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叢艷 張懷明
沙療的起源: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對沙浴療法有詳細介紹。另一位著名醫(yī)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對沙浴療法的步驟也有具體說明:“風濕頑痹不仁,筋骨攣縮,冷風掣癱瘓,血脈斷絕。六月取河沙,烈日曝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熱徹通汗,隨病用藥,切忌風冷勞役。”可見沙浴在當時已經成為人們健身防病的生活常識。
新疆吐魯番、甘肅敦煌地區(qū)自古就有沙浴,維吾爾族人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開展沙浴療法,千年不衰。清人王初桐《寰宇記》云:“玉女沙細潤可以澡濯,隋代后宮用之?!庇捎谏吃’熜И毺?,新中國成立后受到國家的保護,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部門撥??钤谟袟l件的地方陸續(xù)建起了“沙療所”。
生理和治療作用
沙浴療法的醫(yī)學原理在于,開展沙浴的地區(qū)氣候干熱,溫熱的沙粒把壓力向人體組織深層傳導。沙浴時,人體表皮受到每平方厘米20克的壓力,可起到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排汗作用,進而調整全身的生理反應,激活及恢復神經系統(tǒng)功能,改善患病部位的新陳代謝,活躍網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調節(jié)機體平衡,達到治病目的。經測試,進行一次沙浴人體可排汗1~1.5升,由于排出去的汗被沙吸收,所以不影響繼續(xù)沙浴?,F(xiàn)代醫(yī)學還認為,沙里含有原磁鐵礦微粒,人在沙浴的同時,還有加快脈搏及呼吸頻率、促進骨骼組織生長、松弛肌肉、使自主神經系統(tǒng)達到平衡等作用。沙療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和血管栓塞性脈管炎等疾病,均有超過藥物治療和普通理療的功效。
沙漠氣候干燥炎熱,空氣中極少水分,沙區(qū)濕度低,晝夜溫差變化大。沙漠氣候極有利于皮膚汗液的蒸發(fā)和促進呼吸道水分的失散,故可減輕腎臟的負擔,改善腎臟功能,消除腎臟疾病引起的水腫。干熱氣候有利于各種滲出液的消散,故對關節(jié)積液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沙療的主要作用為舒筋活血、通絡、散寒止痛。不明原因的肌肉關節(jié)疼痛屬于虛寒型,即遇寒及勞累后加重,陰雨天及氣候變化時加重,利用熱沙子的持續(xù)恒溫作用于身體治療效果好。
治療方法
(一)局部沙療法
沙浴能針對身體局部進行特殊護理,如手足沙浴能有效緩解手足疲勞及疼痛,還能通過沙浸浴,促進組織生長。
坐沙浴:患者端坐,頭頂用太陽傘遮陰。由醫(yī)護人員將熱沙覆蓋于患者腰部以下,厚度為20厘米。時間為60~90分鐘,每日一次,20次為一個療程。
踩沙浴:光腳進入盛滿沙子的平臺,人會立即下陷,當沙子沒過小腿,就努力做原地跑步動作,再以腳掌及掌內、外側著地做原地踏沙走。之后坐下,兩腳掌向前下方反復插入沙中,同時腳趾做摳沙動作。腳板與沙子緊貼時,沙子對腳底穴位有按摩、刺激作用,有利于健身。
抓沙?。鹤o理師用沙子摩挲患者的身體,稍做休息后再讓患者用雙手各抓一把沙,緊攥在手中,讓沙粒刺激掌心穴位。然后放松,再抓一把沙。如此反復數次。把雙手插入沙中,兩手掌合攏,用沙子揉擦手掌,這樣能促進骨骼組織生長、松弛肌肉、舒緩神經。
搓沙?。鹤谏掣桌?,雙腳盡量向缸底部伸展,然后雙腳抬起,接著再插。反復數次后,要用右腳底伴著沙子搓左腳背,用左腳底搓右腳背。這樣能調整全身的生理反應,激活及恢復神經功能,改善患病部位新陳代謝,調節(jié)機體平衡。
(二)全身沙療法
全身沙療是在沙地上挖一個患者體形相當的坑,深度約30厘米?;颊呗泱w臥于其中,旁人把表面熱沙覆蓋其上,僅露出頭面、頸部和上胸部,并同時在頭部用冷毛巾冷敷,蓋沙的厚度,四肢為15~20厘米,胸部為6~8厘米。治療時間,開始為20分鐘,以后逐次增加,漸達60分鐘,每日一次,20次為一個療程。
沙療適宜的沙子溫度一般在40℃~50℃,每年5~8月份為最佳治療季節(jié),當地時間以下午1~6點鐘療效最好。沙療時,應及時飲用淡鹽水及補充食物,以防中暑和脫水。沙浴后用溫水沖洗全身,并補充體液,臥床休息30分鐘。
適應證和禁忌證
埋沙療法是沙療的傳統(tǒng)療法,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神經痛、慢性腰肌勞損、腰腿痛、骨質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經痛、脊柱外傷等病人效果顯著。對骨關節(jié)病、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軟組織損傷、慢性盆腔炎、痛經、月經不調、神經炎、神經衰弱、佝僂病、慢性腎炎、肥胖癥、脈管炎、皮膚病、腳癬等均有效果。目前沙療已被應用到美容業(yè)的SPA護理中。
對于熱性病變、急性炎癥、身體虛弱者及有出血傾向者不宜用沙療。此外,心臟功能不全、高血壓、精神病、孕婦、肝臟功能不全、癌癥、活動性肺結核,均為禁忌證。
(摘自《療養(yǎng)地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