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根據(jù)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的結(jié)果,香港有超過六百萬居民說粵語(廣東話或廣府話),約占總?cè)丝诘木懦桑梢娀浾Z為香港最主要的通用語言。[1]粵語也流行于澳門、兩廣,以及東南亞和美、加、澳洲等地的華人社區(qū),目前全球逾五千萬人用粵語溝通。[2]粵語保存了不少古漢語的元素,具備九聲六調(diào),并有豐富的句末助詞,頗具特色。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積極推動粵語研究,成績顯著,人才輩出,是海內(nèi)外研究粵語的重鎮(zhèn)。
港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以下簡稱“中文系”)自成立以來,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動漢語研究,并在粵語研究方面頗具領(lǐng)導地位。1966年,著名語言學家周法高教授擔任港中大中文系講座教授,他在就職演講中表示:“語言學研究要能就地取材才好。今后我們在香港應該從事研究廣東省的方言,如粵方言,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3]港中大中文系非常重視方言研究,粵語研究的成果為人稱道。
港中大中文系教師出版過多部粵語研究論著,包括張洪年《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1972年初版,2007年重版)、張雙慶《動詞的體》(1996)、徐芷儀《兩文三語——語法系統(tǒng)比較》(1999)、張雙慶和莊初升《香港新界方言》(2003)、鄧思穎《粵語語法講義》(2015)等,均受學術(shù)界重視。其中,張洪年的《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為首本全面描述粵語語法現(xiàn)象的學術(shù)論著,為粵語語法研究奠定基礎(chǔ),是研究粵語語法不可不讀的經(jīng)典著作,備受學術(shù)界重視和肯定。[2]
20世紀80年代以來,港中大中文系舉辦過多次大型方言研討會,影響深遠?!皣H粵方言研討會”是粵語學界和方言學界的大型學術(shù)會議,港中大中文系先后在1987年(第一屆)、2005年(第十屆)和2015年(第二十屆)三次承辦這個會議。2007年,由張洪年、張雙慶、陳雄根合編的《第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007)》正式出版。1992年,張雙慶等學者發(fā)起“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劃”,就東南部的方言研究舉行主題會議。2008年,港中大中文系承辦“歷時演變與語言接觸——中國東南方言國際研討會”,會后由張洪年、張雙慶合編并出版了《歷時演變與語言接觸——中國東南方言》。此外,港中大中文系亦舉辦過較小型的工作坊,如第十屆(2010)和第十二屆(2012)“粵語討論會”等。[2]
2000年,港中大中文系成立“粵語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旨在善用港中大中文系的優(yōu)勢,積極推動粵語語言和語言學的學術(shù)研究,“中心”是香港首個以粵語語言學為重點的研究單位。其使命有三個:一是追求粵語語言學研究的卓越成果,在學界具有領(lǐng)導地位;二是促進粵語和其他漢語方言的理論研究;三是致力于探索和發(fā)展粵語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方向?!爸行摹睘閷W界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shù)平臺,匯集不同的構(gòu)思和想法,發(fā)展和推動可行的研究方向,從而為粵語語言學的理論建設作出貢獻。[4]“中心”首任主任為陳雄根教授;2010年,鄧思穎教授接任主任至今。
20世紀60年代以來,港中大中文系在粵語研究方面成績顯著,學者輩出,包括港中大榮休講座教授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休教授、粵語研究權(quán)威張洪年教授,現(xiàn)任港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兼粵語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副系主任鄧思穎教授等。張洪年教授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中國歷史音韻學、歷史語法、方言學、語言教學,其中以粵語研究的貢獻最為學界稱道,他的著作《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是“第一部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方法全面而系統(tǒng)地描述香港粵語語法現(xiàn)象的著作”,[5]對粵語研究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和價值,被《中國大百科全書》收錄為研究粵語的基本參考論著。鄧思穎教授主要從事漢語方言的理論分析、漢語句法學和比較語言學的研究,他研究粵語語法的《漢語方言語法的參數(shù)理論》為“第一部將生成語法理論應用于漢語方言研究的專著,對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方言研究這兩個領(lǐng)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6]2015年出版的《粵語語法講義》為全面研究香港粵語語法的專著,“按當代語法理論分析粵語問題”。[7]
港中大圖書館采用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LCC)庋藏圖書,紙本館藏量逾二百七十一萬冊。其中,館藏粵語研究文獻共430種1,094冊,平均復本量為2.5冊。依LCC,粵語研究索書號為PL1731-PL1740,館藏粵語研究文獻可細分為PL1731(一般著作42種96冊)、PL1732(普通特種:劇本等3種7冊)、PL1733-PL1735(文法、專論、教科書161種465冊)、PL1736-PL1737(字典 50種 111冊)、PL1738(文學 0種 0冊)、PL1739(其他特種:語源學等 101種 260冊) 和PL1740(區(qū)域劃分73種155冊),其中“文法、專論、教科書”最多,共161種。
1998-2018年,粵語研究文獻使用量最高的十種著作見表1。
表1 粵語研究文獻使用量最高的十種著作
可見,粵語詞典類工具書是粵語研究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可作為粵語研究館藏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
為推動粵語研究、提升港人對粵語的興趣和認識,港中大從2016年3月底開始,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粵語研究學術(shù)活動,并命名為“粵月”,包括由中大粵語研究中心與圖書館合辦的“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書展及講座系列,語言學權(quán)威張洪年教授主持的新亞書院“第二十九屆錢賓四先生學術(shù)文化講座”,以及港中大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與香港語言學學會、香港科技大學合辦的“第十六屆粵語討論會——粵問粵開心”。本節(jié)以“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書展及講座系列為論述對象,闡述港中大粵語研究中心和圖書館在推廣粵語研究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書展及講座系列由港中大粵語研究中心及圖書館合辦,活動日期為2016年3月31日至4月30日。“粵研粵有趣”取其諧音“愈研愈有趣”,借此帶出粵語研究的趣味性。港中大圖書館多年來全力支持粵語的教學及研究工作,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盎浹谢浻腥ぁ睍咕x粵語語音、語法等語言學研究的專著五十余種,于大學圖書館大堂展出,為讀者介紹粵語研究中重要的學術(shù)著作,深受讀者歡迎。此外,“粵研粵有趣”講座系列包括三場講座(見表2)。
表2 “粵研粵有趣”講座系列
粵語是香港大多數(shù)市民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的角度認識粵語,可以了解粵語在語音、詞匯、語法、應用等方面的獨特性,有助于粵語的教育、研究和傳播?!盎浹谢浻腥ぁ庇幸韵氯齻€特點。① 協(xié)作性。一直以來,港中大圖書館重視與機構(gòu)協(xié)作互動,積極合辦活動,借此提高活動的成效?!盎浹谢浻腥ぁ睍辜爸v座系列為港中大圖書館與粵語研究中心的協(xié)作計劃,并為“粵月”中的一個重點項目。因此,“粵研粵有趣”書展及講座系列為全校性活動,與“粵月”其他活動一并宣傳,效果事半功倍。② 主題性。書展與講座無疑是圖書館經(jīng)常舉辦的活動,因此主題鮮明的活動才能夠吸引讀者廣泛關(guān)注并積極參加?!盎浹谢浻腥ぁ币曰浾Z研究為主題,以其諧音“愈研愈有趣”突出粵語研究的趣味性,自然引起粵語研究者及愛好者的興趣。③ 話題性。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一直推廣“兩文三語”(“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為奧語、英語和普通話)的語言政策,而近年來社會大眾對語言的應用特別關(guān)注,如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使用、粵語與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等。這些社會語言學的現(xiàn)象恰恰是提高社會民眾語言知識的機會,借此重新認識粵語,譬如粵語的音韻和語法有什么特點?粵語的發(fā)展與香港的歷史有什么關(guān)系?“粵研粵有趣”書展及講座系列回應社會上對語言發(fā)展的討論,活動既吸引了校內(nèi)師生廣泛參與,亦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關(guān)注,社會效應理想。
本文從港中大中文系的粵語研究、港中大圖書館館藏粵語研究的文獻建設以及“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的普及活動三方面論述港中大在粵語研究、文獻和推廣的情況,借此闡明圖書館配合學術(shù)單位的優(yōu)勢,將可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