:《保障依賴、養(yǎng)老階段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基于對湖北省農村老人的問卷調查》,《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農村老人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與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退休人員不同,在年滿60周歲后一般會繼續(xù)參加勞動直至喪失勞動能力[注]Benjamin D, Brandt L, Fan J Z. Ceaseless Toil, Health and Labor Supply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注]譚娜、周先波:《中國農村老年人“無休止勞動”存在嗎?——基于年齡和健康對勞動供給時間影響的研究》,《經濟評論》,2013年第2期。,有研究稱其為“無休”[注]聶建亮:《農村老人的勞動、收入及其養(yǎng)老階段分化——對農村老人“無休”的實證分析》,《學習與實踐》,2017年第8期。。正因如此,在農村人口老齡化與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共同作用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在當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背景下,研究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有利于農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因此,本文基于對湖北省的問卷調查數據,考察了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特別關注了農地養(yǎng)老依賴以及個體生命周期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
農地流轉一直是中國農地制度研究的重要主題,農民轉出農地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注]聶建亮:《保障依賴、養(yǎng)老階段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基于對湖北省農村老人的問卷調查》,《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這一方向的研究包含2個思路:一是對影響農民轉出農地意愿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檢驗。如樂章研究了個體、家庭和社區(qū)等因素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注]樂章:《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及解釋——基于十省份千戶農民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年第2期。。徐美銀則從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社會特征、區(qū)域特征和市場特征等5個方面分析了影響發(fā)達地區(qū)農民轉出土地意愿的因素[注]徐美銀:《發(fā)達地區(qū)農民土地轉出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426份調研問卷的實證》,《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陳昱等則以性別、年齡、職業(yè)類型、安置區(qū)距離省會城市的距離、家庭人口、勞動力人數等13個因素為自變量,對水庫移民安置區(qū)居民的土地流轉意愿進行了實證研究[注]陳昱、陳銀蓉、馬文博:《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庫移民安置區(qū)居民土地流轉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區(qū)的調查》,《資源科學》,2011年第6期。。陳仲常等基于對重慶345位農民的調查數據,探討了年齡、文化水平、婚姻狀況、家庭規(guī)模、農業(yè)收入比重、家庭成員外出務工狀況、非農就業(yè)期望、進城愿望、土地情結、土地經營收益、土地經營成本和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轉補貼政策等對農民土地轉出意愿的影響[注]陳仲常、馬大來、王玲:《農民土地轉出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二是重點研究單一或特定變量對農民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如張成玉專門研究了農地質量對農戶流轉意愿的影響,發(fā)現(xiàn)影響是顯著的[注]張成玉:《農地質量對農戶流轉意愿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嵩縣為例》,《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年第8期。。李放、趙光研究了養(yǎng)老保險對農民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發(fā)現(xiàn)參加新農?;蛏虡I(yè)養(yǎng)老保險的農民比沒有參加的農民更愿意流轉農地[注]李放、趙光:《現(xiàn)階段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能有效提高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嗎?——來自江蘇沭陽縣30鎮(zhèn)49村的初步證據》,《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鐘曉蘭等從農戶認知視角探尋影響農地流轉意愿的主要因素[注]鐘曉蘭、李江濤、馮艷芬、李景剛、劉吼海:《農戶認知視角下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意愿與流轉行為研究》,《資源科學》,2013年第10期。。一些研究關注到了社會階層及社會分化對農民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如陳成文、趙錦山研究發(fā)現(xiàn)階層意識和階層特點影響農民農地流轉的意愿[注]陳成文、趙錦山:《農村社會階層的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選擇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許恒周等則分析了農民分化對農地流轉意愿的影響效應,發(fā)現(xiàn)農民分化特征對其農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在5%水平上顯著[注]許恒周、郭玉燕、吳冠岑、金晶:《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資源科學》,2012年第10期。。吳萌等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從“個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個方面定量分析了各影響因素在農戶土地流轉認知中的作用[注]吳萌、甘臣林、任立、陳銀蓉:《分布式認知理論框架下農戶土地轉出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SEM模型的武漢城市圈典型地區(qū)實證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年第9期。。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已有研究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關注較少,因此,對農村老人這一群體的關注成為了本研究最主要的創(chuàng)新之處。農村老人并無制度性的退休約束,所以農村老人是“無休”的[注]聶建亮:《農村老人的勞動、收入及其養(yǎng)老階段分化——對農村老人“無休”的實證分析》,《學習與實踐》,2017年第8期。,但是他們與青壯年農民不同,生計方式選擇較少,更加依靠農地進行養(yǎng)老;同時他們處于生命周期的后期,勞動能力逐漸降低,對農地的依賴隨之逐漸降低。簡而言之,農村老人可能因為對農地養(yǎng)老的高度依賴,所以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較低,而又因為受到生命周期的約束,其轉出農地的意愿將逐漸增加,因此對農地養(yǎng)老依賴以及農村老人個體生命周期的關注成為本研究另一個創(chuàng)新之處。
1.養(yǎng)老依賴假說
農地承載著多重保障功能[注]Yao, Jun.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on reg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land——a case of Nanjing City.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9, 1(2): 37-41.,而一般認為養(yǎng)老和就業(yè)是農地核心的保障功能,所以當農地的就業(yè)和養(yǎng)老保障功能被替代時,農民轉出農地的意愿就會提高[注]聶建亮、鐘漲寶:《保障功能替代與農民對農地轉出的響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5年第1期。。對于農村老人來說,農地的保障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養(yǎng)老方面。農地養(yǎng)老功能的實踐表明農村老人對農地存在較強的養(yǎng)老依賴,而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則影響了其轉出農地的意愿,因為在存在對農地養(yǎng)老較高程度依賴的情況下,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可能性就不會太高,因此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1.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程度越高,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越低。
農地在農村老人養(yǎng)老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反映了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功能的依賴程度。農地實際為農村老人養(yǎng)老提供的生活資料水平可以體現(xiàn)農地在農村老人養(yǎng)老中發(fā)揮的作用。農地為農村老人養(yǎng)老提供生活資料,一方面體現(xiàn)為直接提供生活資料,主要為生產自用的農產品以應對養(yǎng)老的食品消費,另一方面體現(xiàn)為間接提供生活資料,即產生經濟收入以應對養(yǎng)老的貨幣消費。農村老人獲得的自產食品主要來源于農地,自產食品包括主食和蔬菜。主食主要為大田作物,包括稻谷、小麥、玉米等,而蔬菜則主要靠小塊菜園提供,本文研究的農地流轉主要是種植大田作物相對面積較大的農地,而不包括小塊的菜園,所以主要從主食自給的角度測量農村老人對農地直接生活資料供給的依賴。基于農村老人“無休”的養(yǎng)老特征,農地是農村老人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農地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即表征了農村老人對農地收入方面的依賴,或者說體現(xiàn)的是間接生活資料供給的依賴。因為農村老人農業(yè)方面的收入主要通過經營農地獲得,所以這里用農業(yè)收入表征農地收入?;谝陨戏治?,提出2個推論:
推論1.農村老人主食的自給程度越高,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越低。
推論2.農業(yè)收入占農村老人個人總收入的比重越大,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越低。
2.生命周期假說
總體來看,生命周期這一概念基本內涵是依托生命從出生到衰亡的過程,致力于尋找人類共同的階段模式。老年人本身處于生命周期的末期,在有退休約束的情況下,老年人一般會與生產資料分離,從而進入退休階段,但是農村老人并無制度性的退休約束,也并未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所以農村老人在非高齡時期仍然會選擇經營農地[注]聶建亮、鐘漲寶:《勞動力市場化、個體生命周期與農民經營農地的意愿》,《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農村老人在進入老年階段后仍然會繼續(xù)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所以轉出農地的意愿較低;但是農村老人的勞動并不能擺脫生命周期的約束,隨著農村老人年齡的增大,其經營農地的能力降低,尤其是當農村老人進入高齡階段,很多人會主動或被動選擇退出勞動,享受天倫之樂,因此其對轉出農地的意愿就會增加。應該說在生命周期不斷重復的特征中,年齡是一個核心變量。所以從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邏輯出發(fā),這里認為農村老人在年齡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因與農地互動的程度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農地轉出意愿?;诖?,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2.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受其生命周期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轉出農地的意愿逐漸提高。
本研究使用了農村老人養(yǎng)老保障研究課題組對湖北省農村地區(qū)老年人的抽樣調查數據。該調查選取湖北省農村地區(qū)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于2014年下半年組織開展。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樣本,共發(fā)放問卷約860份,收回有效問卷810份。因為本研究探討的是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所以選取了家中有耕地的樣本,共計623人。
1.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來自問卷中的問題“您是否愿意轉出承包地?”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家中有集體分配的耕地,或從別人那里租用耕地的樣本中,有47.7%的愿意轉出農地,其余52.3%的不愿意轉出農地。
2.自變量
自變量包括養(yǎng)老依賴變量和生命周期變量。依據對研究假說的討論,養(yǎng)老依賴變量通過主食主要來源以及農業(yè)收入占個人總收入比重表征。主食主要來源通過詢問農村老人以下題目獲得:“您平時吃的主食(米、面)的主要來源是什么?”選項分別有“全部購買”“大部分購買”“一半自產,一半購買”“大部分自產”“全部自產”,主食的主要來源自產的程度越高,表明其對農地養(yǎng)老保障功能的依賴越大。調查統(tǒng)計顯示,絕大多數樣本主食(米、面)的主要來源是自產,其中39.0%的是“全部自產”,26.3%的是“大部分自產”,“一半自產,一半購買”的為5.3%,而“全部購買”及“大部分購買”的分別占23.3%和6.1%。農業(yè)收入占個人總收入比重指農村老人個人收入中農業(yè)生產純收入以及農業(yè)補貼之和占其個人總收入的比重,比重越大說明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越大。根據已有研究的處理方式,表征生命周期的核心變量是年齡,年齡變量為連續(xù)變量,按照周歲計算。
3.控制變量
參照既有研究,這里選取個人特征、子女特征、農地資源特征、區(qū)域特征等方面的變量設置為控制變量。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
續(xù)表
本研究的因變量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為二分類選擇變量。已有對二分類選擇變量的分析幾乎都使用Probit或二元Logistic方法來建立回歸模型,因此這里擬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估計。
表2展現(xiàn)自變量、控制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在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中,主食主要來源變量、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年齡變量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之間均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主食主要來源、農業(yè)收入占比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相關關系為負向,而年齡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相關關系為正向。控制變量中,性別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之間在p<0.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相關,而子女數量則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之間在p<0.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相關;身體健康狀況、婚姻狀況變量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之間均在p<0.05的水平上顯著負向相關;與子女的關系及農地流轉價格認知均在p<0.01的水平上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顯著正向相關;所在地形中的平原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之間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相關,而山地則與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之間在p<0.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相關。
表2自變量、控制變量與因變量的雙變量相關分析
注:*p<0.1,**p<0.05,***p<0.01。
上文的交互分析只是檢驗了單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因為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所以有必要建立回歸模型來進一步估計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其顯著性水平。表3展示了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在3個模型中,模型1僅放入控制變量,模型2在模型1基礎上增加了表征養(yǎng)老依賴的變量,即主食主要來源變量和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模型3在模型1基礎上增加了表征生命周期的變量,即年齡變量,模型4則是放入所有變量的最終模型。
表3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影響因素的Logistics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續(xù)表
注:a表示參照為“平原”;括號中的數字是標準誤;*p<0.1,**p<0.05,***p<0.01。
首先來看控制變量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表3顯示,控制變量中的身體健康狀況、子女數量、與子女的關系、家庭承包農地面積、農地流轉價格認知、所在地區(qū)地形等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綜合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和方向可以發(fā)現(xiàn),農村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越差,子女數量越多,與子女的關系越好,所在家庭承包地面積越大,則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越高;另外,知道本村農地流轉價格、處在山地地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的農村老人,比不知道本村農地流轉價格以及處在平原地區(qū)的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更高。
再來看養(yǎng)老依賴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比較模型2和模型1的結果可以看出,當加入主食主要來源變量和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后,模型2的Nagelkerke R2由0.130大幅度提高到了0.214,這意味著模型2的解釋力大幅度增強,說明養(yǎng)老依賴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有較大的影響。在模型2中,主食主要來源變量和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均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意味著主食的主要來源自給程度越高,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越高,反之亦然;同樣,農業(yè)收入占比越高,那么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越低。統(tǒng)計結果顯示,當主食的主要來源為全部購買時,樣本轉出農地的意愿高達66.2%,而當主食的主要來源為全部自產時,樣本轉出農地的意愿下降到37.0%。同樣,農業(yè)收入占比為0的樣本中愿意轉出農地的比例為64.6%,隨著農業(yè)收入占比的提高,樣本中愿意轉出農地的比例逐漸提高,當農業(yè)收入占比達到60.1-80.0%時,愿意轉出農地的比例降低到32.2%,而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農業(yè)收入占比達到80.1-100.0%時,愿意轉出農地的意愿降低到32.9%(見圖1)。因此,推論1和推論2得證。
圖1 農村老人愿意轉出農地的比例隨農業(yè)收入占比變化的趨勢
研究進一步檢驗生命周期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從模型3和模型1的比較來看,當加入年齡變量后,模型3的Nagelkerke R2有一定的提高。在模型3中,年齡變量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且方向為正,這就意味著農村老人的年齡越大,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越高,反之亦然。這就說明生命周期是影響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重要因素。圖2即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大,樣本中愿意轉出農地的比例逐漸提高,從60-64歲時的37.1%,逐步提高到70-74歲時的53.9%,之后變化不大,75-79歲時為54.3%,80歲及以上時為55.0%。因此,假說2得證。
圖2 農村老人愿意轉出農地的比例隨年齡變化的趨勢
年齡表征的生命周期不僅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有直接的影響,而且通過消減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進一步提升其轉出農地的意愿。在放入所有變量的模型4中,年齡變量的系數以及顯著性水平均顯著降低,其中顯著性水平由模型3中的p<0.01的水平降低到p<0.1的水平,主食主要來源變量和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系數的絕對值相對模型2也有所降低。這意味著,主食主要來源變量和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與年齡有關,也即養(yǎng)老依賴程度與農村老人所處的生命周期相關。通過對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和主食主要來源變量分別與年齡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與年齡變量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主食主要來源變量與年齡變量也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也即農村老人的年齡越大,那么其農業(yè)收入占比越小,主食的自給程度也越低,也即年齡越大,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越低。
農村老人處于生命周期的后期,隨著農村老人生命周期的進一步向后推移,其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進一步降低,也可以說生命周期消減了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隨著農村老人年齡的增加,其身體逐漸衰老,從事農業(yè)勞動的能力逐漸降低,依靠農地獲得收入以及食品的可能性逐漸降低,因此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逐漸降低,轉而主要依賴子女以及社會養(yǎng)老保險等提供養(yǎng)老資源。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年齡變量與身體健康變量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相關,也即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村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也逐漸變差,這樣農村老人從事主要依靠體力勞動實現(xiàn)的農業(yè)經營活動逐漸受到限制,所以農村老人會逐漸放棄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其轉出農地的意愿也得到逐漸提高。同樣,年齡變量與子女等的供養(yǎng)以及養(yǎng)老金占農村老人個人收入的比重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也即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村老人獲得子女等家人供養(yǎng)以及養(yǎng)老金的比重越來越高,從而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逐漸降低,其轉出農地的意愿也逐漸提高。
農地流轉是在當前農地確權及“三權分置”背景下進行農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主要方式,農地流轉實現(xiàn)的關鍵在于轉出方的轉出意愿。在當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背景下,研究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對促進農地流轉、提高農地生產效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基于湖北省的抽樣調查數據,重點分析了養(yǎng)老依賴與生命周期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研究結論如下:(1)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受到其對農地養(yǎng)老依賴及其生命周期的雙重形塑。(2)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是影響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核心因素,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程度越高,其轉出農地的意愿越低,反之亦然。(3)生命周期是影響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重要因素,隨著農村老人年齡的增長,其轉出農地的意愿逐漸增加。(4)對農地養(yǎng)老依賴的程度與農村老人所處的生命周期相關,生命周期消減了養(yǎng)老依賴對農村老人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即隨著農村老人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以及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員供養(yǎng)的增加,導致其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轉出農地的意愿逐漸提高。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降低農村老人對農地養(yǎng)老的依賴,有利于轉變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促進農地流轉,最終實現(xiàn)農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如果農民得到穩(wěn)定收入來源,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將會弱化,農民對土地的依附性隨之降低。對于農村老人而言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除面向農地的農業(yè)勞動,無非是子女的供養(yǎng)以及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養(yǎng)老金。所以,積極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尤其要進一步完善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其養(yǎng)老金水平,可以進一步弱化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提高農村老人轉出農地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