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分享過一個題目叫《愛藝術,愛哲學》,其中提到了民國的蔡元培先生大聲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作為父母,或者作為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里的人,捫心自問是否覺得藝術其實是用來點綴生活的?在忙完別的事情之后,還會彈個琴、畫個畫、寫個字、唱個歌……這樣度過時光,或者說消遣,是一件還蠻好的事。
但其實美育真的不是這樣,它遠遠大于生活的點綴或消遣。我也非常認同,一個散發(fā)著藝術光彩、有才華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寵愛。所以,我們也希望孩子們,或者我們自己能夠藝術一些。
一位畫家朋友有次跟我聊到顧城的寫作,還有他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在這里分享給大家。他說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一個人最值得珍視的是三件事情,第一是童心,第二個是才華,第三個是心地光明。他說得非常好,如果這三個特質存在一個人身上,就像植物和小動物都愿意呆在有陽光的地方一樣,你會很愿意趨近這樣的人、這樣的存在。
如果美育不是簡單的彈琴考級,或者畫畫考學,或者會唱個歌的話,那美育是什么呢?
美育讓我想起了一次旅行。那是我11歲的時候,大概11月底12月初。我媽媽說武夷山下雪了,我們明天去武夷山吧。我小時候住在重慶,離武夷山很遠,而且那個時候去武夷山很不方便。
我說好。她說因為我之前去過武夷山,武夷山上的風景加上雪會特別美。然后我們就開始收拾行李,先坐飛機到了廈門,從廈門坐火車到了南平,然后從南平坐了好幾個小時的汽車,到了武夷山,已經是晚上了。第二天早上起來,我看見所有的樹上都是白雪,然后我們去了永樂禪廟,去了桃源洞。桃源洞是一個道觀,要走很久很久的路,有一個小小的洞門,進去之后是一片亭子,很多道長請我們吃飯,然后一起聊天,很開心。
我小時候經常出去旅行,但這次旅行對我來說很不一樣。如果別人問我小時候受到的最震撼的美育是什么?我不會說是聽了一場什么樣的音樂會,也不會說我看了一個什么樣的畫展,或者讀了一本什么書。這次旅行的美育體驗是最震撼的。后來我讀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完美的人格,他們說:“情之所鐘,正在我輩”;“興之所致,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因為我體驗過那樣的時刻,可能就是忽然看見樹上的白雪,看到了花上一滴滴落下來的雪化成了水,那一刻明白了人生可以這樣過。
這樣空泛地講,可能聽上去美育好像是所有的事情,但是還有一些具體的。所以我打算從四個方面跟大家講一講我認為的美育大概長什么樣子。如果說定義美育有千萬種答案,書上說是審美情感的教育,其實非常學術,我們不知道如何把握它的定義。但是如果落實到要使用,或者要在生活中踐行,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養(yǎng)某種能力,而美育培養(yǎng)的能力是一個人的感知力和表現力。
感知力就是一個孩子從這個世界吸納能量,吸納所有信息的能力,就是他采集信息的能力。你會發(fā)現孩子比我們更容易發(fā)現所有視覺上的差異,聲音上的差異。表現力是說當他吸納之后,加上他自身的東西能夠再表達出來。這對于一個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和地球上其它生物最大的不同是,人類更善于觀察情感,觀察它、梳理它、抒發(fā)它、放下它,這個過程本身就很美。
而如果一個人散發(fā)著藝術的氣息,你會發(fā)現他更容易跟人溝通,更容易打破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融洽地生活在人群中。用豐子愷先生的理論,小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有敏感、豐富、真摯的感情,但是這樣的感情又不是黏著的。我想所有的媽媽都體會過小朋友上一秒哭天搶地,但是下一秒因為另外一個事情他就笑了出來,這其實是非常藝術的特質。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感知其實要先于表現。而現在藝術教育的重點都放在了如何表現上,以及提高所謂的表現技巧上。而感知要從生活中吸納營養(yǎng),這是沒有人教的,沒有人來告訴你應該如何調動你全部的能量來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帶給你的所有觸動,然后把那些真正打動你的東西再用你已經學會的技巧打動他人,這樣你跟他人才是使用藝術這個媒介進行交互。
所以第一條我說的是,美育是關于一種能力。
美育是關于快樂的。這個快樂有兩方面,一方面所有的哲學傳統里都提到了人為什么會痛苦,是因為自他,就是主體和客體的分離。尤其在青春期長大之后,你會發(fā)現在人群中的疏離感很難受。你跟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坐在一起,發(fā)現無話可說,或者你覺得不被他人接受,跟一個群體無法融合,是非常難受的。一切的痛苦如果是這樣構成的話,那一切的快樂來源于消除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分離。
莊子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如果你能夠專精于一項技能,不管你是廚師也好,還是一個打漁的人,還是一個會游泳的人,如果你能夠跟你的技藝融為一體,一個寫字的人能夠和毛筆融為一體,一個唱歌的人可以和音樂融為一體,那么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我發(fā)現自己從小到大都是一個過得很開心的人,我開心的主要原因就像禪宗所說的“ 扯脫”,就是我有一個法寶,天要塌下來之前我也可以把紙鋪開,安安靜靜地寫一頁字,然后那個天要塌下來就被個兒高的人給頂住了。我有一套讓自己快樂起來,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戲方法。而且屢試不爽,每次都奏效,無論多么嚴重的事情都會因為這樣的二三十分鐘而過去。
如果從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很多教育都會變得容易一點,容易在哪里呢?藝術的本質,它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創(chuàng)造作品。
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他需要非常密切的肯定,或者他的成長過程里過多的依賴于人群的陪伴,才能快樂的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他從小到大有一個愛好,或者有一項技藝,或者有一項手藝是真的能夠讓他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并且玩得很開心,能夠自己培養(yǎng)出一個小小的園地,這個園地的果實還能分享給他人,他的人生勢必會快樂很多。
林曦:水墨畫家,生于1983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
藝術其實是關于秩序,學習藝術的過程是學習秩序以及秩序的超越。
其實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像瘋子一樣,我認識的優(yōu)秀的藝術家里像瘋子的很少。大多數的藝術家的感情非常真摯,但同時又非常理性。藝術的訓練都是古典式的,不管是素描,還是古典音樂,還是所有其它詩歌等藝術門類,都有非??量虈栏竦囊?guī)矩。比如說臨帖,就是從臨摹、雙鉤、對臨,然后不斷地一遍一遍去跟帖,從形似慢慢到神似,然后到揣摩古人的心理軌跡。
訓練除了能讓人真正安靜下來,其實培養(yǎng)出非常寶貴的東西—定力。我不止聽到一個厲害的建筑師、中醫(yī)大夫,或者有名的教授,他們認為對自己人格最大影響的教育是,家長逼著他們每天放學回家寫大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磨煉出來的定力和冷靜的觀察力,是最寶貴的財富。
而當學會這樣的規(guī)矩之后,你要用它表達自我,學會的是超越秩序,每一位藝術家都在前人的基礎上多長出來那么一點點,成為他自己。這其實就是我們在當下,在這個社會里面的生活,我們不可能完全違背秩序,而是要更好地順應秩序,不管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以及在秩序里面找到自己。
如果從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很多教育都會變得容易一點,容易在哪里呢?藝術的本質,它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創(chuàng)造作品。如果把人生當作一件作品,大多數的決定、尷尬和不夠優(yōu)雅的時刻都可以去掉,因為我們在完成一件作品。
傳統的儒家教育說,人要自律,獨處的時候要像待客一樣,待客的時候要像獨處一樣?;蛘吒卑椎卣f,小時候我外婆經常說,“頭頂三尺有神靈”,或者“人在做,天在看”,這是中國人非常寶貴的自我觀照的系統。而藝術或者美的訓練,是更高一層和更主動的,不是說有他人在監(jiān)視你,或者頭頂有一個光屁屁的天使一直拿一個小本記錄你的言行,我想這也是蔡元培先生說藝術可以代替宗教的原因。宗教還是多多少少會感受到束縛,而藝術是非常主動的,你把人生當作一張畫紙,你的每一筆都需要謹慎,每一筆都需要表達出美的狀態(tài),以及每一筆都希望它更形象地表達出打動你的東西,然后打動他人。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關注著美,不僅僅是每天穿得好看,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說話好聽,處事得體,而是說他會始終帶著一個觀照的態(tài)度看他的人生。用音樂來比喻可能更簡單,因為音樂是跟時間緊密相關的藝術,如果把人生當作一首曲子來聽,能夠從容地在單位時間里注入更多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感受,這樣的人生真的很美好。
以上四點是我對美育的全部感受,基于以上四條,接下來回答大家經常問的一些問題。
我曾跟陳丹青老師做了一個關于“美術教育”的家長小朋友見面會,事后陳老師覺得每個家長問的問題,小朋友要不要學畫畫,要不要學素描,都非常具體。
我一直堅信只有快樂的過程才能夠到達快樂的目的地,如果這個過程不夠開心,改變路程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目的地。我們需要檢討或者審視一下,關于美育的目的是不是有問題。
關于訓練,所有的藝術都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表達感情,這也是對諸多有關藝術問題的第一條答復。
音樂家用音符來表達感情,畫家用筆觸來表達感情,詩人用詩句來表達感情,最后都是關于我們的這顆心,心里有多少真情才能打動他人。一個人所有的心得和見識,都會完整真實地降臨在他的藝術作品里。其實每一個小孩隨便拿出一張紙畫的畫,或者練習彈了一首曲子,也是他人生的作品。所以作品跟人是一個主機跟云端下載的關系,或者是一個打印機與電腦主機的關系。我們可能花了太多工夫在下載端的升級上,但是沒有注意表現內容產生的主體上。
孩子如何擁有這樣的自覺?我想是父母引導的。父母或老師不重視美,美在他生活里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就會讓小朋友很困惑,為什么整天讓我彈琴,但是你從來不聽音樂呢?這是我聽到很多小孩跟我講的話,我媽整天逼我畫素描,她連倫勃朗是誰都不知道。如果你不夠愛藝術,孩子也不會愛藝術。
我成長的過程中,藝術對我來說就像吃飯睡覺一樣重要,是一件特別平常的事情。
王國維先生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很容易被誤解,他說:“藝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也。”他說得很有意思,當人們脫離了生存的基礎需求后,需要精神上的滿足和慰藉,那么藝術就是一個家園,是一個保護。這個聽上去,會覺得對藝術很癡狂,好像是一小群不食人間煙火,或者已經跟我們普通人生活完全不一樣的一小撮人的生活,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如果藝術只是一個給人看的東西,或者說你生活的外掛,我們現在逼孩子花那么多時間去練琴、畫畫,值得嗎?他再也回不來的童年,天天被逼著要死不活的值得嗎?顯然不值得。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他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點,自己做的決定是比較容易堅持的,而逼迫做的決定即便是努力,將來還是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要處理。
所以我覺得在選擇什么樣的美育具體項目和具體技藝的時候,不要太著急了。等一等,聽一聽,小朋友會有他自己的角度,或者真正感興趣的。每個人都帶著熱情來到這個世界上,熱情是最寶貴的,千萬不要用我們的意志力或者某種強迫去消磨了孩子的熱情。
藝術的學習具體來說是關于眼界、入手。
入手可能還有另外一個詞叫取法,以及專精,我取了一個搭配。具體來說,眼界呢,這是一個金字塔型的成長,如果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讓小朋友接觸到經典,其實不用太多,帶他多去博物館,多去看畫展,多給他買盡量精美的畫冊,陪他一起看,然后帶他去聽兒童音樂會,或者多給他聽一些經典的音樂,你不要怕小朋友聽不懂。
不要用我們的思路去判斷小朋友應該聽什么、看什么。市面上由簡到難的思路我覺得有點問題,因為對小孩來說只有多跟少的差異,沒有簡單跟難,他接觸到什么,他入手是什么,他就認為是什么。所以最開始如果能夠起手高一點,眼界寬一點,取法來自經典,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足夠好的開始。
關于專精和博取的搭配,他應該在一件事情上或者一個階段上取得由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然后他在現階段廣泛地吸取營養(yǎng)。就是千萬不要在沒有量變產生質變的時候,換各種各樣的花樣給他,這是沒有效率的辦法。
我最想告訴各位爸爸媽媽,或者將來的爸爸媽媽的小建議,就是不要介入小孩的藝術學習。
簡單的說,什么都不管,讓孩子自己隨便學。我自己的經驗是父母的鼓勵,是一門非常復雜而且有難度的學問。
有一本書叫做《天才是訓練出來的》,其中也提到我剛剛講的這一點,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退一萬步來講,如果家里父母是畫家,或者音樂家,出二代藝術家的可能性蠻小。就是因為爸爸媽媽說得太多了,有太多的想法,太多的建議,太多的觀念,小朋友真的消受不了。
所以父母最好是在旁邊給他鼓掌說,你真努力,為他的努力和勤奮,為他的鍥而不舍鼓掌,而不是為他做出來的成果鼓掌。
而藝術的學習,甚至每個階段都是在打破自己,不打破是不能往前走的。你的贊美相當于給他設置了最嚴酷的壁壘,他由于想永遠得到你的表揚和肯定,就會試圖保持,一旦需要進步打破自己時,心里會有很多難受的情緒。所以盡可能在旁邊當一個啦啦隊,鼓勵他的努力,以及他在過程中不斷往前走的表現,而不是表揚他的成果。因為你的表揚累積起來,就是他未來突破自己的壓力。這一點是我講的最重要的一點,我一定要告訴大家,不要進行結果性的表揚。
不管是正面的表揚,還是父母的批評都沒有什么特別好的結果,因為他們是一棵小小的苗,不管你做出什么樣的動作,其實對他都是有影響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動作,給他把周圍的環(huán)境整理好,讓他曬到太陽,讓他自己成長。
我之前講的那四點對大家都有幫助,是老天爺設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孩子們都很自我,希望有一天,當他們處在周圍有很多人,在一起非常嚴酷地競爭時,有一個自娛自樂的園地,自我平衡的地方,和一塊休息的地方??赡芩矚g的某一個手藝,某一個藝術的種類,以及由于他身上多多少少散發(fā)出陽光的藝術氣質,得到他人多一點的眷顧。
如果你的快樂一定要他人給予,這個局面已經不夠優(yōu)雅了。我傾向于自己玩得很開心,然后分享給大家。當自己玩得足夠開心時,才能吸引他人來陪著你玩。
將來一個很自我的人,怎么在社會上混?這跟時代有關系。普遍70后或60后,更多的時候被強調一致性,就是很怕別人不帶你玩,或者很怕跟他人沒有共同的游戲、話題和喜好。但是從80后、90后,甚至我們身邊的00后、10后,這個擔心已經逐漸減弱了,發(fā)達的虛擬網絡世界,讓人們對直觀的反饋少了很多依賴。現在的小朋友,你很難讓他不自我,也很難讓他服從規(guī)則,服從可能沒有原因的集體紀律。
不安全感來源于不確定,但是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經歷很多交替考驗,這一輪一輪的考驗下來后,你依然是不確定的,不見得考驗完了就有確定的結果。
反過來,什么東西是確定的?其實就是莊子說的“藝道的專精”,也就是說手藝人一般活得比較踏實。這一點點的踏實,對我的人生非常重要。因為我不是一個世故的人,活得還蠻幼稚的,看上去很淡定,其實每天的人和事都給我非常強烈的沖擊,都是嶄新的,都是考驗。為什么我顯得好像很有主意,很淡定?是因為我有手藝。同樣,藝術的美,任何一門技藝如果能夠通過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變成一個長在自己身上,跟生命連接為一體的一部分,我想這個安全感比任何人際的、金錢的安全感,或者說某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和保障帶來的安全感更重要,是對人生更好的保護。
為什么佛教說人生是苦的?不是因為沒有快樂,人生有太多快樂了。只是因為我們的人生注定有一天,一切都要消失,這一點已經足夠苦了。作為一個需要從有限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所擁有的時間、精力和一切的人,如果不能正視這一點,將來我們面臨這一刻的時候都是慌的。
回顧歷史時,我們不大會記得當時最有錢的人是誰,當時的君主是誰,當時呼風喚雨的將軍是誰?通常會記得當時的藝術家是誰,當時最有名的文豪是誰。所以藝術可能是最直接或者人類最幸運的一個擁有,它在某種程度上讓有限變成無限,讓我們知道關于名利,關于一切東西的妄念是會幻滅的,但是美是不朽的。
冰心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她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這真的是藝術的力量,每次讀到這個地方總是想哭。
人生有太多艱難的時刻。我真的好喜歡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娜塔莉·波曼問讓·雷諾:真的是童年那么艱難嗎?他回答說:不是的,整個人生都很艱難。
作為一個成年人過兒童節(jié),就是因為成人的世界太復雜,我們只能堅守自己的童心,自己的才華,自己的心地光明來獲得更多的快樂。也希望美育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點綴,不是香菜、蔥花,這樣可以不吃的東西,而是成為孩子們人生最豐富最美味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