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傳余
◆單位:山東省沂水縣夏蔚鎮(zhèn)獸醫(yī)站
種蛋孵化出殼到30日齡內的鵝稱為雛鵝(小鵝)。剛雛鵝的雛鵝絨毛稀少,到了30日齡,雖生長較密的絨毛,但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由于相對生長強度較大,消化能力差,所以必須抓好育雛的幾個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保證雛鵝健康生長,才能獲得最大的養(yǎng)鵝效益。
要想養(yǎng)好雛鵝,必須了解雛鵝的生理特點和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雛鵝生長強度大,生長發(fā)育快,肌肉沉積快。1月齡的雛鵝胴體,含有肌肉89.4%,脂肪7.1%;2月齡時則分別含有73.7%和21%。
胚胎期的鵝,其能量和養(yǎng)分來源于種蛋,物質代謝比較簡單。但是出殼以后,雛鵝要逐步轉別為自身直接從飼料中攝取營養(yǎng),這就必須有賴于雛鵝本身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發(fā)育和功能的逐步加強。雛鵝階段,其消化器官容積小,發(fā)育不健全,肌胃收縮能力差,即便到了30日齡,其十二指腸內的蛋白酶、淀粉酶,盲腸中的總脫氫酶,胰腺中的蛋白酶、淀粉酶活力,普遍低于育成鵝和成年鵝的水平。因此,雛鵝的消化能力差。
出殼后到30日齡前,雛鵝全身被覆一層稀薄的絨毛,保溫能力差;對外界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缺乏自身調節(jié)能力,尤其是對冷應激的適應性差。隨著日齡的不斷增加,雛鵝的適應能力會逐步提高,但相對育成鵝和成年鵝,仍較弱。
育雛季節(jié)要根據種蛋的來源、飼料條件、人員技術能力水平和市場的需要等因素綜合確定,其中市場需要尤為重要。一般地,南方3-5月份,北方4-6月份,氣候轉暖,百草萌發(fā),也正是種鵝產蛋旺季,這時可以大量孵化上市。在南方,等青草普遍開始生長,質地脆嫩的時候,雛鵝也正好滿20日齡,這時候正好可以把鵝趕出雛舍,全天進行放牧飼養(yǎng),再到50日齡的時候,大麥開始收割,接著開始在麥茬地放牧催肥,這樣放牧育肥的鵝正好能趕上農歷端午節(jié)上市,賣個好價錢。而北方地區(qū),也正好在炎熱天氣來臨前出欄上市。
育雛前,要準備好育雛室、加溫設備和育雛用具。
育雛室要求保溫、干燥、清潔、光照充足、通風良好。進雛前,全面檢修,及時修補破損處,使舍內保溫性能良好,不出現賊風,徹底堵塞鼠洞,防止鼠害獸害。育雛舍門口設立消毒池,鋪設消毒墊,噴灑消毒液;舍內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15mL,高錳酸鉀 30g,水 15mL)。
備好火爐和燃料,因環(huán)保要求,大型育雛室必須準備好供暖設備,如暖氣、暖風爐、空調設備等。
育雛用的圍欄板、圍欄墊草、食槽、水盆、溫度計等都要準備齊全。食槽、水盆要用5%熱堿水浸泡洗滌,圍欄墊草要充分曬干,保持干燥、松軟、無霉變腐爛。
此外,還要備好育雛料、必要的開口藥、疫苗(如小鵝瘟血清、小鵝瘟弱毒疫苗等),必要時還要做好管理人員的崗前培訓工作。
雛鵝的選擇需符合以下要求:
種鵝的外貌特征、生產性能要符合本品種特征,健康無病,種蛋入孵前經嚴格消毒。
入孵的種蛋要按時出殼,過早過晚出殼的雛鵝,說明胚胎發(fā)育均不正常,雛鵝今后的生長發(fā)育也會受到影響。
出殼后健壯的雛鵝叫聲響亮,握在手里掙扎有力,站立平穩(wěn),兩眼炯炯有神,符合本品種體重(大型品種鵝如獅頭鵝出殼體重在130g左右,一般中小型品種鵝出殼體重在100g左右);卵黃吸收好,臍部吸收好,肛門清潔,腹部柔軟,絨毛清亮。凡是那些卵黃吸收不充分,有大肚皮、血臍、糊肛、絨毛又稀又細且相互黏連、瞎眼、歪頭、瘸腿的雛鵝,要堅決剔除淘汰。
從外地購進的雛鵝需要長途或短途運輸,需要考慮運輸途中所需要的時間和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短途運輸在路上的時間短,可使用簡單的包裝,如紙箱、蔑編的竹籃或竹筐等,在底部鋪上經過消毒的柔軟墊草或木屑,直接運到場地。但是長途運輸需要較長時間,路上甚至還要進行休息,必須嚴格要求,安全運輸。
運輸時的所用的裝筐可參照運輸雛雞用的紙盒規(guī)格來設計,能裝4只雛雞的面積(10cm×10cm)可裝1只雛鵝,每箱容鵝量不超過20只為宜,紙箱的高度也應增高至20cm左右。可用竹制、木制、塑料制或蔑編。
裝運前,裝筐和墊草應先進行充分暴曬和消毒。裝運時,不要把每筐(箱)都裝得太滿,以免擁擠,尤其是炎熱的夏秋季節(jié),更不能太擁擠,以防中暑。運輸途中既要注意保溫,又要注意通風,既做好防雨防曬,又要通風透氣,路上經常停車檢查雛鵝動態(tài),防扎堆受熱,防賊風侵襲受涼感冒。運輸途中不能喂食,但可以飲清水,也可以在清水中加入復合維生素(1g/L水),或直接飲用5%的葡萄糖水,以免引起雛鵝脫水而影響育雛成活率。
育雛方式按載雛的設備分,有厚墊料平養(yǎng)育雛、網上平養(yǎng)育雛和立體籠養(yǎng)育雛(層疊式育雛籠)三種方式。我國大部分養(yǎng)鵝地區(qū)均采用厚墊料平養(yǎng)育雛方式。這種方式雖然需要比較多的墊料,也不夠衛(wèi)生,某些操作也很難進行機械化操作,但相比其他育雛方式花錢少,技術含量低,任何地方都可以實行,既經濟又實用。網上平養(yǎng)育雛時,要先用角鐵焊上支架,在支架上鋪設塑料網床,網床面離地面50~80cm,這種方式不用墊料,雛鵝與糞便接觸機會少,發(fā)生球蟲病、腹瀉的機會少,但一次性投資較大。立體籠養(yǎng)育雛是多層網上平養(yǎng),每一層都采用網上平養(yǎng)方式,更好地利用了鵝舍空間,提高了育雛成活率和養(yǎng)殖效益。
育雛方式按熱源區(qū)分,有給溫育雛和自溫育雛兩種方式。給溫育雛是采用人工供給的熱源,人為創(chuàng)造雛鵝正常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小氣候”進行育雛。適用于大群育雛和北方地區(qū)。自溫育雛就是在人工采取適當保溫措施,雛鵝依靠自身散發(fā)出的熱量完成育雛任務的方式。這種育雛方式設備簡陋,技術簡便,比較經濟,但管理麻煩,衛(wèi)生條件差,適用于小群育雛和南方氣候比較暖和的地區(qū)。
育雛舍要提前一天就開始預溫,將溫度保持到28~30℃,待雛鵝運回后要立即進入育雛室。合理的育雛舍內溫度是保證育雛成活率的關鍵,一般地,1-3日齡 28-30,4-10 日齡 25~28℃,11-20 日齡 20~25℃,21-30 日齡18~20℃比較合適。
出殼后的雛鵝第一次飲水叫潮口,可以促使胎糞快速排出,刺激食欲。出殼后的雛鵝不要急著飲水,因為雛鵝出殼時,卵黃尚未被完全吸收,90h內仍能供給雛鵝營養(yǎng)維持生命,把雛鵝運輸到育雛室后要適當休息,待雛鵝能站立后再給予飲水。但也不能太晚,以免造成機體脫水,形成“干爪”,影響今后生長發(fā)育。大部分雛鵝見到水就能自己飲用,部分不會飲水的雛鵝,可人工將鵝的嘴按入水中,幾次就能學會。南方天氣炎熱,大規(guī)模養(yǎng)鵝不可能單個教雛鵝學飲水,可在雛鵝身上進行人工噴淋,小鵝就會相互吸吮絨毛上的水珠,這樣也能很快學會飲水。供給的飲水要清潔,最好使用深井水或涼開水,加入0.05%高錳酸鉀,有條件的可適當加熱到25℃左右,連續(xù)飲用1周。長途運輸的雛鵝,可用0.9%的食鹽水,或加入5%~10%多種維生素葡萄糖粉潮口,以補充體液,恢復體能。
潮口后的雛鵝到處走動時,即可開食。開食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一般是碎米(或泡透的小米)加青飼料,當然也可以先碎米后青飼料,或先青飼料后碎米。青飼料要新鮮、干凈無泥沙、嫩綠,苦麥菜、青菜葉子、萵筍葉子都行,洗凈、切碎。精粗比例 1∶(2~3),每 1000只雛鵝每天用碎米2.5kg,青飼料5~7kg,分 8~10 次喂完。隨著日齡的不斷增大,到3日齡,每1 000只雛鵝每天用碎米5kg,青飼料12.5kg;從4日齡開始,體內卵黃已被完全吸收,體重會比出殼后的3天內減少(收身),看起來更加結實,食欲增強,消化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可以在日糧中加入適量沙粒,并增加青飼料給量,到7日齡,每1000只雛鵝每天用碎米15kg,青飼料37.5kg;到 10日齡,每 1000只雛鵝每天用碎米21kg,青飼料77.5kg,但飼喂次數可逐漸減少到5~6次,其中夜間 1~2次;11日齡之后,即可以青粗飼料為主,精飼料從熟喂過渡到生飼。為了保證雛鵝正常生長發(fā)育,隨著日齡不斷增大,也可在日糧中適當添加些豆餅(粕)、花生餅(粕)等植物性蛋白飼料,自由飲水。飼喂方法應遵循“先飲水后飼喂,定時定量并逐漸增加,少給勤添,不留剩料”的原則。
放牧,就是把雛鵝放到大自然中,自己去尋找食物和水源,到水里去嬉戲玩耍。雛鵝適時放牧,有利于機體生長發(fā)育,促進新陳代謝,培養(yǎng)采食野草等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一般地,南方地區(qū)(或熱天)在雛鵝5日齡,北方地區(qū)(或冷天)11日齡左右即可選擇晴暖無風天氣進行放牧,自由采食鮮嫩牧草,7日齡開始下水(天冷時15日齡開始下水)。放牧時,遵循“先近后遠、先短后長、遲放早收”的原則,即放牧時先在育雛室周圍比較平坦的嫩草地上活動,隨著日齡不斷增大,由近及遠。開始放牧時間要短,以后逐漸延長放牧時間。開始放牧時,每天上午、下午各出來1次,每次半小時,以后逐漸增加放牧時間和放牧距離。到20日齡后即可實行全天放牧飼養(yǎng),只在夜間進行補飼。上午第一次放牧不要過早,要等露水消失以后再出牧,以防露水打濕鵝身,雛鵝感冒受涼;下午盡早收牧。
放牧時還要注意,雛鵝從水中嬉戲出來以后,都有梳理羽毛的習性,要等到羽毛干了以后再趕回育雛舍,以免育雛舍內潮濕;為了便于放牧,可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頭鵝”,強化放牧信號;放牧鵝群要大小適中,群體大了不好管理,群體小了浪費資源,一般以每個放牧鵝群300~500只鵝最合適;放牧時要求不去低洼地帶,牧地無污染,不下死水塘,以防染上寄生蟲病等。
要加強衛(wèi)生管理,保持育雛舍內清潔干燥,飼料、墊草、水槽、料槽干凈整潔,經常消毒,按時接種疫苗。種鵝開產前1個月,每羽皮下或肌內注射小鵝瘟鵝胚化弱毒苗1mL(1∶100稀釋),開產前15d進行二次免疫;或用小鵝瘟油劑滅活苗于開產前20d,每羽肌內注射1mL,種鵝5個月內所產種蛋孵化的雛鵝可獲得有效保護。對種鵝未接種免疫的,要在雛鵝出殼后24h內每羽皮下注射鵝胚化弱毒苗0.1mL或皮下注射抗小鵝瘟血清0.5mL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