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和主流媒體關系很糟。2018年11月,雙方的矛盾達到了“沸點”:總統(tǒng)在白宮記者會上譴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記者吉姆·阿科斯塔,一度取消了后者的采訪資格,引發(fā)了總統(tǒng)和CNN的一場官司。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美國總統(tǒng)與媒體的對峙屬于常態(tài),雙方的博弈乃至爭斗貫穿了美國現(xiàn)代史。
媒體一直讓白宮主人頭疼
美國總統(tǒng)對記者的觀感從來不美好。美國第一次總統(tǒng)新聞發(fā)布會由約翰·昆西·亞當斯于1826年秋舉辦。此前,亞當斯在華盛頓的波托馬克河游泳時,被女記者安妮·羅耶爾“偷”走了衣服,倔強的總統(tǒng)頑抗許久,終于忍受不了冰冷的河水,上岸接受后者專訪。
亞當斯覺得,與其被記者追著跑,不如主動把他們召集到一起,遂允許記者進入白宮采訪。
總體來說,19世紀的美國總統(tǒng)沒有感受到太多來自媒體的壓力。直到世紀之交,美國媒體的關注重心一直是國會,有關白宮的報道屈指可數(shù),只有新手記者才會偶爾關照一下總統(tǒng)。
改變這一局面的是1901年上臺的西奧多·羅斯福,他上任后立刻向記者敞開白宮的大門,把白宮的一個房間改造為新聞發(fā)布廳,允許記者使用內(nèi)部電話。
老羅斯??胺Q管理媒體的高手。他最具傳奇色彩之一的舉動是在刮胡子時叫來幾位心儀的記者,召開“剃須時間新聞發(fā)布會”,參加過的記者形容這“比馬戲演出還有趣”。
老羅斯福也不總是那么友善:如果記者的報道對總統(tǒng)有利,他們就可以在“天堂俱樂部”里逍遙,享受禮遇;那些不按照他的“旨意”報道的人,則會失去第一手新聞信息。有時,老羅斯福甚至直接寫信給相關媒體的出版人,要求撤換不守規(guī)矩的白宮記者。
老羅斯福的繼任者威廉·塔夫脫活在前任的陰影下,兩人與記者的關系天差地別。塔夫脫不愿接觸媒體,視記者為騷擾因素。1909年,在一封信中,塔夫脫寫道:“羅斯福一天到晚與記者交談,肚子里藏不住話,想到什么就必須說出來。我可不是這樣的人?!?/p>
塔夫脫大腹便便,笨嘴拙舌,能力平平,媒體自然不會對他手下留情,甚至炮制了許多捕風捉影的報道。在一次白宮記者會上同記者激烈沖突后,塔夫脫索性宣布定期發(fā)布會取消,只向其家族擁有的《辛辛那提明星時報》提供消息。
到了赫伯特·胡佛執(zhí)政時期,媒體與白宮的關系幾乎跌入谷底。胡佛要求記者提前以書面形式呈交問題,然后自己挑選一些,在發(fā)布會上把事先準備好的回答念出來,有時甚至直接宣布“當日沒有消息可發(fā)”便離去,憤怒的記者團轉(zhuǎn)而去采訪胡佛的政治對手。結(jié)果,當大蕭條爆發(fā)時,幾乎沒有人為胡佛說哪怕一句好話。
有人心平氣和 有人我行我素
大概是因為胡佛表現(xiàn)太差,其繼任者富蘭克林·羅斯福留給新聞界的印象格外好。他熱情、友好、幽默且平易近人,發(fā)布會現(xiàn)場常常出現(xiàn)歡聲笑語。只是在1936年大選時,當美國幾大日報公開支持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蘭登而百般攻擊小羅斯福時,后者做出了比較激烈的反應——減少接受采訪和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的頻率,發(fā)布會的時長也縮短了。
哈里·杜魯門沒有羅斯福的手腕和魅力,面對傾向共和黨的媒體束手無策。1948年大選期間,《芝加哥論壇報》在計票結(jié)束前就刊發(fā)頭版頭條《杜威擊敗杜魯門》,擺了個大烏龍。1950年2月16日,忍無可忍的杜魯門在發(fā)布會上直截了當?shù)嘏狻?/p>
杜魯門與媒體最廣為人知的斗爭,是他與《華盛頓郵報》文藝評論員休姆的一次交鋒。休姆對杜魯門女兒瑪格麗特的演出大加撻伐,怒不可遏的杜魯門立刻寫了一封信給休姆:
“適才拜讀了你那狗屁不通的評論。原來你實乃缺心少肺之流。你是個郁郁不得志而無處宣泄的老東西(休姆時年38歲——編者注),好不容易盼到露臉的機會,你這爛文章也只能被登在不起眼的末版……我真想會會你,不過那時我準保要打歪你的鼻梁,戳瞎你的狗眼……”
歷任總統(tǒng)對媒體記者軟硬兼施
身為二戰(zhàn)期間功勛卓著的統(tǒng)帥,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是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擔任總統(tǒng)后,他與記者們的關系難言輕松。在1954年1月18日的日記中,艾森豪威爾寫道:“從總體上看,記者違背了‘永遠嚴肅對待自己的工作,而不要把自己捧得太高這句老話……他們熱衷于進行負面報道,對積極提供幫助沒有任何興趣。”他說,自己在過去12年間親身經(jīng)歷過大量新聞事件,“絕大多數(shù)相關報道是不準確的”。
“不準確”這一點在艾森豪威爾的繼任者約翰·肯尼迪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位明星般的總統(tǒng)把白宮記者會搞得如同好萊塢派對,《紐約時報》譏笑這是“呼啦圈發(fā)明以來最搞笑的主意”??夏岬仙拼蚋星榕评瓟n媒體,若不奏效,就搬出“愛國主義”的招牌,就這樣,他成功地將古巴導彈危機塑造成“冷戰(zhàn)期間的葛底斯堡戰(zhàn)役”。
當然,肯尼迪的好運氣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時值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媒體和民眾還處于“純真年代”,總統(tǒng)是多數(shù)人仰視的對象,所以,媒體很少報道這位風流總統(tǒng)的私生活。有人說,如果特朗普在任上傳出緋聞,“盛況”恐怕難以想象。
1963年肯尼迪遇刺,林登·約翰遜倉促接任。他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討好媒體,如親自開車帶記者在自家農(nóng)場兜風?!犊偨y(tǒng)先生,您真帶勁》一文對此進行了生動描寫:
“約翰遜邊開車邊聊他養(yǎng)的牛,還漫不經(jīng)心地談到牛的配種過程,讓一位同行的女記者十分吃驚……他停下車讓記者們追逐豬崽,引來了母豬的攻擊,當這些城里人滿地打滾時,約翰遜發(fā)出一陣陣大笑,還大喊‘喔耶,喔耶?!?/p>
約翰遜聞訊震怒,認定記者們忘恩負義,便開始以牙還牙,采用粗野的方式對付媒體。他拒絕提前向白宮記者團透露自己的外出訪問計劃,甚至連何時召開發(fā)布會也不提前打招呼。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一直認為自己是被媒體趕出了白宮。
理查德·尼克松更是對媒體正面開戰(zhàn)。正式就職前,尼克松就告誡閣僚:“記者把他們和政府之間的關系視為敵對關系。”《洛杉磯時報》的斯圖爾特·洛里招惹了總統(tǒng),尼克松一度不許他邁進白宮大門一步。大名鼎鼎的“五角大樓泄密案”后,尼克松在FBI協(xié)助下,在5名記者的辦公室和家中安放了竊聽器,試圖發(fā)現(xiàn)情報是如何泄露的。這種做法后來延伸到民主黨頭上,最終釀成了“水門事件”。
大眾傳媒時代,領袖不好當
羅納德·里根對大眾傳媒的掌控堪稱嫻熟,無與倫比的自我包裝為他博得了“不粘鍋”的稱號。即使如此,里根與媒體也有關系緊張的時刻。曾任白宮新聞發(fā)言人的拉里·斯皮克斯在回憶錄中直言,“我任職的6年里,白宮與媒體是敵我關系”。他認為華盛頓的報紙記者是自大狂,都想創(chuàng)造新聞,電視記者則“永遠抱怨個不?!薄@锔男侣劽貢材匪埂げ祭祥_玩笑說,總統(tǒng)計劃安裝一個按鈕,能在某個記者腳下隨時開啟活板門。
里根安排的大量活動只允許拍照、攝像,卻不許提問,惹惱了很多記者。為了直接采訪里根,記者們不得不趁著他走下直升機的間隙,扯著嗓子在轟鳴的馬達聲中喊出幾個問題。里根偶爾會大聲回答,但更多的時候只會聳聳肩,把手搭到耳旁,裝作沒聽見。
老布什在任期的前三年民調(diào)高企,令他多少忽視了公關的重要性。上臺頭100天里,美國三大電視媒體以總統(tǒng)為焦點的新聞總共才336條,僅相當于里根同時期電視新聞報道量的37%。老布什制造的大消息太少,讓一條條小新聞把他的政績蠶食殆盡。至于比爾·克林頓,他在8年任期中一直努力把民眾的注意力從他的私生活引向他的成就,但效果并不明顯。
小布什出身名門且學歷傲人,但他的演講能力是短板,經(jīng)常語無倫次、出現(xiàn)簡單的語法錯誤和發(fā)音錯誤,口誤更是不計其數(shù)。這也是為什么在兩屆總統(tǒng)任上,小布什獨自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僅有49次。即便如此謹慎,2008年12月在伊拉克遭遇一名當?shù)赜浾呷有u擊的鏡頭,還是給小布什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風度翩翩的奧巴馬“吐槽”說,總和他不對付的福克斯新聞網(wǎng)“算不上新聞媒體”,并阻止其接觸政府官員。如今,??怂钩闪颂乩势盏蔫F桿粉絲。特朗普與新聞媒體的對抗或許刷新了美國政治的下限,但縱觀歷史,它只是這場“百年戰(zhàn)爭”的最新篇章。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