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青
寒冷是人類最古老的敵人之一,長時間暴露在寒冷中會使人體溫過低,導致意識喪失、心臟驟停甚至是死亡。盡管我們設計的衣服越來越輕便保暖,每年仍有人因為天氣過于寒冷而死亡。
不過,有些時候低溫卻可以用來拯救瀕臨死亡的生命,重新界定生命的邊界。
低溫也能救人
人的體溫一般保持在36.5℃至37.5℃之間,體溫過低就容易處于危險狀態(tài)。當人的身體進入低溫狀態(tài)時,新陳代謝會減慢,心率降低,最終心臟會停止跳動。心臟驟停后的幾分鐘內,人體的氧氣儲備就耗盡了,細胞開始產生有毒的化學物質,很快便會對大腦脆弱的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即使是復蘇成功,危險仍未結束,有高達30%的患者遭受永久性腦損傷,甚至有的因血液回流造成傷害而死。
不過,在由極度寒冷引起心臟驟停的情況下,可能會有利于挽救患者的性命。體溫的降低減少了大腦對氧氣的需求,延遲氧氣缺失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如果降溫足夠快,它可以幫助防止心臟停止時有毒化學物質的積累,并在氧合血液回流時繼續(xù)保護大腦。
2017年12月,挪威的一名醉漢掉進水溝里,一頭扎進了冰冷的水中。在路人發(fā)現他之前,他已經在冷水溝里待了將近1小時。醫(yī)護人員到達后不久,他便失去知覺,心臟驟停,體溫僅為25.5攝氏度,處于最嚴重的低溫狀態(tài)。經過幾小時的搶救之后,他才慢慢蘇醒過來,并且沒有一點腦損傷的跡象。詳細研究了這個案例之后,醫(yī)護人員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極端的寒冷——這個最初導致他心臟病發(fā)作的東西,挽救了他的生命。極端的寒冷使他的新陳代謝率下降了60%到70%,他的氧氣需求量可能只需要平常時期的四分之一。
低溫療法由來已久
20世紀20年代,美國神經外科醫(yī)生坦普爾·費伊對低溫療法進行了頗具爭議的先驅性研究。他在實驗室里使用了大量的冰塊,不過冰塊的融水導致實驗室一直處于流水不止的狀態(tài),必須不斷吸水。此外,他冷卻房間的方法就是簡單地把窗戶打開,不僅病人會暴露在當地嚴寒的冬天里,醫(yī)護人員也跟著遭殃。最關鍵的是,在沒有合適的體溫計的情況下無法準確測量病人的體溫。他的實驗揭示了人類不僅可以持續(xù)忍受數天的低于32℃的低溫,而且病情能得到有效緩解。但是,他原始而又粗糙的研究方法引來醫(yī)院人員的不滿與批評,研究不得不停滯。
直到20世紀80年代,心肺復蘇的創(chuàng)始人麻醉科醫(yī)師彼得·沙法才再次對低溫療法進行實踐。他利用狗作為醫(yī)學模型,證實在心臟驟停之后,適度的大腦降溫(33℃~36℃)可以顯著改善大腦神經,避免大腦損傷。通過這些發(fā)現,彼得·沙法成功復興了低溫療法研究。后來,冷水溺水幸存者的特殊案例也促進了低溫療法的研究。比如1999年實習醫(yī)生安娜·博根霍姆在挪威北部滑雪時發(fā)生事故,心臟驟停。在冰層覆蓋的冰水中待了80分鐘,并且四小時沒有脈搏之后,她的心臟又重新開始跳動,最終得以幸存。到了21世紀,被稱為“冷凍醫(yī)生”的約瑟夫·瓦隆就嘗試低溫療法幫助病人避免心臟驟停、中風等引起的神經損傷,溫度能低至32℃,持續(xù)時間長達11天。在2014年中風的時候,低溫療法甚至挽救了他的生命。
死亡的界限不斷被突破
過去,人們曾經把死亡定義為“心臟死亡”,生與死的分隔不過是心跳的停止;后來,隨著醫(yī)學的進步,人們認識到大腦還可以在脈搏消失之后存活一段時間,心臟驟停的人只要大腦還未死亡,就可以再搶救回來,因此,醫(yī)學界又把死亡的定義改為“腦死亡”。現在,通過低溫療法,那些表現為心臟死亡和腦死亡的失溫癥患者也能被拯救回來。在美國,一名女性因服用鎮(zhèn)靜劑和防凍劑自殺,在送達醫(yī)院時臨床表現為腦死亡。醫(yī)生對她進行了長達36小時的低溫治療,在恢復體溫后的48小時內她便蘇醒過來,并且狀態(tài)良好。利用低溫療法可以把大腦活動水平降到極低,將心臟停止跳動之后的死亡時間往后推遲,再次突破了生命的界限。
目前低溫療法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如何使病人保持在最佳溫度以及如何降低他們體溫仍處在爭論之中。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因此找出某種適用于任何人的方法是不可能的。稍不注意,低溫療法可能會造成受害者死亡。不過,科學家將繼續(xù)探索低溫療法帶來的益處,開發(fā)更加有效的治療手段造福人類。其道路可能會十分曲折,但也可能會有新的突破,讓世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