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數(shù)軸上的一個點,數(shù)軸是時間,不知是點在動還是時間在動。從負軸越原點到正軸,從零出發(fā),在正軸上走得更遠,有了絕對值,便總有一種力量教你勇往直前。在某一點回頭,感慨這一段走的艱辛,卻有意義。在這個長達萬里的夢中,一切都是那么真真切切。夢醒后,三河里寓所中,作者楊絳先生曾經(jīng)的家中,獨留先生一人,思念不曾失散的丈夫和女兒。
《我們仨》原定是錢瑗寫眼中父母親,楊絳寫父女倆,錢老先生寫母女倆,后因錢瑗病中,寫了五篇便離開人世,其母楊絳女士在耄耋之年,陪伴女兒與丈夫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后,以平和的心態(tài),講述著“我們仨”過去的點點滴滴,堪稱一部血淚之作。全書分為三個部門和三個附錄,從我們老了,老人做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文章的序幕,到老人摯愛的女兒和相守相伴的丈夫先后在古驛道相失,我們仨散了,最后空留形單影只的我一人思念我們仨,以回憶的形式記錄著兩人結(jié)婚赴英國求學(xué),后生下女兒一家三口的幸與不幸,快與不快,痛與不痛的日子。簡單樸素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輕輕躺過心田;更如同午后溫煦的陽光,照亮心房。我愿沉浸在歲月的美好中,守住老人心中穩(wěn)穩(wěn)的幸福;我更愿去感受、去分擔(dān)不公的命運和時代帶給單純溫馨家庭的傷痛;我想感同身受骨瘦如柴的老人失去摯愛的女兒和志同道合的丈夫后撕心裂肺的痛;我更想感受老人超脫世俗淡然的心態(tài)和文人的錚錚傲骨。對老人而言,家不再是簡簡單單,吃飯睡覺的地方,更是“我們仨”慰藉心靈的港灣,是人生的庇護所?!拔仪逍训乜吹揭郧爱?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心頭如同一把把尖刀劃過,心情壓抑的著實難受,但這卻是每一個人逃不掉、躲不開的傷痛,不知不覺淚落衣襟。那一抹落寞的身影來來回回穿梭在客棧與寓所間,將至親至愛的人一程一程的送走,仿佛如同“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般凄苦和悲切。
不管命運如何多舛、不論活著多么不易,作者與錢老相守相伴,相濡以沫,度過一段段艱辛的歲月,可謂伉儷情深。一九三五年七月,意氣風(fēng)發(fā),心懷理想的兩人喜結(jié)連理,共同赴英國求學(xué),在異國他鄉(xiāng),兩人相敬如賓度過短暫而美好的歲月,老人在書中說到“那段時候我們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個天地”,最美好的愛情無非就是志趣相投,相互吸引,相互追逐?!拔覑圩x詩,中文詩、西文詩都喜歡,也喜歡和他談詩論詩,我們常常一同背詩。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nèi)绻涯骋蛔滞?,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字準是全詩中最欠妥帖的?妥帖的字有粘性,忘不了。”真正的愛情不僅僅是物質(zhì)生活上的滿足,更是兩人心靈上的契合,這樣的愛情經(jīng)受得住苦難的磨礪、歲月的洗禮,是長長久久的幸福。在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柴米油鹽的生活中不失樂趣,在文字的世界創(chuàng)造幽默互相愉悅?!拔覀儾粩嗟陌l(fā)明,不斷的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diào)逐漸開化,走入文明階段?!薄拔覀兺嬷鴮W(xué)做飯,很開心,鐘書吃的飽,也很開心……是他開心的表現(xiàn)”真愛是一種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的關(guān)心和照顧,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無悔付出。他們的愛情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甜蜜動人的言語,沒有喧嘩取眾的行動,沒有至死不渝的誓言,卻是潤物細無聲,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是生活中點點滴滴,一言一行中所能感受到的溫馨;是經(jīng)歷戰(zhàn)火、病痛、文革的相守相知;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互相明白的默契,是對子女言傳身教,陪伴成長成才的美好。
我一直很欣賞文人雅士,帶著天生的傲骨;一直也羨慕,一敏銳的洞察力總能直擊人心,或許看透人性的險惡,所以漠然。但是在文中我感受到一位母親對孩子深深地愛,當(dāng)照顧不周時,內(nèi)心是多么的自責(zé)與愧疚。老人說女兒—錢瑗是生平最自豪的杰作,她的降臨無疑給溫馨的家庭帶來更多的樂趣,MOM、POP、圓O組建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也是作者在遲暮之年的萬里長夢中心心念念的我們仨?!芭翰怀圆?,想把娘恩報,愿采忘夏花,藉此謝娘生”丁丑年丑女給娘拜年,每每看到錢瑗與父母友愛的互動和給爸爸的畫像而感動,小小年紀便懂事可愛,孝敬父母。生不逢時,面對不公的命運,丈夫的自殺,她像勇猛的戰(zhàn)士一樣直面淋漓的鮮血,直面慘淡的人生。忍受病痛,依舊日以繼夜的掛念學(xué)生,愛自己的學(xué)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用全部的心血在平凡的崗位堅守著不平凡的事業(yè),發(fā)光發(fā)熱。古人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樣心底善良的女子我們多怕她離去。錢瑗不僅僅是父母的知己,更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她依舊擔(dān)心著媽媽的一日三餐,特意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的飯食,但是她自己卻不能進食??吹藉X瑗,看到錢瑗對父母的掛念,我的內(nèi)心是愧疚的,父母辛勤的勞作,只為盼望我們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長,而我們卻不知父母的艱辛,不知父母日漸蒼老的面龐,依舊肆無忌憚地享受著自認為理所當(dāng)然的一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有甚者恣意辱罵、毆打父母。《我們仨》無疑是一劑良藥,時刻鞭策著我們青年要求上進,懂感恩。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我們沒法預(yù)知未來,不確定明天和意外會哪個先到,所以不要寄希望于以后,要立足當(dāng)下,珍惜當(dāng)下。要愛,就從現(xiàn)在開始。即使是簡單的一頓飯,一通電話,給父母的一件衣服。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擁有就是珍惜。楊絳說“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在這樣愛意滿滿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亦是讓人疼愛。家庭對于孩子成長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家庭氛圍,父母親的一言一行,思想意識更影響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三觀的形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中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生在世,我們永遠無法像小說和童話故事世界所描述的幸福生活一樣,永遠快快樂樂的生活。美好的事物不長存,繁華喧囂過后的落寞悲傷更讓人黯然傷神。作者在文末寫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鐘書去世了,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的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就剩我一人。短短的幾句話流露出老人深深的傷痛和落寞,對至親至愛的思念,對過去歲月的緬懷,經(jīng)歷生死后對人生的頓悟,這些都讓人辛酸落淚。老人文中憶平凡浪漫的愛情,不論戰(zhàn)火,不論疾病、不論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摧殘、不論艱難的歲月,一輩子兩個人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他說:“絳,好生過。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簡簡單單的兩行字,讓我深深對這一對老夫妻在生命最后的一刻的淡然所折服,相愛一生的人突然間消失,從此陰陽兩相隔,悲傷的忘記哭泣,心痛的忘記呼吸,忘記我還活著,你已經(jīng)真真切切的離開。這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無法想象父母離開我時,我該如何面對。楊絳先生說,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有生離。在三河里的家,在空蕩蕩的房間中,在每一個角落中都有我們仨的影子,支撐著楊絳老人完成女兒一生的夙愿《我們仨》,緬懷過去的歲月,尋覓家的方向。
爸爸錢鐘書,媽媽楊絳,女兒錢瑗,六十年間的緣起緣滅,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愛情佳話,一幕幕催人淚落的生死離別,一家三口的開心,失落,辛酸等等都牽動著我的神經(jīng),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欣慰;讀到離別處,我感受著失去至親至愛的心痛,讀到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摧殘時,我會憤憤不平,惋惜生不逢時。但是“我們仨”不管是在多么艱苦的境地,依舊不停頓讀書和工作,這不僅僅是生活的樂趣,更是他們打心底熱愛文學(xué),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泵鎸ι畹钠D辛和命運的不公,相互幫助,不論多么苦澀艱辛的困難,都會變得甜潤。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我們仨”在如桃花源般單純溫馨的家庭中,淡泊名利,格物致知,研究學(xué)問。
家的方向會永遠記得!
(作者介紹:林麟,湖南女子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師范班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